相关试卷

  • 1、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旨在减轻贫困缓和社会矛盾 B、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促进了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D、有效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2、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 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 3、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以王敦、王导为核心士族支持下建立了东晋王朝。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对晋元帝宠臣刘隗、刁协),得到各大士族的默许与支持,最终掌控朝政;公元323年,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自立,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失败。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皇权与士族共治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发展 B、门阀士族政治是对专制皇权的有益补充 C、士族垄断国家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现象 D、皇权政治与门阀利益间形成了动态平衡
  • 4、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曹魏集团人才来自十二州、五十郡,主要集中在谯沛和颍川等地;孙吴集团人才来自十一州、三十二郡,主要集中在淮泗和江东等地;蜀汉集团的人才来自十州、三十郡,主要集中在荆州和益州等地。由此可知,当时(     )
    A、曹魏集团人才选拔最具包容性 B、国家统一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 C、政局动荡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 D、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
  • 5、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在受封的同时,也被授以数量不等的食邑户数,在可确定爵称的80位外戚恩泽侯中,其平均食封约九千户。由此可推知,东汉外戚封侯现象(     )
    A、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 B、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C、冲击了皇权政治的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逐渐衰落
  • 6、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汉时期的黄门译长出海贸易,主要携黄金和杂缯(丝织品),但这两类物品在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少被发现;现代的考古学者却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发现了众多汉朝铜镜以及部分铜容器和铜炊具等。这说明(     )
    A、不同史料会导致历史真相的多样化 B、获取一手史料才能鉴别历史的真伪 C、新史料有助于历史研究进一步发展 D、文献史料必须与考古结合才有意义
  • 7、下面分别是西汉初期和西汉中后期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矛盾渐成主要矛盾 B、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强化 C、边疆治理模式创新发展 D、政治中心东移的发展趋势
  • 8、《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高祖本纪》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这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国家政策严苛的原因 B、民族矛盾加剧 C、政治统治蕴含着危机 D、地方战争频发
  • 9、秦朝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     )
    A、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B、彰显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旨在保障传统耕战政策的延续 D、有效促进了阶级矛盾的缓和
  • 10、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 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 11、朱熹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称其学说为:“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由此可推知,下列属于该思想家学说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12、安徽博物馆藏有大量境内出土的古代货币,其中先秦钱币有近4000枚(多为战国时期)。这些先秦钱币又以蚁鼻钱为主,兼有部分异型平首布、平首圆足布、燕明刀币、齐法化刀币、秦半两等钱币。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B、区域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 C、全国性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D、战乱导致货币规制日益混乱
  • 13、春秋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已成为社会共识 B、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基本消除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文化互动助推社会封建化转型
  • 14、《史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师(姜)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由此可知,西周(     )
    A、注重构建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B、统治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C、建立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统治 D、恪守华夏同源共祖的政治理念
  • 15、黑龙江省尚志县亚布力遗址(距今约5000~4000年)出土了不少极具特色的陶器、石器及玉器,其中的联璧式玉佩饰与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5000年)中同类器物完全相同;类似的双联或三联玉佩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5000年)中也有发现。这反映出(     )
    A、新时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B、亚布力遗址属于辽宁红山文化的范畴 C、玉文化是东北史前文明的核心 D、东北史前文明间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 16、双槐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距今约5300年前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该文化遗址典型器物是(     )
    A、彩绘的陶器 B、精美的青铜器 C、石制的磨盘 D、大型宫殿遗址
  •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单纯用民主与专制范式研究中西方政治制度,已经很难打破僵局。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是,中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体制,而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地方分权体制。家天下的皇权制度降低了传统中央集权体制的功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已转变为现代中央集权体制。此外,在话语权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主流政治理论看来,中国政治制度属于专制性质,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属于民主性质,因而,中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世界潮流,部分学者也主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归宿是建立西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徐祥临《当代中西政治制度之分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和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教化。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西方的法治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孕育发生。从人性恶的前提设定出发,西方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西方人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正义的法律制订后,还要保证正义的法律能够贯彻实施。如果执政者徇私舞弊,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因此,法治原则还包含着一套由手段和方法构成的正当的法律实施程序。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摘编自田薇等《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德治和西方法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从当代的视角,谈谈你对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理解。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考试法》等律令,规定“考试院为全国各机关用人所资之地……无论行政官、司法官、外交官、技术官考试皆应属之”。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任用机关因特殊技能要求而申请进行的专门考试)三种,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面试。在首届高等考试中,女性考生有20人;第二届增至45人,录取2人,第四届已达56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79%。在国民政府官僚体系中,“革命勋劳”者及地方长官的亲属、亲信充斥其中。据1939年考试院铨叙部报告“(现)荐任合格者数逾万人,多继续在职,或有所位置,因此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

    ——摘编自陈晓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近代化意义》

    材料二   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变迁历程。

    阶段划分

    重大意义

    标志事件

    探索阶段

    (1985~1992年)

    本阶段的理论探讨、政策设计和实践试点,明确了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1985年11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初拟

    初创与实施(1993~2005年)

    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

    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

    法制化

    (2006~2012年)

    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

    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深化改革

    (2013年至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建言献策。
  • 20、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这些举措客观上(     )
    A、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实现了英国的政教分离 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加速了神学思想的瓦解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