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11年12月初,独立各省代表拟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依照美国的政体模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以总摄全国军政事务。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军政事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变化的缺陷主要在于(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
2、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但是又告诉皇帝“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目的在赢得皇帝对变法的支持 C、体现了用仁政来治国理政的思想 D、为了避免顽固派对变法的反对
-
3、关于以下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事件
①
《开元二十五年令》御史台突厥
②
均田制九品中正制鲜卑
③
《吕氏乡约》台谏合一辽
④
《问刑条例》巡按鞑靼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
4、明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这里的“科道”指( )A、中央的御史台和地方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B、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 C、中央的御史大夫和地方的监察御史、刺史 D、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和监察官
-
5、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据此分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是( )A、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 B、儒学复兴运动开始兴起 C、儒学社会影响广泛 D、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
-
6、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秦朝由三公九卿廷议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B、是中国封建社会进行民主政治的尝试 C、唐朝三省长官政事堂合议也是其中一种 D、保障决策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7、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材料反映了( )A、尚书台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时期开始设立中朝 C、中朝尚书的权力有所增大 D、尚书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
8、如图所示为“春秋五霸”地图,当时,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纷纷建立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B、“法家”、“墨家”等学派产生 C、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D、周朝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最古老的经籍之一《易经》里已出现了“改革”的概念一“天地革而四时成”。“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几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古老的中国智慧,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固有秉性,历千秋万代而不衰,行千里万里尤蓬勃。纵观中国历史,通过改革或变法以强国,同样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摘编自徐成芳《改革开放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伟大品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其后数因忿恨,杀害长吏,渐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侍御史西河郭钦的主张及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哪项制度落实了材料二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冬,十月,把平望观改为听讼观。(曹魏)明帝常说:“狱事是否清明平直,决定着国家的安危!”一旦有重大案件审判,明帝常常亲自到听讼观去监督听闻。以前,魏文侯的老师李悝著有《法经》六篇,商秧接受这观念后去辅佐秦国。汉朝萧何把它改为《汉律》,增加为九篇,后来又增加到六十篇。另外还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九百零六卷,后世还有增添或减少,错杂没有常规,后代人又各为章句,马融、郑玄等十多家传述,直到魏,仍常用的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读起来真是困难的很,明帝就下诏,只用郑玄的章句……又下诏,让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汉法》,写《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
——(清)宋宗元《正经》
材料二 沉默权在英国最先被确立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使英国社会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立法者们认识到,当个人受到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追究时,其地位明显处于劣势,若不对其权利进行特别的保护,则司法公正在根本上难以保证,而冤假错案将会严重影响民众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危及统治秩序和统治利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64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沉默权”的法案。1898年英国的《刑事证据法》明确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该证据法称沉默权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沉默权”的实施,使得证实被告人犯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
——摘编自李秋月《刑事法律专题研究》
材料三 2011年,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祖金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明帝重视法律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沉默权”所体现的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说明“沉默权”在近代英国确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意义。 -
12、总书记强调要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各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下列中国古代的各项措施中,与“三个离不开”思想最为吻合的是( )A、秦朝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元朝设立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D、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
13、如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
A、可作为研究汉代官员赏罚的依据 B、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 C、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 -
14、1701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迫近时,英王威廉曾打算解散托利党辅政“小集团”,重新召回拥护战争政策的辉格党“小集团”,但因托利党仍保持着议会多数地位,威廉为了避免与议会摩擦,因而不得不放弃了改组计划。这表明英国( )A、责任内阁制日益成熟 B、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C、政党政治遭到了破坏 D、国王丧失了行政权
-
15、某学者用“由虚入实”论述中国古代地方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其涵义如下:历史上高层政区都是由非行政区,即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政区长官也由中央官员转变而来。下列史实,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①东汉晚期,州变为郡县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
②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③唐代的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④明初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等分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习近平外交思想强调要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外交事件中,最能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理念的是( )A、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提出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其发展 D、“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与推进
-
17、毛泽东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 )A、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外交地位 B、使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往来 C、有利于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定位 D、新中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体现
-
18、德国历史学者约翰内斯·布克哈特认为: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下列关于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十年战争主要是经济利益冲突引发,与宗教无关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欧洲各国的主权 C、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格局
-
19、据《新唐书》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这一措施的实施( )A、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B、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唐朝的赋税收入 C、使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趋于混乱 D、导致唐朝边疆地区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
20、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同点是( )A、都规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