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福利国家的基本保障多数仍由政府财政支持,但占大头的防御性保障(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开始规划为与收入挂钩的社会项目。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D、缓解政府财政支出压力
-
2、1835年《市政改革法》解散了英国传统的封闭性市政管理机构,取而代之的是178个自治市议会,同时规定居民数达到6000的市要划分选举区。同年12月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中,选民们选出了市议会中所有议员。该法案的实施( )A、将司法权力下放到了市一级 B、协调了立法权与王权的关系 C、促进了基层行政区的民主化 D、赋予社区基层治理主体地位
-
3、如表所示为北宋颁行的慈善救济办法(部分)。由此可见,北宋( )
时间
办法
熙宁十年(1077年)
朝廷颁布“惠养乞丐法”,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元丰四年(1081年)
朝廷颁布“漏泽园之法”,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元符元年(1098年)
朝廷颁行“居养法”,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疾人员
A、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 B、慈善救济均由政府掌控 C、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 D、民间慈善活动较为规范 -
4、秦代爵有二十级,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爵级记载在户籍中,此类户籍称为“爵籍”。这说明,秦代(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爵籍是身份地位的凭证 C、爵位世袭主要依据户籍 D、户籍是基层管理的依据
-
5、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收入差距而对高收入者征收的税种。从2005年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经过多次调整,已经从1600元提至5000元。我国个税起征点的变化反映了( )A、征税范围不断扩大 B、个税总额不断增加 C、国民收入不断提高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
6、1927年7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等文件,规定外国货物,一律要征收进口税;进口关税税率除现行的5%外,普通货物应另外加征至7.5%。这些条例的颁行( )A、表明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C、为国民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D、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7、1967年,法国中央银行决定,把自己手里的英镑和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戴高乐甚至扬言,他将亲驾军舰运美元到美国去运回本该属于法国的黄金。法国的行为引起欧洲许多国家仿效,一时间,黄金炙手可热。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加剧 B、国际经济旧秩序趋于瓦解 C、西欧国家的金融地位提升 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
8、北宋大臣张方平在《论钱禁铜法事》中写道:“销镕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江浙之民,巧为有素,销毁钱宝,习以成风……计一两所费不过十数钱,器成之日,即市百金。”材料可用来说明北宋( )A、铸币技术的提高 B、发行纸币的背景 C、货币政策的灵活 D、铜钱信用的下降
-
9、如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或民族政策的部分史实。从中可以看出,我国( )
时间
史实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79年6月
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1982年9月
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1991年7月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005年5月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A、已经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念不断发展 C、民族和谐是民族关系的最高追求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
10、1955年12月,国务院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规定: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改建为民族乡;民族乡的人民委员会应该以少数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这一指示旨在( )A、培育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实现当地民族高度自治 C、改善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11、维也纳会议安排的结果是,法国“被次强国团团包围”,俄国是各国其次考虑要制衡的对象,奥地利和普鲁士在欧洲中部形成对俄国力量的制衡,恢复波兰王国以限制俄国向西扩张领土。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A、构建了欧洲均势的体系 B、消除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实现了欧洲的长期和平
-
12、明朝在安多藏区的行政建制主要是军事性质的卫所,一方面明朝承认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袭特权,另一方面派遣汉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员皆为武职,听命于兵部调遣。这体现出明朝( )A、推行改土归流 B、实行蕃汉分治 C、崇尚武力征服 D、对藏因俗而治
-
13、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司法终审权一直由上议院掌握。2005年,英国通过了宪制改革法案,成立了英联邦最高法院并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运作,最高司法权从议会中独立出来。这一举措有助于( )A、完善三权分立机制 B、强化法律至上的理念 C、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D、体现英美法系的优势
-
14、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颁行《南赣乡约》,宣称“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要求乡民“见善相互劝勉,有恶共同惩戒”“永为善良之民”。王阳明此举( )A、意在通过乡约宣讲心学 B、强化了儒学的教化功能 C、促使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推动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
15、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的“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内容如图所示。据此推断,该制度( )
①议亲(皇帝亲戚)
②议故(皇帝故旧)
③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
④议能(有大才能)
⑤议功(有大功勋)
⑥议贵(贵族官僚)
⑦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⑧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A、封建等级色彩浓厚 B、保护封建特权阶层 C、强化血缘政治关系 D、适应中央集权需要 -
16、有学者评论道:“虽然清朝领导者们舍得推行改革,但‘新政’的推进大多是‘利益驱动’,而不是‘道义推动’。”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清末“新政”( )A、措施的涉及范围较窄 B、遭到保守派的阻挠 C、未触动既定统治秩序 D、违背时代发展潮流
-
17、唐代前期,在下行的制敕文书上,中书省三官分别签署中书令“宣”、中书侍郎“奉”、中书舍人“行”的字样;在上行奏抄上,门下省三官则分别签署给事中“读”、黄门侍郎“省”、侍中“审”的字样。这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系完备 B、文书治国模式确立 C、行政运行效率较低 D、中枢机构分工明确
-
18、辽宋夏金是我国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突破时空限割……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共性。(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
19、19世纪前期,清朝统治者说:“制夷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中华能制外夷者在此,而外夷受制于中华者也在此。”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A、世界认知贫乏 B、推行朝贡贸易 C、禁绝海外贸易 D、防范侵略得当
-
20、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
历史时期
观念
涵义
汉唐宋
小中国
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
元
大中国
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 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 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