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巩固了共和体制 B、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带有一定革命性 D、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
2、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把解除妇女缠足作为一项社会革新,广为宣传组织。与此同时,禁鸦片、讲文明、重卫生、重效率、剪发辫、易服装、反跪拜、重女权等等除旧习立新风的倡议广为流传。由此可知( )A、戊戌变法比较重视妇女权益 B、戊戌变法影响社会习俗颇广 C、戊戌变法吸收西方文明过多 D、戊戌变法过分重视移风易俗
-
3、宋代士绅在社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通过捐资助学、修造贡院、兴办书院、捐修校舍、津贴学生等方式,推动了江南地区的教育变革和发展。据此可知,宋代士绅的这一系列活动( )A、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变动 B、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C、体现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D、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波战争后,雅典实力的增长和蛮横,激起了其他城邦的反抗。雅典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导致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公元前427年,雅典爆发了大瘟疫,民主制“黄金时代”的领袖人物——伯里克利—死在这场瘟疫之中。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伯里克利死后,雅典并没有出现一个能够让所有人都信服的领袖,为了争夺领导者的地位,巧舌如簧的政治家、阴谋家们纷纷登场,极力讨好城邦的公民,雅典城邦又回到了党争的老路上,逐渐走向衰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对于“黄金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的政治制度,伯里克利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城邦民主制衰落的原因。(2)、就材料二中雅典“民主政体的优越性”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完整)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自始至终坚持《圣经》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由此他提出“国家”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帝的国”,另一类被称为“世界的国”(区别于“上帝的国”)。“世界的国”的组成人员就是所有的非基督徒(非发自内心信仰基督教的人),世俗的君主或国王是他们的统酒青;管理他们的被称为“俗世的政府”。略德认为上帝设立世俗政府的目的在于:维护秩序,惩罚邪恶。那些不信上帝话语的人,或说不是真正基督徒的人必须接受世俗政权的统治:并要受到刀剑的支配,从而实现对自然之律(法律)的维护。
——摘编自黄金斌《管窥马丁·路德“两个国度”思想之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材料二 宗教改革和世俗权力的结合使欧洲陷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动荡。宗教战争不仅包括战场上的军事武装冲突,还包括破坏圣像,迫害民众、发动暴乱等各种形式的暴力。
1531年到1556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支持路德新教的德意志诸侯们发生拉锯战,直到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签署才使得德意志地区的局势相对缓和。1562—1629年,法国共发生了9场宗教战争⋯⋯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其惨绝人寰的程度超过了中世纪的任何一次战争。三十年战争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的签署中终结,这场战争在历史阶段划分上结束了宗教改革运动。有不少人认为和约意味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确立,而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学家倾向于从帝国“分裂”的角度对其作负面的评价。
——摘编自叶盛《现代世纪的开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
材料三 “教随国定”原则,最早见于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教随国定”相关条款的规定,意味着德国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诸侯(国的君主)信什么,其臣民也就跟着信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教随国定”成为国际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条款,在国家观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徐坚《权利政治——国际政治的现代性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提出的“世界的国”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西欧宗教战争频发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指出当时宗教战争的实质。(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宗教改革与西欧政局演变的关系。 -
6、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春秋战国领主制的崩溃和诸子共同继承为特征的宗法制,土地所有、民众领属和行政治理合而为一的领主制形态瓦解,贵族政治随之丧失了其主要基础。相应地,土地领主所有让渡于自由买卖的自耕农和地主租佃制,民众领属让渡于皇帝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治理让渡于君主专制下的职业官僚,土地所有、民众领属和行政治理三者发生了分离。
——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材料二 选官制度中的才学标准,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够被完全贯彻,门第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替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地主经济的发展成熟,全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学选官的原则。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科举制在唐代出现了曲折,考试原则却被深入地贯彻到选官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官学生徒参试、门荫及斋郎品子出身,甚至胥吏出职等都要经过考试。从这一方面来说,唐宋社会应是大体一致的,并与此前的贵族社会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方式的角度简述东周至秦朝“行政治理”的主体让渡于“职业官僚”的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实施对唐宋社会的深刻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
7、列宁曾举例说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里“更换部长意义极小”,他以某位新上任的“为农民请命”的部长为例,这位部长在同“多数党”和官吏们“讨价还价”4个月未果后愤然辞职,这为地主们“赢得了”4个月的时间,他们在此期间对土地委员会开展了一连串的迫害。“更换部长意义极小”折射出资产阶级立宪制国家( )A、地主阶级把持着议会 B、文官制度的某些特性 C、选举民主被金钱腐蚀 D、内阁首脑独揽行政权
-
8、18世纪中期,狄德罗编写《百科全书》时虽然屡遭挫折,但最终还是在巴黎完成编撰并顺利将其出版,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也广受欢迎;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进入法兰西学院等官方文化机构后,获得政府和一些权贵给予的职位、津贴。由此可知,当时( )A、启蒙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B、法国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追求科学理性成为共识 D、法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
9、如表所示为某学者对封建时代(6—13世纪)的西欧城市与同期的中国城市所进行的比较。表中信息表明,与同期的中国相比,西欧封建社会( )
比较项目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位置选择
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管理较为薄弱的封建主领地
全国或地方行政单位的政治中心
主要人口构成
手工业者、商人和少数教会或世俗贵族
官僚、士族(官僚世家、大地主)及依附于他们的仆役、工匠、商人等
主要治理方式
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自治权,自主设置管理机构、选举官员
由中央集权制政府进行管理
规模
规模不等,总体较小,大城市的人口一般不超过十万
规模呈等级性,总体较大,大型都会人口超过百万
A、政府受到教会的控制 B、商业贸易更加活跃 C、原始民主遗风更浓厚 D、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
10、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中,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21世纪初,这一目标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历程( )A、反映出改革开放领域和内涵的不断拓展 B、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加深 D、根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
11、1950年至1954年,中国向越南提供了价值1.6亿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1953年11月,中国决定将朝鲜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借款一笔勾销,并无偿援助朝鲜8亿元人民币。《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列入“一五”计划中的援外资金达到国家基建投资的1/10。这些援外举动( )A、着眼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B、加速了中苏关系破裂的进程 C、助长了党中央的“左”倾错误 D、是对“求同存异”方针的实践
-
12、如图所示为中央苏区的宣传画《女赤卫军的勇姿》。画中的女赤卫军穿着朴素,一双大脚穿着普通草鞋,左手紧握武器,右手高高举起,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该画作突出强调了( )
A、中央苏区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 B、妇女解放与民主革命相辅相成 C、妇女解放只能通过革命的途径 D、女性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
13、如表所示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对文官考试所进行的制度设计。这套制度设计( )
主管机构
文官考试委员会
考试种类
分高等文官考试和普通文官考试两类
考试资格
所有20岁以上,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华民国公民
考试科目
高等文官考试:宪法、刑法、民律、国际公法等
普通文官考试:主干科目与高等文官考试相同,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置
A、将“通才”作为文官的标准 B、意在捍卫共和政体的稳定 C、是孙中山分权思想的产物 D、带有明显效仿西方的痕迹 -
14、元宰相脱脱主持编订的《金史》中多次出现金朝设置“行省”的内容。如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事例。这些事例可用于说明,金朝“行省”( )
事例
概况
一
明昌五年(1194年),针对黄河水患,设置行省“并行户工部及都水监官各言河防利害事”
二
承安五年(1200年),金章宗遣枢密使宗浩、礼部尚书贾铉行省山东等路,了解并解决内迁女真猛安谋克户的土地需求
三
泰和年间(1201—1208年),对宋发动战争,在边境地区复设行省
A、已成为一级地方政区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促进了南北民族交融 D、具有临时委派的色彩 -
15、隋唐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道合龛现象,如安岳县岳玄妙观,天尊石像与释迦牟尼佛石像并排而立;仁寿县牛角寨造像中,元始天尊居中而立,其左为太上老君像,右为释迦牟尼佛像。这些现象的出现印证了当时( )A、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道教义的合一 C、宗教建筑的繁盛 D、正统思想的演变
-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四分历和古六一历。四分历采用置闰法,确定一年的长度为365.25日; 古六分历把一回归年分为若干等份,每一份用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的特征来标志它。这些天文历法成就的取得,根本上得益于( )A、战争的客观推动 B、诸子百家的争鸣 C、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劳秀斯致力于解决的个人基本权利、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国际法、国际关系学科中永恒的聚焦点。格劳秀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道德、法律地位,都平等地享有财产权、获葬权、宗教信仰权等基本权利。他主张以正义和法律约束国际社会行为,如战争、人道主义援助、自由航行与贸易等。他强调自然法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法的权威逐渐转让给国际法,国际法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担负起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格劳秀斯在论述国际法思想时,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世界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李林《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及其世界主义价值》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有了明显的新发展。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参加了原来成立的国际组织,而且还设立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区域合作机构。同时,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联合国宪章》不但禁止战争,而且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这就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凸显国际司法制度的发展。国际法新分支大量产生,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政府之外的团体,是否可以联合起来以达到参政的目的,一直是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在帝制时期,党派和小集团对政府工作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而且其本身也是邪恶的。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党”字上。清朝被推翻后,党禁也被解除,被压制了数个世纪的组织政党和社团的热情,顷刻之间喷涌而出。在民国刚建立的头数月里,一下就出现了几十个政治团体,在名义上都是要通过代议制,为取得政权而进行竞争。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开始,至1916年护法运动结束、国会重开这段时期,是民初政党政治活跃时期,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然而,孕育于新旧交替之际的政党政治却犹如昙花一现般亡不旋踵,政党政治在民国政治中的地位由举足轻重到栋榱崩折,这场悲情谢幕是激进党和保守党同袁世凯势力联合、决裂的过程,也是民主与专制、共和与帝制两种力量角逐的过程。
——摘编自山明《浅析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原因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帝制时期和民国初年对“党”的不同理解及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政党政治“昙花一现”的必然性。 -
20、据统计,2012—2021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87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82元增长到179元;月人均失业保险金由707元提高到1585元;月人均工伤保险伤残津贴由1864元提高到约3673元。这反映出我国( )A、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B、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D、攻坚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