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表所述税制( )
财政原则
量出以制入,无统一税率,摊派
课税对象
拥有土地和财产的人
课税标准
以资产为宗
纳税期限
夏秋两次
纳税种类
以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C、保证了均田制的顺利实施 D、为安史之乱爆发创造了条件 -
2、元和年间,给事中李藩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下批语。当时有官员说“你的意见怎么能写在圣旨上?”李藩却回答:“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给事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据此可知,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 )A、中书省 B、鸿胪寺 C、尚书省 D、门下省
-
3、下列各项中,与如图所发生的事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B、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C、东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D、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比较长的政权分立,开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领天下诸郡。当时担任州部刺史的官吏的职责主要是( )A、监察辖区内诸侯、郡守和豪强 B、管理工商业者并向他们征税 C、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 D、全权负责该区域的政务和军事
-
5、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但秦朝仅存其职,未轻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A、恢复传统官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确保官员廉洁
-
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与要求,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以下关于各学派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①该学派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
②该学派主张道法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③该学派主张强本节用,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④该学派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A、儒;墨;道;阴阳 B、儒;道;墨;阴阳 C、道;墨;阴阳;道 D、儒;道;阴阳;墨 -
7、大汶口文化发掘的中晚期墓葬群中有一座大型女性墓室,其中墓主全身堆满了装饰品,她头上有象牙梳,手指上有指环,在腕上戴有玉臂环。此外还有大量随葬陶器、雕花象牙筒等。相比之下,其他小墓的随葬品极少,有的只有一件獐牙,或只有一辆纺车,一把蚌镰等。据材料可推知( )A、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出现奴隶制观念 C、出现贫富分化形态 D、对研究黄河中游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
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错误法治”,SOV是“自治错误德治”,LOV是“法治错误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错误法治错误德治”。在不同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法治指数”“德治指数”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从材料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并结合中国史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民族危机深重,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商战”思想成为反抗的重要理论武器。郑观应认为相对“兵战”,西人以商为战更具威胁力,他主张应以工商为基础,发展国家总体实力,以达富强之目的,以应对外敌。1905年春,美国公使对清政府提出继续限制赴美华工,一时激起群情义愤,上海总商会致电各省省会,要求合力拒绝美货;70多个行业集会签名表示不进不卖美货。这次的抵制美货运动持续了半年之久,最终在清政府的干涉下失败;在运动中,倡导国货之声逐渐萌芽,许多人意识到自造国货才能根本挽回利权。
材料二 1912—1921年《申报》广告中涉及民族主义的国货广告统计 (以5月15日至21 日为统计样本)
年/日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5月15日
3
3
1
6
2
4
2
7
0
2
5月16日
2
1
3
5
0
3
3
10
3
0
5月17日
1
1
2
7
2
5
0
16
2
1
5月18日
2
2
1
9
0
4
1
14
1
1
5月19日
2
2
0
7
1
4
3
13
5
2
5月20日
2
2
l
8
0
2
2
14
4
4
5月21日
2
3
2
6
1
4
1
22
2
2
总计
14
14
10
48
6
26
12
96
17
12
—— 以上材料改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货广告中出现民族主义用语高峰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驿传系统进一步完备。秦代已有厩置、承传、副车、贪厨等有关驿传的法律。汉代,驿传组织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边域的拓远而不断发展。此时大致以马递称“驿”,车传送称“传”,步递称“邮”。驿传中间停驻之站称“置”,步递停留之处称“亭”。在治安条件不好及临近边境之处,由“门亭卒、捕盗”代行“邮”的职能。政府还在交通干道上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设置“传舍”,供官吏差旅休息,因“邮”的重要性,服务于“邮”的“邮人”在承担赋役方面享有一定优遇。但“邮人”若存在“檀以邮行”“毁封”“失期”等失职行为,则会受到严厉惩处。
——摘编自王于今《秦汉交通史稿》
材料二 元代大一统格局直接催生出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建立起密如蛛网并延伸至边疆各地的驿站体系,承担官府物资日常转输的重要职能,明朝在西南各地恢复设立驿站,西部各族派使团朝贡,兼事大宗贸易、沿途出售本地土特产。清代的全国性驿站网以京师皇华驿为核心,下设西北、东北、西路、中路、东路五条主干驿道。比如西南地区,从中原联结青藏高原周边驿道,串联起峡谷中的各个族群,其中康藏驿道、滇藏驿道。青藏驿道的作用尤为突出。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驿传系统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驿传系统对边疆地区的作用。 -
11、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村干带头踊跃参军的感人景象。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这( )A、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 B、反映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 C、说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趋于平衡 D、体现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
-
12、1937年5月,中央银行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称,截至该年4月30日,该行存于香港、纽约和伦敦等地的白银和资金,合计达到了约1.69亿美元。这种白银和资金外存的做法( )A、避免了侵华日军的掠夺 B、支持了中国的对日抗战 C、满足了外债偿付的需求 D、赢得了英美的战时支持
-
13、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进步知识分子走进厂矿、码头开展劳工调查。1920年《劳动界》刊发《劳动调查表》,建议从工人“每天做工几时?养活几人?”“知道劳动运动的意思?有无组织?”等方面开展调查。此后,大量关于劳工现状调查的文章陆续刊载。这说明( )A、调查解决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 B、劳工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初步实践 D、民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
-
14、下表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 )

(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 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
15、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
16、苏码又称“花数”“码子字”“苏州码”,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的数字符号,如下表所示。其使用( )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广 B、适应商业发展现实需要 C、有利于契约文书的保存 D、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
-
17、下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
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 -
18、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
19、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
20、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 )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B、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 C、区域间的交往与联系扩大 D、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