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包括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出土了各种人物塑像、事神玉器以及造型奇特的彩陶遗物。这表明红山先民( )A、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 B、完善了宗教治理体系
C、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代尔夫特市人,荷兰自然法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海洋自由论》等。图4为其自然法思想的思维导图。

图 4
注:jus由拉丁文衍生而来,是现代英文中justice(公平、正义)一词的词根;ius在拉丁文中意为“法”,其狭义指法所分配给每个人的东西。
——据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等编绘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围绕“格劳秀斯对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贡献”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亚古城帕尔米拉于公元14年成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据当地文献记载,公元 18年,罗马将军日耳曼尼库斯为建立与安息帝国的友好关系,遣人到安息帝国的属国梅塞 尼。次年,罗马海峡军团来到帕尔米拉。但该军团并未长期驻扎帕尔米拉。129年,罗马皇 帝哈德良造访该城,他宣布该城为自由市,并重新给其取名—“帕尔米拉·哈德良”。同 时,哈德良允许帕尔米拉城有权根据自己制定的税率征税。哈德良本人推崇希腊文化,而帕 尔米拉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哈德良造访后,该城按照希腊建造风格进行了大规模的城 市建设。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政治体制由传统的希腊城邦模式逐步向君主制过渡。帕尔 米拉也在维护罗马帝国东部边疆安全方面起到了特别突出的作用。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
拉统治期间,帕尔米拉公民获得罗马公民权,向罗马帝国上交赋税的义务得以免除。
——摘编自亓佩成、赵长福《帕尔米拉王国的发现及其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帕尔米拉地方治理的演变历程,并简析帕尔米拉实现罗马化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帝国的统治对帕尔米拉发展的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1912—1928年),工人群体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对象;针对其他群体(如急需耜 济补助的灾民、难民)的社会保险极少。北京政府于1914年颁布《矿业条例》,其中就含有工 伤补偿的社会保险因素。在劳动立法运动的推动下,劳工提出,《一切保险事业,需由工人参 加规定之,以保障所有在政府的、公共的、私人的企业和机构内的工人之损失或危险”,劳工
希望以此推动北京政府建立雇主和国家分担保险费的社会保险制度。这迫使北京政府在1925年颁布了设有劳动保险条款的《工会条例草案》。1927年颁布的《工厂条例》涉及工伤 医疗及生育等劳动保险内容。这一时期本应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险,实际上主要由企业主导。
摘编自王爱兵《民国初期社会保障实践研究(1912—1928)》
材料二

——整理自《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工伤保险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实施效果,并简述判断其实施效果的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07—2020年我国贯彻实施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太祖打破唐代形成的解试、省试两级考试(地方试、中央试)定制,特意增加殿试,并亲 自把关,以防官员们欺下瞒上。宋太宗时,名臣苏易简任科举主考官,他率先做到“受诏即至 贡院视事,不更至私第,以杜请托”,后来这成为宋朝遵循的惯例,称为“锁院”。面对考试现场 考生席地而坐、交头接耳的情况,宋代拉大了考生之间的席位距离,规定由两名监考员轮番迟 视,考生一旦被发现作弊则永远不得参加科考,同时监考员要将试卷字体与之前考生投考时所 写籍贯字体相对比,如果不吻合,则该考生被视为冒名顶替,要追究责任,称为“杜患”。为避免 考官审阅过程中洞悉考生信息,以便照顾弟子、亲属,宋代采取覆盖卷头的做法,即“糊名”(也 称“封弥”);又为防范考生在试卷中留下记号,与考官私下串通,宋代专门安排文吏重新抄录讨
卷,即“卷录”。以上绝大部分措施为宋代首创,反映出当时统治集团的良苦用心。
——摘编自楠书房《武将开创的宋代,如何变身最有文化的朝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改革和完善科举制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改革和完善科举制的意义。 -
6、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政府学前教育补贴覆盖面从 3—6岁儿童,扩大到1-2岁儿童;以公立机构为主,私营机构为辅的托幼体系逐步形成;部分国家甚至在延长父母双方育儿假的基础上,追加“性别平等奖励”。这些做法旨在( )A、保证人口的繁衍 B、提高妇女的地位 C、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D、消除高福利的弊端
-
7、从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唐朝政府曾三次颁布均田令。其中关于不同年龄段的“丁男”“中 男”授田数量略有调整。与此同时,唐朝还划定“宽乡”和“狭乡”,其中,狭乡只按法定数额 一半授田。由此可推知,均田制的推行( )A、合理优化了全国人口分布 B、以严密的户籍登记为基础 C、有助于解决土地兼并顽疾 D、易导致国家出现征兵困难
-
8、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 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6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 )A、旨在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 B、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 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
-
9、明代前中期,夏秋两税主要以稻麦形式征收,其中稻谷(米粮)的数量渐趋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年底,太仓应支官军俸银135万两、边饷银236万两、补发年例银182万两,而太仓所存现银仅130万两。材料有助于解释晚明( )A、官员的俸禄开始货币化 B、募兵制弊端的全面凸显 C、江南弃农经商的普遍化 D、推行一条鞭法的必要性
-
10、考古研究显示,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大量的宋币出土。图2所示为截至1959年东非出土的古钱币中中国钱币的占比情况。这反映出
A、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臻于鼎盛 B、宋钱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C、宋代实现了与东非双向直航 D、宋代商品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
11、2005年3月,旅日华侨组织斥巨资在日本横滨中华街兴建妈祖庙,采用中国传统八角形建筑风格。2017—2018年,“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活动连续两年举行,妈祖金身(塑像)巡游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地,盛况空前。这反映出( )A、亚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B、中国睦邻外交成就显著 C、华侨资本主导文化传播 D、民间信俗助力中外交流
-
12、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各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陆续签订一系列条约或建立同盟关系。到19 世纪中叶,各国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而1848年开始席卷整个欧洲(除俄国外)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却有着明显的国际合作倾向。该现象的出现说明,维也纳体系( )A、是英国均势外交的产物 B、是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C、立足欧洲大陆封建秩序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
13、唐代关中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渭北本有稽胡、羌族,后又有突厥、铁勒、回纥,吐谷浑、党项徙入,京师长安更是各族文化荟萃。这一现象的出现( )A、增强了农耕文明的影响力 B、刺激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C、得益于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
14、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包括“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并 不局限于人们习惯上认为的“文化软实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软实力建设备受重视。从提升广义上的“软实力”角度看,下列举措最适合作为依据的是(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评选全国道德模范 D、提出t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15、1514年,尼德兰画家昆汀·马西斯创作了《钱商和他的妻子》(如图1所示),画中的男子正用精致的天平计量面前堆放的珠宝和金币,神情专注;他的妻子双手在翻阅祈祷书——定格在 圣母、圣子图像上,而她的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丈夫面前的珠宝和金币。该作品( )

图 1
A、挑战了僵化的宗教伦理 B、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说明艺术遭到宗教控制 D、折射出价格革命的影响 -
16、表1所示为战国晚期两名思想家有关法律与治国的观点。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 )
表 1
思想家
观点
荀子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韩非
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
其制刑赏不分也
A、法律高于君主权威 B、法治可与德治并行 C、律法是人治的工具 D、治理乱世当用重刑 -
17、1941—1946年,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1933年颁布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与此同时,公 务员在享受法定的正俸之外,还享受职务津贴、生活补助费、煤贴、油贴、子女教育费等。国民政府此举首在( )A、完善近代文官制度 B、吸引优秀人才入仕 C、减轻物价波动的影响 D、巩固国统区政治秩序
-
18、18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四年任职法案》。该法案规定:包括地方检察官、海关征税员、土地 登记员、军队出纳员等在内的特定公职人员的任期为四年,任期满后须提交其账目情况,而后再决定其是否能继续任职。该法案的推行( )A、积累了文官管理的经验 B、不利于平民由竞争入仕 C、适应了工业化发展需要 D、强化了部门间权力制衡
-
19、1894年, 一位在洋务企业任职多年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强调,西方国家“育才子学堂,论证于 议院”是其强盛的重要原因,他反对将“体”和“用”简单分开,并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比军事侵略更危险。这有助于解释( )A、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B、维新变法的思想条件 C、知识分子的广泛觉醒 D、洋务企业的发展诉求
-
20、中世纪的英格兰政坛长期存在着三种争端: 一是围绕高级教士教职授予权的争端;二是教会法庭与世俗法庭围绕某些特定而敏感的问题的争端;三是围绕教会财富归属(国家还是罗马教廷)问题的争端。这反映出中世纪的英格兰( )A、民族主义思潮已涌现 B、国王兼任基督教领袖 C、王权受到法律的限制 D、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