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唐代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接受定期的考课。考课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分为初考和复考,并设有专职监督和群众监督来保证考核人不滥用职权,以考课等级决定官员的升降赏罚。这表明唐代( )
    A、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B、看重官员执政能力 C、官员管理制度严格 D、官员升迁需要资历
  • 2、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据此可知北魏( )
    A、极力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B、追溯祖先以树立正统地位 C、努力消除内部的民族隔阂 D、为统一北方寻找历史依据
  • 3、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

    1958~1982年

    人民公社拥有集体资金的统一分配与调度权

    1982~2001年

    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

    社区党支部成员和社区党员充当网络信息员以及参与社区治理

    A、基层自治已经成熟 B、基层职能在不断完善 C、人民权利得到保障 D、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旨在( )
    A、加速清朝统治垮台 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 C、完善宪法修订程序 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变
  • 5、进入19世纪,英国先后进行了1832年、1867年和1884--1885年三次议会改革。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 )
    A、正式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C、逐步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D、基本实现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 6、“美国就像一盘沙拉,胡萝卜是胡罗卜,生菜是生菜,互相之间基本上是不相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装在一个盘子里”。材料比喻的是美国的( )
    A、总统制 B、政党制 C、民主制 D、联邦制
  • 7、下表是关于某国政体特征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该国是( )

    机构

    职能

    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所有官职均无薪金。

    元老院

    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执行决议。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D、波斯
  • 8、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由此可知县制( )
    A、导致地方势力极力膨胀 B、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权力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破坏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 9、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
    A、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 B、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极端化 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 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
  • 10、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 11、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图中所示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政府分工的简约化 B、中央官制的成熟化 C、宰相权力的扩大化 D、皇帝威势的隐形化
  • 12、《左传·公年》记截:“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体现出( )
    A、分封制是宗法制基础 B、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王权与神权相互影响 D、内外服制度的推广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4年1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蓉研《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材料二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大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由民族英雄林则徐倡导的“开眼看世界”,是中国人应对千年变局之时变,挣脱传统守旧文化束缚,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魏源根据《四洲志》及明末至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人所写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地图、部分科技资料等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具有极大突破性。曾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徐继畬,广泛搜求中外文献,撰成的《瀛寰志略》对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乃至日本社会的影响仅次于《海国图志》。虽然如此,但由于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影响巨大,晚才爱国志士的开放思想的发展过程十分坎坷曲折。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时期的史实,围绕材料中的整体或某一观点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市起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记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在实行宵禁制度时,夜间的活动多为上层贵族、官僚阶级和部分文人在豪邸中进行的宴饮活动,市民阶级的活动较少,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材料二

    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用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与东京开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主要街区都有夜市,店铺林立。朱雀门外尤以“州桥夜市”与“马行街夜市”两处较大,东大街也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时半夜酒楼作乐喧嚣声甚至传入皇宫内。商品交易、娱乐、服务性场所或机构有很多,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

    ——摘编自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夜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zhao),岁鼎(最吉利时候),克昏夙(木星上中天的天象)有(拥有)商。

    ——(西周)利簋铭文

    材料二

    时甲子昧爽(天蒙蒙亮),王朝(zhao)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今予(我)发(姬发)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牧誓》

    材料三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历史影响。
  • 17、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万元,工人有20多万;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为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B、突破了工矿产业布局的瓶颈 C、表明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D、为近代社会转型准备了条件
  • 18、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19、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 )
    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D、消除了外族的侵略行径
  • 20、表3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表3

    类型

    统计总数/家

    资本总数/元

    工人人数/人

    国人创办企业

    90

    25126895

    60000

    外国在华企业

    16

    4829000

    34000

    中外合办企业

    1

    629370

    A、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
上一页 1193 1194 1195 1196 11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