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B、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 C、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D、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
2、表2所示为顾炎武对宋明理学与“禅学”论述的摘录。据表2可知,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
表2
来源
摘录
《(下学指南)序》
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程颐、程颢)门
横浦(南宋张九成)则以禅而入于儒
象山(陆九渊)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
A、汲取了佛教思想 B、重塑了道德体系 C、丧失了正统地位 D、延续了孔孟道统 -
3、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在与朝臣展开的大礼议之争的过程中,遵循“非天子不议礼”的古训,极力扭转朝中官员的政治伦理,以大规模的廷杖镇压了哭谏的朝臣,以武力镇压了天子议礼的反对派。明世宗此举旨在( )A、传承儒家古训 B、重构价值体系 C、强化君主专制 D、整顿官场风气
-
4、1265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 )A、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C、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
-
5、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 )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
-
6、图1是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童图》,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秣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中国有拂秣狗,自此始也”。这一作品可以作为( )

图1
A、物种频繁交流的说明 B、丝路促进中外交流的见证 C、绘画技法精湛的体现 D、朝贡贸易体制成熟的标志 -
7、晚唐时期,苏州人口繁多、市场热闹,几乎可与长安、扬州相媲美;杭州城万商云集,有店肆三万家,商船绵延二十里;广州则是海船往来停泊的著名港口,“南海舶,外国船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反映出晚唐时期( )A、商业发展促进交通发展 B、外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
8、唐玄宗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逐渐让翰林院学士成为内相。据此可知,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 )A、造成了宰相人数的剧增 B、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C、否定了中书门下的存在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9、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 )A、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 C、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
10、西汉宣帝时,王嘉为丞相,奏荐故廷尉梁相,但尚书却弹劾王嘉迷国罔上,皇帝下令“中朝者议之”,议者皆以为王嘉不遵法度,王嘉遂被廷尉逮捕下狱。这从侧面反映出汉宣帝时( )A、君相的矛盾空前激化 B、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 C、尚书令地位开始提升 D、外朝长官受制于内朝
-
11、表1所示是战国时期部分改革家的主要变法思想和主要措施。这些变法( )
表1
国家
变法主导者
变法的思想和主要措施
魏国
李悝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韩国
申不害
人君“无为”,以免暴露智欲,为臣下所乘,而“独断”以考核臣下。“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
楚国
吴起
封君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令贵人徙实旷虚之地
A、为集权政治形成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C、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时代特征 D、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惨烈程度 -
12、黑陶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个代表,它以山东半岛为中心,沿海岸线分布,分布区域北达辽东半岛,南至杭州。考古研究表明,黑陶文化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1800年。黑陶文化时期( )A、先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人们初步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生产资料私有制已产生 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
——摘编自《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的原因。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夏文是西夏立国前仿照汉字创制的,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宋史》记载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创制后,便“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也是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全面反映西夏法律、社会的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既取法中原王朝法典之长,又依据西夏实际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1728年,雍正帝发动了一场推广“官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的运动,这场运动以福建、广东为中心,涉及到全国“凡有乡音之省”,要求“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言语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办理无误”,“如八年之外,不能官话者,举人贡生监童俱暂停其考试,遵照在案。”此后,福建、广州一带先后建立起了很多专门学习官话的书院——“正音书院”。
——摘编自邓洪波《清代的推广官话运动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夏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雍正帝推广“官话”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 -
16、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是( )A、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B、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C、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D、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
-
17、如表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其中反映的鲜明时代主题是( )
1950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0年元旦
1951
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1952
以高度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
A、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C、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 -
18、 1950年,上海出台的电影院影片上映政策中规定,“每四周上映国营票、苏联片各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规定( )A、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B、深受对外关系政策的影响 C、表明意识形态工作逐渐淡化 D、实质是对电影行业的垄断
-
19、 解放战争初期,由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率先开展了立功运动,团党委在指战员立功后发“功劳证”,做到功劳随人走,调到哪里都光荣;连队建立“功劳薄”,有了功劳随时记;向立功指战员的家乡寄“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这一做法( )A、确保了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B、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C、激发了指战员的高昂斗志 D、构建了完善的奖励体系
-
20、 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城市重庆、成都、兰州等地及空军基地经常遭日军空军空袭。而画着鲨鱼头和飞虎标志的美国飞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成为对日作战的一把利剑。这支由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指挥的美国空军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为飞虎队。飞虎队的出现( )A、成为日本战败的关键因素 B、彰显了国际反法西斯精神 C、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标志着抗战进入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