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盟礼属于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与各诸侯国为解决冲突或保障共同利益而邀约神灵,向神灵立誓的活动。隐公三年,周王与诸侯盟礼时,“王贰于琥。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盟礼制度的变化说明(  )
    A、诸侯争端得到有效解决 B、旧有统治秩序受到挑战
    C、礼乐制度在继承中发展 D、周王与诸侯王地位平等
  • 2、 “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初看是一个对当今世界的看法,实则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获得的长时段判断。可以把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作为“百年”历史的开端,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的重要时间点。 
    我们所说的“百年”与以往的世界历史基本上是一个延续的关系。至少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处在西方国家主导之下,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而非西方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位。 
    当今世界大体上仍是过去几个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的延续,但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趋势中,依然存在着阶段性的发展和变化。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个体系曾经道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广大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到20世纪晚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势力进一步向全球扩张。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趋势中的长时段变迁》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作为‘百年’历史开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重要史事。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下列内容中任选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序号

    论题

    1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变化

    2

    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

    3

    320世纪以来民族民主运动的演变

    4

    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著,罗稷南译《双城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是不自觉地被卷入的对象,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它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判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远洋航线开辟的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理解。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应对。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考古发现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四时月令诏条》(简称《诏条》)内容和儒家典籍《礼记•月令》所载基本一致。《诏条》到达西北后,被地方官员书写在交通要道——悬泉置的泥墙上加以宣传。同时,朝廷专派和中(仲)为使者,督察《诏条》在敦煌一带的下达、执行情况。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材料二《大清会典则例》载称,乾隆七年诏云:“《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固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如果园固、虞衡、鼓牧之职以次修举,于民生日用,不无裨益。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富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生态保护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时期面临的问题及其措施。
  • 6、 近期在贵阳召开的数博会,全称为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将聚焦“数实相融算启未来”的年度主题,为国内外企业搭建起开放共享、资源汇聚的合作平台。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特点之一是(  )
    A、政治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 7、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1971年最不发达国家为24个,1981年为39个,2006年为50个;2011年为48个,其中8个在亚洲,33个在非洲,大洋洲5个,拉美1个(马尔代夫于2011年摆脱“最不发达国家”地位)。这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750美元,最低在200美元以下,共有7.5亿人口,近半数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B、资源匮乏型国家不断走向衰落
    C、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D、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 8、 如图为1944年的一幅漫画,主要内容为纳粹“胜利快车”在斯大林调整过的轨道上极速飞驰。该漫画(  ) 
    A、赞扬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合作
    B、揭示了法西斯必定失败的结局
    C、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充满信心
    D、表达苏德战场正处于焦灼状态
  • 9、 列宁认为只有根据苏俄的实际国情,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才能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他主张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列宁这一设想(  )
    A、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主张重建市场经济体制
    C、利于巩固政权统治基础 D、极力维护小农经济形态
  • 10、 根据如下内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  )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

    A、兼顾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B、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原则
    C、体现分权与制衡的理念 D、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诉求
  • 11、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向人们揭示出,大自然物质实体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毕封则提出地球原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火团,经长期冷却之后才形成的,地球上各类物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他们(  )
    A、借助科学解释反对宗教神学 B、彻底消除了神学对科学的禁锢
    C、主张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至高无上 D、借助多种科学成果充实启蒙思想
  • 12、 科学革命通常指欧洲16-17世纪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尤其以天文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科学理论的持续性创新
  • 13、 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扩张为工业品拓展了市场 B、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海外贸易推动了手工工场发展 D、技术革新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
  • 14、 阿拉伯文明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各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阿拉伯数字传播 B、伊斯兰教在全球的扩散
    C、火药的早期应用 D、《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
  • 15、 中国政府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继1994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后,又制定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等配套法规。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对外贸易逐渐与国际接轨 D、扩大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 16、 宋元时期,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杂剧和说书演出等非常盛行,这一现象的兴盛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商业繁荣,市场活跃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民族交融,交流频繁 D、士族衰落,社会变化
  • 17、 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哀帝朝

    5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以来,华北乡村发生巨变,灾祸频发导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灾民四处逃散,有的进入城市,有的流向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有的逃往陕西关中、陕西南部等相对富庶之地。“闯关东”数量最多,“走西口”者同样数量庞大。前者移民以农垦为主,后者则以经商为主。山西在“丁戊奇荒”中受灾惨重,人口亡失过半,灾后有大批外省移民来“领荒”和“垦荒”。人口大规模的迁出与迁入,势必对乡村社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爱明《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

    材料二: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移民。美国于1860-19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很少,而非洲多属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主要流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成为当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在每个城市,各移民群体都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体育和文艺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贫民窟激增及排外主义的兴起,美国政府从188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歧视性的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移民潮相比,近代华北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0-1920年外来移民潮对美国的影响。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谈谈如何应对人口迁移。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第奇家族是13世纪到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专注于经营银行业、羊毛加工业和贸易业。出于对基督教宣扬的“放贷利润”的罪恶感,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传入科西莫开始通过资助艺术家以实现对心灵的救赎。从艺术作品中,科西莫的灵魂开始得到解脱,于是愈发用最大的财力资助文艺复兴。在美第奇家族资助的名单中有达•芬奇、但丁、拉斐尔、薄伽丘、马基雅维利、伽利略……佛罗伦萨也因文艺复兴的盛况而成为驰名国际的城市。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赚钱成为正当的、光荣的事情。通过“对人文主义的慷慨赞助”,美第奇家族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意大利的权力中心不再由宗教和王权垄断,富裕商人(银行家)成为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家族内产生了诸多权贵名流。凭借着资本的力量,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西欧商人充当了西欧封建庄园体制的挑战者和掘墓人。 

    ——摘编自[英]赫伯特《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第奇家族的历史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效法汉人用瓷器来表达审美,辽瓷中的鸡冠壶(以其形似鸡冠得名)最具代表性。鸡冠壶釉色出挑大胆,具有强烈的游牧民族阳刚之美。辽瓷中绿色的器物非常突出-一在契丹人的眼中,盎然的绿色代表生养他们的千里草原。鸡冠壶的造型并非一成不变,穿孔式的鸡冠壶出现在辽代早期,通过绳索穿孔而过,方便固定在马背上,适合契丹人的马上生活。到了辽代中晚期,大量契丹人从游牧走向定居,适合居室使用的提梁式鸡冠壶应运而生。从器型风格上看,鸡冠壶从最初的敦厚浑圆到中后期的苗条清瘦,体现了与中原文明交汇融合的特点。总体而言,辽瓷技艺醇熟,造型挺拔劲健。在同时期中国的各类陶瓷中,辽瓷之美在色彩、在形制,在牧情古朴,在和而不同。 

    ——摘编自张颖《在辽瓷中还原契丹民族的游牧生活》

    材料二: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青花之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从材料中提取关于辽瓷的三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3)、 结合材料一、二,概括瓷器史中所见的中华文化之特性。
上一页 1189 1190 1191 1192 11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