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915年9月,以云南唐继尧为首的团以上军官,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确立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1915年11月,他们秘密制定了军事计划,并依计划在12月上旬派出邓泰中等支队向川边移动,试图先突袭占据川南叙府、泸州、重庆3大重镇,然后宣布云南独立。这些活动( )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开创了军人干政的先河
C、加剧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D、反映了维护共和的诉求 -
2、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驻华外交官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威望与权力,使它有力量镇压国内的骚动”。这可用于解释,当时( )A、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B、清廷外交政策日益近代化
C、中外反动势力走向勾结 D、列强放弃了对华军事侵略 -
3、 有学者指出,先秦至元,中国古代文史著作多深奥难懂、枯燥乏味,“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清代的历史演义则被赋予普及历史知识的重任,“以国史演为通俗”几乎成为小说家的自觉追求。因此,不少学者“敷衍其义,显浅其词”,“庶便俗庸易识”。据此可知,清代( )A、通俗文学形式受到推崇 B、传统文学逐渐走向没落
C、历史演义成为主流文化 D、文学深受西学东渐影响 -
4、 据《明实录》记载,民营铁产量从永乐元年(1403年)的1197000斤升至宣德九年(1434年)的8329005斤。到天顺年间(1457~1464年),山西阳城民营铁产量有800万斤左右、几乎等于宣德九年(1434年)全国民营铁产量的总产量。这可用于说明永乐元年到天顺年间,明朝( )A、民营工业产品销路更为广泛 B、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民营冶铁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维系 -
5、 元朝初年,政府颁行《农桑之制》,要求各地以“社”为农村基层组织,社长负责主持社内各项事务的处理。此后,朝廷“累降诏条”,不断申说推行社制,要求“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并对推行社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这表明元朝初年( )A、形成了统一的治理体系 B、农村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村社治理效率显著提升 D、重视基层社会秩序构建 -
6、 宋朝规定,凡外国舶船进入中国政府规定的海面,即会受到望舶巡检司寨兵的防护,当舶船驶进指定的港面停泊之后,巡检司便差兵监视。商人向市舶司申报货物,市舶监官亲自登船莅视,照章征收入口商税,谓之“抽解”。抽解之余,再按商品类别由政府收购一定成数的商品,即所谓“抽买”。抽买之后的商品,商人“始得为己物”。这一规定( )A、推动了宋朝经济结构的转型 B、有利于航海贸易的有序运行
C、表明宋代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D、促进了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
7、 按照唐制,中书省中书舍人有起草诏令之职,并参与机密。“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尤未有名号。”到开元年间,唐玄宗不仅继承唐太宗以来的惯例设立集贤学士掌书诏,更是“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这一变化说明( )A、中枢决策机制完善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8、 魏晋南北朝时,鲜卑、吐谷浑、疏勒、高昌、康国等漠北和西域音乐大量输入中原地区。晋朝南迁后,南方《清商曲》也被乐府采集整理,形成“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乐之伎”的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传统乐曲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B、乐器兼具审美与教化的功能
C、南北交流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D、民族交融影响古代艺术创作 -
9、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汉有大善之制一,为万世法,关内侯是矣。汉既用秦之郡县,又兼慕周之封建,侯王之国,与守令之郡县,相错处乎禹之九州,是以大乱繁兴。”据此可知,龚自珍认为( )A、汉承秦制动摇了中央集权统治 B、官僚政治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郡国并行破坏了国家稳定局面 D、分封建国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 -
10、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天”与“鬼神”作为一种支配性的神秘力量,其地位在不断下降。例如,孟子笔下的“天”已不具有人格神的特点,而是成了民众意志的代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D、民本思想的出现 -
11、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茶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20年代,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英国垄断茶叶贸易的特权后,茶叶贸易逐渐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产业,推动了茶文化在英国的广泛传播。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统治者对茶文化极为推崇。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酷爱饮茶,她在位时期下午茶开始流行,女王认为下午茶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因而在她的推崇下,下午茶得到了普及。英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贵族文化注重生活方式的高雅,对高雅文化有强烈的需求。茶文化中男女各自扮演的性别角色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塑造绅士风度、营造家庭文化,从而形成两性融洽相处的性别文化。——摘编自荆玲玲《咖啡与茶——英国的饮食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饮茶喝茶不仅是单纯满足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与自然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对自身德行的修炼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英国的茶道精神融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它注重现世的享受。饮茶不仅是英国人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重视饮茶时的仪式感,从下午4点钟开始,主人和客人着盛装坐在茶桌旁,男性要着燕尾服,女性则着洋装,先享用由三层瓷盘盛装的美味点心,接着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倒茶。对于英国贵族来说,下午茶不仅是简单的喝茶聊天,更是他们显示经济实力、社分位以及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所以会格外讲究下午茶的品饮环境。
——摘编自罗倩《中英茶文化内涵比较——基于物质、行为、精神三方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茶文化流行的历史背景。(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
12、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隆万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 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
13、 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蜀汉管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中四郡(今云、贵和川西南),面积约占全境的一半。刘备夷陵兵败后,该地区一些部族首领与汉族豪强勾结,企图割据称雄。孙吴势力也西进,蓄意插足南中。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后,采取“南抚诸戎”的政策,坚持“攻心为上”,如孟获部“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争取当地少数民族首长和豪强大姓的支持,较快稳定了局势。而后对南中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不改变南中夷越诸族原有的组织形式,尊重各民族的风俗宗教,以夷制夷。为稳固在南中的统治,将原来的四郡扩编为七郡,各部族中的上层人士担任郡县官吏,但由中央任命,并将当地原有的精锐“劲卒”、“青羌”迁徙到巴蜀等地,以充实北伐兵力。派良吏到南中任职,推广汉地的犁耕技术并兴修水利。通过政府宣传,原本过着狩猎生活的夷人走出深林,主动从事农业生产。在迁徙来的汉族人的影响示范下,夷越许多部族结束了文化落后的状态。——摘编自唐建兵《“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民族政策思想探析》
材料二: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滇籍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给养线。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目的及其治理南中相关举措的特点。(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 -
14、 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大胆地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同时,他又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恭,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据此可知,《海国图志》( )A、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 B、侧重介绍西方的军事技术
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 D、认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 -
15、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
C、模式二: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D、模式三:民族交融增强,国家版图奠定 -
16、 在宋代,御史台“掌纠绳内外百官奸罴,肃清朝廷纪纲”。宋神宗时期,御史台设置吏、兵、户、刑、礼、工六个察案,六案各由一名御史负责,在其领导下分头对各自负责的在京官署进行文书核查,纠举其行政过程中的“稽迟违慢”等失误。由此可知,宋代( )A、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B、专制主义集权得到发展
C、行政效率质量得以提高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熟 -
17、太和十九年(497)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诏令明确规定,对“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的鲜卑贵族予以优待,放宽其入姓、入族的标准,规定“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即可入姓”。这一规定( )A、扩大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B、提升了汉族官僚的政治地位
C、利于整合旧门与新贵的利益秩序 D、彰显北魏政权地位的合法性 -
18、 如图为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农作图所见的主要农具统计情况。据此推断,该时期( )
A、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B、南北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C、北方经济有所恢复发展 D、北方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
19、 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吕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刘邦通过“封爵之誓”与“白马之盟”,借助神灵之威,安抚和控制了功原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保护了刘氏宗室集团的利益。由此可知,汉初政权( )A、深受黄老无为思想影响 B、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
C、协调了中央各部门关系 D、注重协调权力集团利益 -
20、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A、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