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
2、 如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0.15
0.66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0.6
4.6
0.06
0.13
0.08
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
3、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
①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
②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③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
④在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医生迈纳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刚参加第一次美国政府未能提高警戒,民众还沉浸在战争的狂热中,大量士兵被派往战场。为不影响战局,各参战国大都实施媒体管制。英国的“战时机制”使此前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有医学刊物公开宣称“流感已全然消失”。8月,美军登陆地布雷斯特成为重灾区,流感病人占据着比伤员更多的床位。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也极为不畅,难以形成国际协调机制。至10月,美国死亡人数达20万。德国全年死亡160.1万人,其中军队死亡38万人,德国国内危机加重。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隔离传染源,关闭各类公共场所有城市甚至拒载未戴口罩的乘客。在严格管控下,大流感疫情于1919年渐趋消退。1920年,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暴发的特点及原因。(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大流感暴发的影响。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这些困难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衰落的主要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并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追求远距离观看的震撼。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以“清故宫”这组建筑群而论,任何人在中轴线上走一次,“场面”的变换是紧扣每一个进入者的心弦的,前后的“场景”是相互衬托的,但每一“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的转变。“对比”的法则运用于“景”与“景”间的交替安排上,高明的布局者常常运用使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据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整理材料二: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建筑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
8、 我国在抗糖尿病新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这主要反映了( )A、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B、生物技术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C、人类对DNA的认识加深 D、生物进化论面临挑战 -
9、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人民公社化时期
-
10、 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向(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城市化问题的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
11、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
12、 纪录片《辉煌中国--创新活力》中说: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这反映了中国充分应用了新科技革命才出现的(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电讯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内燃机技术
-
13、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造成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C、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14、 现代社会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手机上的订餐软件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 )A、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 B、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
15、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筒车 B、耧车 C、曲辕犁 D、戽斗 -
16、 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此无关的是( )A、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B、畜禽过度使用抗生素
C、过度使用添加剂 D、人口的快速增加 -
17、 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A、马铃薯 B、番茄 C、辣椒 D、南瓜
-
18、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农业工具的创新 B、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因地制宜 D、讲究精耕细作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
1956年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60年
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1951年至1964年
英国保守党执政,推进社会福利,并基本保持了企业国有化
20世纪70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1989年
波兰团结工会上台,东欧剧变开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2010年
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
2020年
新冠疫情
2022年
爆发俄乌冲突
——依据教材及网络资料数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变”为主题,提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上题明确,逻辑严密,表述取畅)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16~18世纪,英国在西欧国家之间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部门。英国早年的棉纺织品质量低劣,产量有限,国内畅销的棉布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为了抵制竞争,在毛纺织业者的要求下,1700年国会通过议案,严禁从印度等国进口棉布。这使国内棉布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革新开始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这种纺车的发明标志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不同之处,并简评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