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意大利各地纷纷出台城市的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保护公众健康。到了16世纪,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重视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黑死病的发生(  )
    A、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提升了公共卫生建设水平
    C、导致了政治秩序的混乱 D、健全了欧洲城市行政体制
  • 2、 大约进入公元前5世纪之后,雅典城邦每年出资为那些为国捐躯者举行国葬,以示悼念与哀荣。在典礼上,当死者的尸体或骨灰罐人士后,一位被公认为具有杰出智慧和声誉的公民会被城邦挑选出来发表演讲,进行合适的赞颂。演说家都力图证明“阵亡者为了民主制度而牺牲是值得的”。这一做法(  )
    A、培养了国民参政意识 B、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C、促进了人文思想传播 D、强化了雅典的国家认同
  • 3、 据《新华半月刊》的统计,截止到1958年9月25日,由《人民日报》和各省报道的水稻亩产1.5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达19起,小麦亩产2500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11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生产热情高涨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浮夸风”泛滥 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 4、 1872年11月,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此后,在1872年至1895年这段时间内,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燃料原料、交通运输、电报通讯、机器纺织等近代民用企业。由此可知(  )
    A、洋务运动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B、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化到制度层面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同时,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使中国取得与英、美同等的地位 B、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D、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 6、 “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没有认识到群众基础的力量,革命的风并没有吹到平常老百姓的家中,这一场革命仅仅是部分阶级的革命。”材料暗指(  )
    A、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辛亥革命具有偶然性
    C、封建思想影响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的影响甚微
  • 7、 下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螨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畲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清政府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B、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C、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D、士大夫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8、 如图是清朝后期基层社会结构图,据此可以得出(  )

    A、基层社会开始自治化倾向 B、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加强
    C、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加强 D、社会矛盾逐渐趋向激化
  • 9、 书院祭贤始于北宋的岳麓书院,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先儒、乡贤先祖。祭祀的祠宇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书院之外的人员也可以参加书院祭祀活动。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
    A、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推动了科举教育发展
    C、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D、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
  • 10、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百姓按财产情况纳夏秋两税,一律以钱币核算,两税之外不得别征。结果“赋不加敛而增人,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C、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D、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1、 两汉时期,通过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杂技有罗马人的吞刀、种瓜、植树、屠人、杀马之类,以及缅甸人的竿技和印度人的弄蛇等。中国的艺人从中学到了许多新鲜东西,增添了不少新的表演节目,“鱼龙蔓延”大型幻术表演,便是一个例子。这反映了当时(  )
    A、边境贸易频繁 B、文化交流互鉴 C、民族关系和谐 D、艺人技艺高超
  • 12、 春秋后期的一段铭文记载,楚王命令大臣司马营救伊洛之戎。这些戎人到楚国后,楚国“致邑”“立宗”,即给予戎人田邑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宗族组织。这促成了(  )
    A、江南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地缘政治摒弃血缘纽带 D、分封制日益强化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以前的西印度洋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沿东非与中东,以及中东与印度之间这两条路线相互影响的历史。黑非洲的东北非及西非地区对上述两大海洋区域贸易自古以来就有重大影响……黑非洲构成了地中海和印度洋海洋商业文明的一部分。其海上交通对地中海东岸和印度洋北缘地区文明兴盛有密切关系和影响。 
    ——李继东《论黑非洲上古文明的世界历史地位》材料二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 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印证。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48卷材料二:(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郊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1)、 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2)、 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古希腊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状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 

    ——整理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城邦文明》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C、D、E、F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的主要特点。
  • 17、 公元7-10世纪,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非洲东海岸,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商业城市逐渐兴起。这表明(  )
    A、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 B、外来移民促进东非社会转型
    C、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 D、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
  • 18、 有学者指出:“希腊和印度北部都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中国在地理上更加独立,北部有沙漠、山峰、戈壁。希腊、印度和中国是三种完全原始的文明形式,特别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自成一体,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 B、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D、历史传统影响古代社会
  •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 20、 阅读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王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B、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上一页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