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 19世纪初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英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表现为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居民生活贫困、城市道德滑坡和建设失序。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英国政府对城市公共领域进行了干预。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并成立专门处理重大事务的特别委员会。到19世纪下半叶,特别委员会的活动范围扩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868年和1875年,英国议会还先后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在多方力量综合作用下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大规模,高速度”著称。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快速集聚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显著的。马萨诸塞州卫生局在多次年度报告中提到该州河流被严重污染,纳舒厄河整个流域恶臭难闻,已不适合作为家庭用水供应。城市产生的大量生活和工业垃圾难以及时处理,相关的技术解决和政策立法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巴尔的摩市在下水道建设和垃圾处理等方面极为落后,主要依靠“自然”处理垃圾——浸泡了后院和大部分未铺过的路面的雨水,最终流向小溪;住户们习惯将厨房垃圾和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大街的阴沟里。 

    ——摘编自刘敏《 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兼与近代中国城市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面临的城市问题及其成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书院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数量大增、规模扩大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备及教育传导、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成为书院的主要事业,表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完全并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组织;内部的职事设置日趋合理,基本形成研究教学、行政管理、财务后勤、学生自治等相互联系的几大条块,说明书院的组织管理已臻完善;各书院开始制订并执行学规、规程、揭示等不同名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自身行为,宣示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学术文化主张。这种自觉的举措,是书院制度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邓涛《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都是士大夫准备科举的场所,在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创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从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摘编自努尔古丽•麦麦提《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书院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宋书院与洋务派新式学堂的不同。
  • 3、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 4、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 5、1914年夏天,在美国的欧洲投资者卖掉手头的美元证券,换回黄金资产并带回国,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大量流失,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工业产量从7月的最高点下滑12%,于11月跌到谷底。这一状况( )
    A、表明美国与欧洲国家矛盾激化 B、预示着世界性经济危机即将爆发 C、缘于欧洲政治局势的日益紧张 D、是美国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的结果
  • 6、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 7、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 8、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教文化的弊端明显 B、民族文化正悄然兴起 C、科教文化发展严重受阻 D、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
  • 9、据如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B、各民族空前团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社会普法力度大
  • 10、如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 )

    A、讴歌了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 B、表明抗战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 C、反映了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的积极影响 D、意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 11、张謇的大生纱厂初建时,公开向社会集股,总共拟筹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2个月为期,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认购。但结果很不理想,应者寥寥。这反映出当时( )
    A、沿海近代企业发展不足 B、实业救国流于形式 C、民族企业家创业的艰难 D、国内市场竞争残酷
  • 12、早在1897年上海就出现了廉价的有轨电车,但当时乘坐的人很少。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叶,上海的电车生意已相当红火了。据时人统计,当时所有电车每天行驶的总路程约为5.15万公里,每天的乘客有六七十万人次。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B、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C、旧式交通工具基本被淘汰 D、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 13、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 )
    A、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 C、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 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
  • 14、如表反映出清代前期(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清政府实行的是台湾风山县安平镇鹿耳门与厦门之间单口对渡贸易政策

    嘉庆十五年(1810年)起

    清当局允许闽省厦门、(泉州)蚶江、(福州)五虎门船只通行台湾三口

    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810年6月29日)起

    清帝谕内阁“商船往来(台海两岸)贩易,驶赴海口,自应听其乘风信便,径往收泊”

    A、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 B、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政府对外政策并不是一味保守
  • 15、元朝时,倭寇已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展开掠夺,明初则更加猖獗。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不仅禁止渔民私自出海,还认为海道可通外邦,故也将其禁止通行。由此可见,明政府( )
    A、认识到中日实力差距的巨大 B、海禁政策政治目的明确 C、已预判到海防危机的严重性 D、对海防建设持消极态度
  • 16、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 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
  • 17、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分别记载了孔子身世、孔子部分弟子的情况以及孔子以后直至汉代儒学研究的状况。这表明司马迁( )
    A、为孔子不被重用而惋惜 B、首次抬高孔孟地位 C、歌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D、思想具有时代印记
  • 18、如表所示是小豫同学为探究学习而收集到的春秋时期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春秋时期( )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

    楚国整顿田制和军赋,“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即根据收获量的多少征集军赋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郑国“作丘赋”,即按田亩征发军赋,每丘(征发单位)征马一匹、牛三头

    A、土地所有制变化 B、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C、诸侯国纷纷增税 D、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 19、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手段分析,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这可用来( )
    A、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多元一体 B、研究水稻种植的发展和传播 C、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D、证明中国重农政策由来已久
  • 20、材料
    邹承鲁( 1923-2006),祖籍江苏无锡。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酶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1942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期间他对生命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1946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剑桥大学,师从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基林(Keilin)教授。研究生期间,他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1951年,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年他毅然回国,1958年,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1965年9月17日,经集体努力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他所确立的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公式及相关方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接受和采用,并写入教科书。邹承鲁治学严谨,思想活跃,直言不讳,被誉为“中国生化泰斗,科技界直理斗士”,他积极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有很多在改革开放后被作为国家政策,成为现实。邹承鲁还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摘编自王志新《邹承鲁先生两项被收入教科书的研究成果》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承鲁先生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邹承鲁先生取得成就的原因。
上一页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