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日本假名字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约从9世纪起正式使用;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约从10世纪起正式使用。这说明( )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传承性 C、文化具有交互性 D、文化具有创新性
  • 2、大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这些探讨的意义在于(   )
    A、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促使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
  • 3、如表是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的一些主张摘录。据此可知,它们都( )

    古希腊学者

    主张

    泰勒斯

    “水”是世界的本原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

    “逻各斯”是追求关于“善”的理念,是心智中的最高级思维

    A、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B、推崇公德的构建 C、提倡人文主义精神 D、蕴含理性的精神
  • 4、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
    A、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B、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C、影响欧洲思想解放 D、贯通了东西方文明
  • 5、《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国王权杖的浮雕,下部则是3500行、282条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石柱上刻写的是楔形文字    ②法典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③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   ④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资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6、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就中的天文历算有较大发展。 

    天文历算著作

    主要内容

    明代徐光启《崇祯历书》

    运用西方数学知识和天文仪器,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清代王锡阐《晓庵新法》《五行星度解》

    贯通中西历法,于日月食及行星测定多有创获

    清代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

    全面的历学史,论述并及于回历、西历

    以上内容可说明,明清时期( )

    A、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传统历法的发展 B、形成近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 C、天文学发展彻底动摇了君权神授思想 D、制定了领先世界的《授时历》
  • 7、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
    A、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 8、《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

    ①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③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④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9、材料[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蒸汽机和新的生产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发展时期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工业革命认为它是比任何一种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是“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如果不了解工业革命给全世界带来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剧变,就不可能了解近代资本主义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当今的时代。

    ——摘编自林钧海等《论工业革命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 10、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启示。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 

    时间

    概况

    1949-1956年

    过去的社会上层,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成为社会下层阶级,而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贫雇农和城市工人阶级则上升为社会上层。

    1957-1965年

    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二元身份等级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1966-1977年

    一方面是前一时期的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个人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处于严重失序状态。

    1978-1991年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各种二元身份等级体系逐步被打破,原来的阶层发生了日渐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生的阶层也开始出现。

    1992年至今

    社会分化更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

    ——摘编自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65年我国发生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
  • 12、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乌克兰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括近500万名乌克兰离境的难民。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指出,“冷战30年以来,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遭遇的人道主义灾难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关于难民问题以下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 B、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C、大大推动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 D、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 13、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
    A、影响了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D、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 14、如表所示是1741~1821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长率(部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

    1741~1750年

    1761-1770年

    1791-1801年

    1811~1821年

    增长率

    1.2%

    6%

    9%

    18%

    A、殖民扩张强化了英国与美洲大陆的交流 B、人口迁移改变了英国工业化布局 C、自然科学的进步提高了英国人口出生率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人口的集中
  • 15、与古代东方只许帝王显贵和神灵发生牵连不同,希腊宗教则把神拉到人的中间,神性和人性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且交相辉映,神是人的完美典型,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人的智慧和美丽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希腊宗教的“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思想促使整个希腊文明带有(   )
    A、天赋人权色彩 B、天人感应特征 C、人文主义色彩 D、君权神授特征
  • 16、1964年中法建交前,美国政府及政客有“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之类表述。据此可知( )
    A、中法建交影响美国利益 B、冷战思维决定美国外交 C、中法建交不利于中美正常化 D、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
  • 17、1853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办,该月刊辟有“布告篇”专栏,专载船期、商情和广告。稍后出版的外人所办的诸多报刊,对登载广告的业务更加重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的商品市场扩大 B、大众传媒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C、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 D、民族企业的营销手段不断革新
  • 18、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
    A、京察制度 B、朝觐考察制度 C、殿试制度 D、中央监察体制
  • 19、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由此可见关于“采诗”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地方得失 B、体察民情疾苦,纠正君主专制 C、掌握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 D、集合各地民情,以备后世借鉴
  • 20、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的历史轴线。在山西襄汾陶学遗址,考古学家出土了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物特点的陶雾、陶盗等陶制品,还有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察和玉壁,以及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尚的双翼形玉饰。这说明( )
    A、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国家机构形态完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上一页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