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54年,毛泽东接到苏联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苏联政府通告中方,正在柏林召开的“四大国外长会议”拟举行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讨论如何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问题,苏方希望中国能派遣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周恩来带队出席的中方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
    A、使朝鲜问题排除美国的阻挠达成协议
    B、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C、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顺利进行
  • 2、如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年份

    项目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①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国家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④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3、某战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马上给予肯定,9月26日兴奋地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蒋介石也先后两次致电祝贺嘉勉。数日内八路军总部收到贺电贺信百余封,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及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八路军获胜的消息。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首战大捷。材料中的“某战”最有可能是(  )
    A、平型关大捷 B、忻口会战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 4、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人著书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 5、如表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如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代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2.50亿

    3.13亿

    4.30亿

    A、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B、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
    C、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 D、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6、《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朝因此采取的治理措施有(  ) 
    ①保持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②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③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④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7、历史学家顾颉刚指出,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器的制作也随之发展,彩陶时代、黑陶时代和白陶时代,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以下选项最符合黑陶时代历史特征的是(  )
    A、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B、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
    C、主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D、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

    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年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

    (1)、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
  • 9、我们需要全面看待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入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二: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思想、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1)、公元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得一些国家灭亡,也让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下列史实能论证此结论的是 ____ (单选) 
    A、赫梯帝国的灭亡 B、贵霜帝国的建立 C、西罗马帝国灭亡 D、蒙古帝国的建立
    (2)、有学者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的某些技术。”这说明游牧民族的迁徙 ____ (双选) 
    A、体现了文明交流双向性特征 B、拉开了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序幕 C、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D、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0、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让许多古城镇、古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顷刻之间从人们面前消失,并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做到( )
    A、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 B、阻止工业化和城市化 C、增加人工环境的建设 D、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 11、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确立的作为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是( )
    A、独特性和完整性 B、真实性和特殊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突出性和完整性
  • 12、14~15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将一些新的学科,如希腊文、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解剖学筝正式纳入大学课程。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影响大学课程设置 B、人文主义理念影响大学教育 C、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大学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13、1941年8月,英、美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指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提出“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据此可知( )
    A、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成为殖民地人民斗争的武器 B、反法西斯国家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D、美国与苏联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14、拿破仑战争具有反封建、争霸和侵略三种性质。拿破仑对下列哪一国家的战争同时具有这三种性质( )
    A、英国 B、沙俄 C、普鲁士 D、意大利
  • 15、帕提亚(安息)王朝早期,希腊语是官方语言之一,社会上层以精通希腊文化为荣,宫廷中经常上演希腊戏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雅典民主制的辉煌 C、丝绸之路开通 D、罗马帝国的影响力
  • 16、17—18 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 17、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此时(   )
    A、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海上丝绸之路己达地中海 C、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 18、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国内外政治局势变迁 B、殖民解放运动的高涨 C、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D、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
  • 19、如图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D、工业革命的推动
  • 2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上一页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