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其中有十八县在今江西境内)。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A、全国大一统趋势不可避免 B、北方的政权建设趋于停滞 C、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南方政权更重视户籍管理
-
2、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下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
3、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
4、 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 )A、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 B、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 C、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 D、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
-
5、 有学者说:“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A、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 B、以各地的交流为基础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的历史”研究
南京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某历史小组搜集并加以整理形成了以下三组资料。
第一组资料
自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与洛阳,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计也。自汉晋以来.
江南之都,惟有建业,或据上流而居江陵、武昌者,亦非长久计也。是故,定都之君,惟此 三都是定;议都之臣,亦惟此三都是议。
——(南宋)郑樵《通志》
自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向江南,无论海运还是水运或者陆运,南京离几个粮食生产基地都很近,中国新兴的商业城市,比如杭州、苏州、湖州,离南京亦不远。对于 明朝来说,即便逃至草原的蒙古残余势力能够东山再起,隔着长江天险,也不会给帝国带 来太多的困扰。而女真崛起,顶多据江山之半,明朝也不会很快就有亡国之悲。
——孙晓飞《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繁盛与衰败》
第二组资料

第三组资料
(1)、上述三组资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2)、若继续研究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在第二组史料中还需要补充哪些重要史事的资料。(3)、第三组史料从哪些角度拓宽了对“南京的历史”研究? -
7、 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亦展示了中华文明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闲其旁大国 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 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 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 一路”的合作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 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 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50年代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外交成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一带一路”外交贡献为例,分析说明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的推动者。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下图为其中六幅浮雕(局部)。

从以上浮雕再现的相关史实中选取任意一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为它编写一段简介。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理念的“全球发展倡议”,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据此可知,习近平的外交思想( )A、彰显了世界大同的崇高追求 B、开始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D、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11、 下表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规划。它体现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2017—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2020—2035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2050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之首 B、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D、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 -
12、 198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组织市体改办、经委在调查研究试点的基础上,对工业公司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贯彻“放权于厂、还政于局、归位于厂、为厂服务”的“十六字”方针,开发出了“山城”手表、“嘉陵”摩托等名噪一时的产品。据此可知,上述改革( )A、激发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 D、受到了农村改革的直接影响
-
13、 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完成了三大改造 C、开展了三线建设 D、实行了改革开放
-
14、 下图是选自《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中的一幅曲线图,该图反映了恢复中国在联大席位的投票情况。下列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 B、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赢得更多的国家支持 C、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推动了外交新局面 D、中美两国建交推动了中西方关系的缓和 -
15、 1948年4月,在一次晋绥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B、扩大并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16、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
17、1919年,有作者去函天津《益世报》,批判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192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多次通令实业厅和各地政府,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这都说明( )A、群众爱国运动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转型 B、社会政治变化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 C、民主共和观念普及促进民族国家复兴 D、实业救国思潮发展冲破传统经商理念
-
18、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立国之初,王导、王敦兄弟势力颇大,以致有“王与(司)马,共天下”谚称之。这反映了( )A、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B、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
19、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
20、 唐朝对边疆内附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将其部落组织纳入自己的行政体系之中,唐朝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A、民族交往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 B、民族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 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