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 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
  • 2、 《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尝其费,”汉武帝针对此问题采取桑弘羊的建议(   )
    A、盐铁专营 B、均输平准 C、统一货币 D、设刺史酷吏
  • 3、 从秦朝开始并长期实行的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只能行使君主授予的有限管理权,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揭示出郡县制(    )
    A、有利于实现地方的自主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体现出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
  • 4、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 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 5、 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据此可知,世卿世禄制( )
    A、导致礼崩乐坏的出现 B、是周朝集权制的威胁 C、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D、促进了士族集团崛起
  • 6、 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征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657年,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从17世纪初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开始进口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物。后来,印花棉布逐渐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东印度公司经营方式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印度公司进口棉布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部分)

    1949年

    中国与苏联、东欧等国建交

    1953年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9年

    中国和苏联的边防军人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1979年

    中美建交

    1989年

    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1997年

    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2001年

    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12年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3年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端棻曾上折:“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学堂既立,远之得三代庠序之意,近之采西人厂院之长,兴贤教能之道思过半矣。”

    ——摘编自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

    材料二 工部候补员外郎胡承谏的签议:谨按取士之道,无论如何变法,总以宗经为主,然先汉而后宋不可也,汉学琐屑,无关大义。宋学阐发圣贤义理,精警透辟,在今日尤不可不讲。今日竟尚西学,不有圣贤大义以固之,必致离经叛道,灭其伦常,流入邪教,或且有犯上作乱之事矣。

    ——据《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

    材料三 严复曾说道:“中国此后教育,在在宜著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沉潜,浸渍于因果实证之间,庶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于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

    ——摘编自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1)、据材料,分别概括李端棻、胡承谏、严复的主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积极展开基层社会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这些制度体系既包括纯粹以控制为目标的制度体系,也包括从表面上看非以控制为目的但对基层社会稳定起重要作用的辅助制度体系。这两类制度对明前期自然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这些制度体系既继承了唐宋制度和文化成果,更有时代体现和推进发展,从而使明代的基层控制制度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

    ——摘编自牛建强《明代国家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论述》

    材料二 会馆作为一种民间社会组织,最初存在于封建行政体系的视野之外,但因为儒而兼商和商人儒士化而造就的庞大士绅队伍程度不同地干预了会馆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使会馆自发地演化为一种官方机构之外的补充机构。表面的中央集权必须依靠众多的间接途径才能达到,这些间接途径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方面,显示出传统社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力量的相互消长。

    ——摘编自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朝积极展开基层社会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会馆出现的原因及其对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 11、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 12、 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 )
    A、提高了英国文官的素质 B、体现对政党的监督 C、激化了政党之间的矛盾 D、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 13、 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 )
    A、取代罗马教廷 B、改革宗教仪式 C、打击教会神权 D、加强专制王权
  • 14、 《中华人共和国民法典》主要立足于民事关系的解决,仔细分析和实质性反映了人们生活和经济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倾听民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法典的立法内容具有现实的可实施性和提高司法公正的目标。这反映了民法典( )
    A、侧重于社会实践 B、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的成熟 C、提高了法律意识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15、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凭借其省时省力又安全的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无人机喷洒农药、摄影摄像、气象监测等成了社会新现象。材料表明,科技发展( )
    A、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C、增加了失业的风险 D、细化了人类的社会分工
  • 16、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边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这一做法( )
    A、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D、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
  • 17、 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湖南按察使黄遵宪提出“取租税、讼狱、警察之权分之于四方百姓”;允许人民“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等主张。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时务学堂、南学会进行了地方自治的实践。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制度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B、湖南地方治理趋向近代化 C、戊戌变法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D、西学东渐思想的深入发展
  • 18、如表为元代科举制相关史实。据表可知,元代( )
    对象考试流程考试内容
    蒙古人
    色目人
    第一场:经问五条
    第二场:策一道(五百字以上)
    《朱氏章句集注》
    汉人
    南人
    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
    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
    A、理学仍为官方正统 B、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C、官员选拔程序繁琐 D、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 19、 神宗年间的官制改革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副宰相参知政事改称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两位宰相分掌出令、审核权,在决策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这种做法( )
    A、恢复了唐代三省六部制 B、旨在加强参知政事的行政权 C、维持了相权分散的局面 D、解决了官僚机构膨胀的问题
  • 20、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遏制了土地兼并 C、打击了高利贷者 D、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上一页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