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有学者研究发现,从科举入仕者看,晚唐名族公卿占76.4%,至宋代这一比例降至13%。此外,寒族通过科举入仕所占比例则由晚唐的9.3%增至北宋的58.4%;中等家庭的比例也由14.3%增到28.6%。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政治人才的选拔制度出现了革新 B、贵族政治已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制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社会的公平意识迅速发展
-
2、 在两税法下,外来户也需按照现居地登记造册,并按照家庭财产多少及户等高下向国家缴税。此外,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也不能逃避税收,而由所在州县按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A、阻碍了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B、减轻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C、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缓了阶级和社会矛盾
-
3、 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 )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 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 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
-
4、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了古代英雄史观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
5、 汉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变更制度,其五经博士制度为儒家发挥智库职能提供了制度空间,博士弟子制度为儒生入仕提供了制度化途径。据此可知汉代( )A、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制度建设 B、制度建设与儒学发展产生交互影响 C、儒学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D、通经成为士人涉足政治的最佳途径
-
6、西周的公文文种简单且划分粗略,没有系统行文关系。秦朝时,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和地方行政往来文种,皇帝专用公文叫“制”和“诏”,改先秦的“上书”为“奏”,作为臣下专用文种。秦朝这一改变意在( )A、确保国家政令的畅通 B、强化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C、加快推进统一文字的进程 D、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
-
7、有学者认为,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用封国的形式从组织上消化商朝遗民,并使他们成为周统治下的“新民”,即周公所说的“保殷民”“作新民”。这说明,周代分封( )A、清除了商民反叛隐患 B、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 C、实现了国家文化统一 D、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
8、【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关系】
材料 1400—1800、年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9、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材料一 1832年改革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和1835年市政法案的颁行,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主要有郡议会、自治市议会等,这标志着英国地方自治体制具有了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特征……1979年以来,面对地方公共服务和组织碎片化,以及中央政府不断试图削弱地方当局的情况,英国出现了社区治理。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应该是提供个别的服务,而是应该关注整个地区的居民幸福,关注社区总的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社区治理提倡用多元主义的方法来提供服务,社区治理承认地方当局目前在地方仅仅是几种服务提供者之一、但是他们的民主价值是有别于其他组织的,地方政府演变为政策的推动者和社区领导者。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现代北欧等国社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处理社区内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小事务,包括社区服务、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育、保健中心及初级保健服务、老年关照、社会福利、文化与休闲等。在处理社区事务时,社区政府可以处理法律未作具体规定的事务,即享用“一般权限”原则。除了社区议会和社区政府两大主体外,社区中还有众多的居民理事会,其职责是使居民都有机会对以社区议会为中心的社区政府提供的所有服务直接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除了有政府的服务之外,还有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企业的服务和志愿者的服务。
——摘编自谷中原、朱梅《社区保障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欧等国社区治理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
10、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随着八股取士之制被废止,改革传统的选官制度,建立近代化的文官考试选任制度从清末新政时期起,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1901年3月,清廷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总汇机关。新政时期主要有经济特科取士制、学堂教育选才制、留学生录用制、议员选举制等。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所拟定的文官选任制度,贯彻了孙中山以“考选之法”“网罗天下英才”的思想。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所谓的“五权宪政”,中央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构成,其中考试院为最高考试机构和人事管理机构,负责对各类政府官员的考任工作。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先后颁布了各市地有关公务员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公务员交代条例》《限制官吏兼职案》《公务员服务法》《公务员任用法》等。这些法规虽未真正完全付诸实施,但对当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诸如人才选拔、任用管理等具体工作有一定价值。
——摘编自廉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简评其改革成效。 -
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
时代
城市
行政设置
(最高级别)
所属区划
地方行政体制
秦
城市
郡坡治所
太原郡
以器治天下。全国分36郡。山西有雁门郡、代郡、太原虾、河东都、上党郎.
西汉
晋阳
郡级治所(时木设部级治所)
井州刺史部太原群
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亦称部),设立部、郡、县的三级体系
东汉
晋阳
州级治所
并州刺史太原郡
因西汉旧治,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
三国槐
晋阳
州级治所
并州刺史太原国
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都、县三级。大原地区属魏辖区。另设有相当于郡级的王国,相当于县级的公国和侯国
西晋
晋阳
州坡治所
并州刺史太原国
沿汉魏日制设州、郡、县三级
隋
晋阳
州级治所
并州
州、县两级制
唐
晋阳
北都
河东道并州
唐初因隋制,设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
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
河东道太原府
北宋
太原
路级治所
河东路太原府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明
太原
省级治所
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
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
清
太原
省级治所
山西省太原府
省、府(直隶州)、州县
——摘编自沈旸《丛衣集》
材料二 因元代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人评价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员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有明显差异。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原为例,简析汉晋时期的州与唐代的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2)、根据材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并说明其不断演变的原因。 -
12、 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民众的劳动实践日益专门化、规范化,并且在时间上有了严格的要求,规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上班和下班,一天工作多少小时,一周工作多少天,等等。这些变化( )A、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 B、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 C、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恶化了城市生活环境
-
13、 雍正、乾隆时期,政府曾专门颁布法令,要求各族设立族正,以加强对宗族的改造,发挥其教化、治安基层社会的作用。这反映出该时期( )A、基层治理体系已高度成熟 B、政府重视宗族组织的作用 C、乡绅阶层主导了基层社会 D、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
14、 南宋时期,临安府设置了征收商税及其他税收的机构“都商税院”,在各州、府设“都税务”,各军、县、镇也设置相应的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商税。这些举措( )A、提升了商人的经济地位 B、完善了政府治理体系 C、意在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D、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
15、据统计,1975—1994年美国、德国(联邦德国)的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总量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推知,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时间
1975年
1985年
1994年
美元
76.8%
53.%
48.9%
德国马克
-
13.2%
16.1%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欧盟政治的影响力扩大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D、关贸总协定的成功建立 -
16、 195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在日内瓦的周恩来:“为了积极争取东南亚这些国家,以巩固远东与世界和平,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和印度、印尼、缅甸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对亚洲和平和孤立美国是有利的。”这表明新中国( )A、积极创造国家建设的国际环境 B、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外交进程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17、 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主人”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 )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 B、构建了欧洲均势的格局 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D、促进了外交制度的建立
-
18、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 )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
19、 1804年,法国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共有条款2281条,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公民平等的原则,保证了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还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由此可知,该法典( )A、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B、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军事独裁提供依据 D、保证了司法程序的公正公开
-
20、 《唐律疏议》规定:“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侍……及冒哀求仕者,徒一年”“祖父母、父母及夫犯死罪,被囚禁,而子孙及妻妾作乐,徒一年半”。材料说明唐朝( )A、封建礼仪制度逐渐完备 B、律令的儒家化进程开始 C、法律彰显人文主义思想 D、治国思想将礼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