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大概以橘、柚等果品为生,多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以蚕桑为务,地多植桑,生女未及笄,教以育蚕。……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人生十七八,即挟赀出商”。由此可知,当时的太湖地区( )
    A、自由雇佣劳动模式的推广 B、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C、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生产生活与市场紧密关联
  • 2、 下表是忽必烈不同时期颁布的诏令。这些诏令的颁布( )

    时间

    内容

    1262年

    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1263年

    “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

    “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274年

    “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1280年

    “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A、奠定了元朝统一的坚实基础 B、体现了立国之本的适时调整 C、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适应了游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 3、 据时人记载,泉州“蕃货、远物、珍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所有印度船舶运载的香料及其他贵重货物咸集此港”。同一时期的广州比威尼斯大三倍,“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一个城的船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4、 唐朝中后期,针对“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和“人户凋耗,版图空虚”的现象,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B、允许男子纳绢或布代役 C、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D、不干预土地的买卖典当
  • 5、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统治时期,学者的职能被限制在周朝的典籍上。到西汉末期,有超过三万名学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它成为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东汉时期,周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成为帝国大厦的皇冠。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官学教育的不断成熟 C、官吏选拔制度的调整 D、文化政策的兼收并蓄
  • 6、 商周到春秋时期,臣下不但可以对君称“汝”,还能称君为“尔”“乃”等。但战国以后,臣下对国君的称呼发展为君、王或君王,并且不敢直斥其身份,更多的使用敬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集权体制最终确立 B、宗法制度得以巩固 C、贵族政治持续发展 D、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 7、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考古学界在河南洛阳发现二里头遗址,包括宫殿遗址、作坊遗址等。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表明文献中有关夏文化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且不少是可信的。据此可知( )
    A、文献记载须由考古发现来印证 B、历史研究注重史料的多源互证 C、多方史料互证还原了历史事实 D、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
  • 8、【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拜访。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二 在开办面粉厂时,荣氏兄弟(指荣宗敬和荣德生)就认定要在市场需求最大的“吃、着两门”中投资兴业。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

    ——摘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9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请以“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为主题,自拟标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9、【自行车与社会】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次年,即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关平两,占全年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是年占有35.73%,屈居第二。之后连续8年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特别要指出的是,此8年间有连续6年(1915—1920),日产自行车出口中国总价值占中国全年总进口价值,甚至超过了5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最早于1926年,由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两大车行的国产自行车分别参加了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展出,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销路渐畅。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自行车业发展的原因。
  • 10、 【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 11、【币制改革与政治经济】

    材料一 武帝的开拓事业,论范围,论时间,都比秦始皇加倍,费用自然也加倍;光是元朔五、六年间对匈奴的两次胜利,“斩捕首虏”的酬赏就用去黄金二十余万斤。武帝又厉行水利建设,这又是财政上一大例外的支出。武帝最初的货币政策,是发行成本低而定价高的新币。以白鹿皮方尺为皮币,当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须用此作礼物。后来武帝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严禁各地方政府铸钱。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川蜀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交子之创始者,实为蜀中豪商。至天圣初,交子铺信用失坠,不能如数兑现,乃遭封闭。封闭后商业骤然凋敝,后特设国营交子务,由国家发行,流通区域限于川蜀。神宗熙宁间,交子发行已扩展于河东及陕西。至徽宗时,交子改名日“钱引”。因旧日所发行之交子价值日落(因西夏用兵,借川蜀交子以助边费,交子发行逾原定额二十倍,故价值大落),欲以新名救济之也,然未几钱引之,价亦日落(因滥发)。概北宋之纸币制,至徽宗时已大坏。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交子的特点及影响。
  •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于1927年10月开始创建,1928年就铸造发行了“工字银元”(见下面左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2年3月国家银行成立,不仅继续制造银元,又于1932年7月开始统一发行苏维埃纸币(见下面右图),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探索经济建设 B、苏维埃政府复制苏联经验 C、国民党军队“围剿”失败 D、革命根据地商品经济繁荣
  • 13、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共有420人,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党员发展到57967人。到1926年5月,全国有组织的工人有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余人。截止到1927年3月底,农会组织遍及17省,有组织的农民达800万人。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地区 B、国民革命为党培养锻炼了人才 C、马克思主义主导国民革命发展 D、共产党已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 14、五四运动发生后,在全国爱国群众运动的巨大压力下,对巴黎和约的签字问题,北洋政府不肯作出拒签的明确指示,签字一事由代表团自行决定。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这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彰显民众团结之威 B、体现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C、最终取得彻底胜利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5、 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农民“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俟秋成后,计数取偿。”孙中山特别强调: “各有司当知此事为国计民生所系,务当实力体行,不得以虚文塞责,勉尽厥职,称此意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
    A、倡导兴农保农 B、鼓励开垦荒地 C、实施“平均地权” D、财政状况好转
  • 16、民国初期不仅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而且乡曲措大,市井鄙夫, 或则滥竽工会,或则侧身政党,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治团体出现300多个。这反映出 当时( )
    A、民主共和制度得到巩固 B、北洋政府独裁受到遏制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国家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 17、 下表是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义和团运动明显具有( )

     

    梁启超

    “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1900年4月);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众强国”(1900年7、8 月间)

     

     

    孙中山

    为了“排除欧美的势力”,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 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以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陈独秀

    “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历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 命史之悲壮的序幕”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思想意识的落后性 C、行动组织的严密性 D、反抗侵略的爱国性
  • 18、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维新知识分子王韬和薛福成认为: “商富即国富”,要“恃商为国本”“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说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洋务官僚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先进士人思想观念转变 D、维新变法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 19、下表为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据此推知( )

    时间

    平均每年输入的白银/千克

    1571—1575年

    41048

    1576—1580年

    124050

    1581—1585年

    187591

    1586—1590年

    202453

    1591—1595年

    218506

    A、朝贡贸易遭到政府摒弃 B、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C、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20、 思想家唐甄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潜书》一书中说: “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 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这一思想( )
    A、强调去冗官行善政 B、希望改革科举制度 C、明确提倡民主政治 D、主张政府高薪养廉
上一页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