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图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呈现举步维艰态势 B、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 C、少数民族制度建设超越汉族 D、战争成为民族关系的主题
  • 2、 宋代是宫廷绘画的顶峰,北宋宫廷画注重写意,表现富丽雅静的贵族生活和审美,南宋时期出现饱含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的宫廷画。如图是南宋刘松年的画作《中兴四将》,分别为南宋名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南宋能够长期偏安半壁得益于( )

    ①以岳飞为代表的宋军坚持抵抗 ②绍兴和议后宋金维持长期和平

    ③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 ④金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3、 如表是按朝代进行的知识梳理,其中属于唐朝的是( )

    A

    渤海郡王、政事堂、“雁塔提名”

    B

    奴尔干都司、迁都北京、致良知

    C

    河西四郡、推恩令、独尊儒术

    D

    燕云十六州、三衙、《梦溪笔谈》

    A、A B、B C、C D、D
  • 4、 中国的政治中心曾经长期位于关中平原,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都城逐渐东移,以下王朝都城在东京(开封)的是( )
    A、北魏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 5、 《史记》成书后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其中以班固续写的《汉书》最为成功,班固一方面承袭《史记》,另一方面也多有创新。与《史记》相比,《汉书》的特色是( )
    A、采用纪传体载 B、开创通史体例 C、具有文学特色 D、进行断代叙事
  • 6、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王朝的疆域有如下记载:“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其中阴山位于图中的( )

    A、 B、 C、 D、
  • 7、 西汉学者刘向在《战国策》中说:“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万乘之国频繁进行争夺霸主的战争 B、各民族联系密切推动了华夏族发展壮大 C、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完全破坏 D、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
  • 8、 2022年10月31日大型历史纪录片《良渚》首播,采用实证与写意再现的方式呈现了良渚人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化、信仰等,将良渚文化放在全球视野下,凸显出良渚文化的特点和独特价值。以下最有可能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是( )
    A、用于储藏粟的大型粮仓 B、随葬品差别不大的公墓 C、刻在甲骨上的成熟文字 D、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 9、 重大改革与历史发展

    《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变革交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下表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几则典型的改革事例:

     

    相关史实

    相关言论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王安石

    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和管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里也。”

    ——《变法通议》

    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文选》

    请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0、 近现代中国体育演进与发展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其兴办的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程,引进西方体育,如兵操、体操等。20世纪初,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呼吁下,一场深刻影响国民身体改造和学校体育的军国民运动开启,它提倡尚武,并将国家作为身体效忠的唯一对象。一战期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在于深化学校体育的战争准备功能,注重体操课、学校体育与“军事大要”的关系,并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对粗衣淡食、忍寒耐暑习惯的养成和对历代武士功绩的宣传。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废弃“尚武”的教育宗旨,兵式体操也被排除在学校体育之外。1922年,教育部实施新的学制和课程标准,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的体育课对儿童的主体地位、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中小学的体育以田径、球类、游戏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完全剔除了兵式体操。

    ——摘编自颜亮《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和政府极力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运动要以人民为主体。按照党中央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并结合对宪法规定的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和体育等部门为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群众体育制度绩效十分明显,据统计1957—1966年,全国范围内有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标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摘编自杨山山《建党百年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 11、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与反贫困思想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由国家力量所主导的荒政体制长期占据主体地位。19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清朝的国力进一步衰退,其救荒能力急剧下降。一方面,借助新兴事业和新生产力的支持,民间义赈活动的救灾能力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大批绅商界人士积极参与,形成了以上海绅商社会为中心,针对全国范围内重灾地区开展“民捐民办”的赈济方式。另一方面,西方对华赈灾活动逐渐兴起与发展。1906年,江苏北部遭受水灾,中西人士创设华洋义赈会,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救济行动。

    ——摘编自朱浒《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主张

    出处

    要求由雇主或者国家为受雇群体购买社会保险。

    《劳动法案大纲》(1922年)

    “没收土地后,凡无倚靠之老弱残废孤儿寡妇而不能从事劳动者,得由乡苏维埃维持其生活。”

    《中央通告第三十七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1928年)

    “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摘编自王昉、王晓博《多维认知与多元治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社会救济机制多元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的认识。
  • 12、 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与权力分配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秦朝相比唐朝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政府地方权力分配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 13、 77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不是其成员,但一贯支持其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这一机制,加强与77国集团的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商讨。这表明,当今中国注重( )
    A、推进建立休戚与共的中非关系 B、秉承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 C、扩大同发展中国家利益交汇点 D、构建均衡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 14、 下图是1950年的年画《女拖拉机手》。该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人民建设热情的高涨 C、农业机械化全面推广 D、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 15、 1948年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区和各级党委“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养、训练和提拔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已成为目前全党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务之一。”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调整 B、工农联盟得到极大巩固 C、党的作风建设受到重视 D、解放战争赢得全国胜利
  • 16、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掀起了西北考察热潮。一些知识分子沿河西走廊深入边疆,沿途考察地方社会、地理资源、风土人文等,多元化地呈现了边疆社会的全貌,如吴蔼宸《边城蒙难记》、李烛尘《西北历程》等。这些活动( )
    A、得益于测绘技术的发展 B、体现了时人的忧患意识 C、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建立
  • 17、 1914年创刊的《学生杂志》在出版之初主要以工艺技术知识的介绍为主;20世纪20年代前后,该杂志不定期增加了“科学新语”,并且与“科学”相关的文章更多侧重于对科学本质、科学精神及其类别进行思索。这一转变体现了( )
    A、社会思想启蒙的深入 B、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C、北洋政府统治的瓦解 D、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 18、 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部劝办商会谕》、《商会章程附议》等法律,推动了各地商会的建立。到1911年,全国共有商务总会53所,商务分会787所。这些举措的实行( )
    A、构建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 B、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有效地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D、助推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 19、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曾指出,“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因此主张“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则“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据此可知,洋务派( )
    A、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 20、 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为数不多的几个条文涉及三个主题:国际贸易中的“禁例”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战争的发动与决定权。林则徐的国际法翻译活动( )
    A、适应了反侵略斗争的需要 B、树立了晚清政府的国际视野 C、开启了法律近代化的进程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上一页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