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农民由“被启蒙”变为启蒙者;他们再也不是愚蠢落后和麻木狭隘的代表,而是获得了独立身份,成为有价值尊严、理想抱负的主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 B、根据地民主运动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
  • 2、甲午败后,康有为在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泰西之强,在政体之善也”,“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据此可知,康有为( )
    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主张“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 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
  • 3、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 ~ 1628 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B、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C、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D、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 4、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B、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C、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D、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 5、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刑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 6、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 )

    白居易《重赋》

    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旧唐书·宪宗本纪》

    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宣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

    《南郊赦文》

    唐文宗(809-840 年)时,御史台奏:“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

    A、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 B、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 C、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 7、如下图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阿拉伯帝国的一枚金币。该枚金币( )

    A、反映了东西贸易往来的频繁 B、可以用来佐证中外商业贸易情况 C、说明了唐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见证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 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鞫俊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摇》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

    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

    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至少涉及三个史实。)
  • 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早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袁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 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书内容不断变化的原因。
  • 10、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同时报告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源于( )
    A、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B、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 11、小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收集到如下素材:《“复兴号”与“和谐号”相会的一瞬间》《“神威·太湖之光”: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走》。据此判断,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中国快速增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 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C、“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 12、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 “1965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3元,比1957年的87元增长52.9%,年均增长5.4%。”这一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调整、巩固、 充实、 提高”方针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 13、图5是1957年12月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一套特种邮票,共计4 枚。 当时这套邮票的发行意在( )

    A、体现土地改革取得的成就 B、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C、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D、激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14、《文汇报》于 1938年1月 25 日在上海创刊,其发表的第一篇社论是《淞沪之役六周年纪念》,对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战的业绩进行缅怀与赞颂。由此可见,《文汇报》的创刊( )
    A、表明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 B、有利于扩大全民族抗战局面 C、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适应了相持阶段抗日的需要
  • 15、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太子坡,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 当地一个叫“福”字照壁的墙上,如今依然清楚地写有: “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 “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伐战争推动农民革命热情 B、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的探索 C、中共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D、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探索
  • 16、1913 年至 1919年间, 民间改编红楼新剧共 13部,一些从未在红楼戏曲舞台上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奶奶、 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为剧情重心而被大规模编演,如《晴雯》《金钏儿投井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红楼梦》的艺术水平无法超越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C、南京国民政府放松了对文化控制 D、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 17、图3可以说明( )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 B、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侵略的加剧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备了产生条件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始
  • 18、胡适曾说,辛亥之后, 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 儒教、佛教、家庭、婚姻,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其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推翻了清朝统治
  • 19、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 虽显得杂、生硬, 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旨在强调康有为( )
    A、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C、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 D、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
  • 20、有学者指出: “自强运动虽然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 ”这表明“自强运动”(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改变了封建君主专制 C、创立了近代的新式海军 D、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上一页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