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12月7日开始,先后颁布了四个国定税则,受此影响,我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下表所示的变化(单位:%)。这一现象表明( )
商品名称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14.2
1.9
煤油
5.2
4.2
米
5.4
2.9
面粉
2.6
0.5
木材
1.6
3.2
染料颜料类
2.2
3.3
机器
1.8
6.4
车辆
0.9
5.4
金属及矿砂
5.4
11.4
A、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B、关税自主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对外贸易逆差已经转向顺差 -
2、贵州省安顺市的文庙和武庙是安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建于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上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武庙供奉人物有变动,到了明朝,关羽因其忠义的形象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当时,文武庙的建造旨在( )A、督促地方教育进步 B、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C、鼓励人们从政从军 D、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
3、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宋太祖时期殿试内容为诗、赋两种形式,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就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这一变化(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的特权 B、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D、表明选官制度具有一定多样性
-
4、从秦汉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
第一类
鉴于前一个朝代的败亡,新王朝建立初期,总结其教训而进行的改革。
第二类
由于周期性出现王朝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改革。
第三类
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统治的合法性而进行的改革。
根据表格信息,以下中国古代改革与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宋朝王安石变法——第一类 B、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类 C、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类 D、宋初强化统治的措施——第三类 -
5、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仅仅40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超过了传统的毛纺织业。毛纺织业作为英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16—18 世纪期间支持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以后棉纺织工业的兴起以及国家工业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18 世纪开始,棉纺织业凭借其自身易于接受新技术、使用新机器等特点不断地快速发展起来,在英国政府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推动着英国产业结构从农业国转变成为以工业和贸易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并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号角,使其在世界上率先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独揽世界经济霸权。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无论是官营的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织布局、上海织布局等,还是私营的裕源纱厂、公益纱厂、业勤纱厂等,所用设备无不从英、美等国进口。但是引进的机芯属于国外淘汰的旧机,部件破损,整体不配套,“每万锭纺机中,梳棉机之配合不足,以致梳棉功效不佳,影响成纱产品俱巨”。 虽然洋务派奏设广方言馆、新式学堂,遣送幼童出洋留学,期望通过这一系列途径掌握西方核心技术,但属于中国自主的技术创新始终无法落地,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只能受制于人。
——摘编自方逸韬、杨德才《打开“技术黑箱”:技术进化视阈下近代中英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困境,并结合所学,说明洋务派能否走出该困境。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严耕望先生(1916—1996 年)在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时列出六条写作计划,如下表所示:
序号
计划内容
(1)
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
(2)
先秦略讲,注意政体演变与官制要点。
(3)
魏晋南北朝注重于由秦汉型蜕变为隋唐典型之过程。
(4)
两宋以下,不脱汉、唐两型,但亦各有特点: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5)
明、清制度唯一特点:君主独裁专制,为本时代讲述中心,其他组织运用原则不脱汉、唐、宋之旧轨。
(6)
从政事看制度,不专着眼于死的规章。
任选表中的一条写作计划,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计划发表看法,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计划”序号,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8、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
9、1960年7月底,外国央行和私人部门持有的短期美元债务以及外国债权人持有美国政府的债券总额达到了 189.46 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美国186.85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总额。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崩溃风险 B、美国经济因滞胀而陷入危机 C、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必要性 D、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被动摇
-
10、进入20世纪,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的关于政府文官制度建设的法律,如《职位类法》加强了对文官的管理,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哈奇法》确立了文官不准参与政治活动、不准用封官许愿拉选票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些法律的颁布( )A、保证了文官队伍的廉洁和中立 B、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 C、导致了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对立 D、造成了美国国会操控政府的局面
-
11、下图为 1875 年德国画家门采尔创作的油画《轧铁工厂》,它描绘了一群工人在机器厂房内劳作、洗漱、进食等场景。这一作品主要( )
A、展现了工厂管理的松散 B、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弊端 C、赞美了新兴工业的发展 D、肯定了生产组织的革新 -
12、1720年6月,为了抑制股市投机过热,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由此引发众多英国股份制公司的股价暴跌。许多投资客损失惨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更为谨慎,炒股热潮随之减退。这说明当时英国( )A、专制政体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B、股份公司集资形式亟待变革 C、强化金融监管以打击股份公司 D、股市健康运行需要政府监管
-
13、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A、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 C、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
-
14、下表是13—14 世纪英国王室收入(单位:英镑)统计表。此表内容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英国( )
在位国王
13 世纪
14世纪
亨利三世
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三世
理查二世
王室收入
3.4 万
6.7万
9.6万
14 万
13.8万
A、议会政治中心地位弱化 B、逐步建立起等级君主制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王权扩张的可能性增强 -
15、公元前445年,在规定陪审员津贴制度后不久,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恢复了一条旧法,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且此规定被执行得非常严格。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 B、血缘成为公民资格认定的唯一条件 C、民主政治基础的收缩 D、执政官集立法和司法等大权于一身
-
16、2023年3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长期关系紧张、甚至几度断交的沙特和伊朗两国最终在北京实现和解,由此引发中东地区出现了一股“和解潮”。由此可知( )A、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B、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东地区推进顺利 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D、中东地区成功构建区域政治新秩序
-
17、1956年4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A、有利于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程 B、进一步促进了中苏关系的巩固 C、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 D、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
18、1930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用海关金单位(一种以黄金计值的记帐单位)征收进口税,并允许银元、银两及其他通用银币按照官方的牌价,折合成海关金单位来缴纳进口税。据此分析,这一改革( )A、完全实现了中国关税的独立自主 B、源于中外货币制度差异的影响 C、遏制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势头 D、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
-
19、有学者认为,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遭到袁世凯的践踏,但它规定了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借鉴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 C、冲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
20、明朝嘉靖年间,时任两广巡抚的林富在《请通市舶疏》中指出:旧规至广番舶除贡物外,抽解私货俱有则例,足供御用……番货抽分(对进出口货物征税),解京之外,悉充军饷……其次资民买卖,故小民持一钱之货,即得握菽,展转贸易,可以自肥。据此可知,当时( )A、朝贡贸易体系难以为继 B、解除海禁政策已成为官员的共识 C、贸易政策妨碍国计民生 D、两广对外贸易落后状况亟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