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度本质上相同 B、西欧君主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 C、小农户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D、西欧社会各阶层之间无严格的等级限制
  • 2、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地
  • 3、下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亿元)。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 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D、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
  • 4、2000年10月1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45个国家的80余名部长和17个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应邀与会,形成了包括首脑峰会、部长会议、协调人会议及十多个专题分论坛配套活动的多个层面运行结构。这次论坛( )
    A、表明中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B、掀起了中非建交热潮并有了制度平台 C、宣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 D、首次阐释了中非国家命运共同体理念
  • 5、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公务员制度建立。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这说明此时的官员选拔制度( )
    A、使女性的政治地位愈发凸显 B、借鉴了清政府时的考试制度 C、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D、考试内容较单一缺乏灵活性
  • 6、据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快速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 7、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随着定居点的扩大和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C、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 D、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 8、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下表所列工具及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及技术

    翻车    水排

    筒车    江东犁

    陶纺轮    坯车

    铁农具   双镰铁范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 9、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评价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足以当之矣”;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据此可知( )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为可信 C、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 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 10、1277年始,元朝先后设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行省的工作。1283年,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时任兵部尚书的董文用据理力争,反对此建议,廷臣“悉从董文用议”,导致建议未被采纳。1291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遭到否定 B、对行省权力的监督机制在改善 C、解决了地方大员吏治问题 D、行省事务必须要由廷臣来决定
  • 11、北宋时,东京汴河两岸出现了大量“行市”,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朝廷开展商品专卖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12、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
    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 13、植物的利用与交流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3000 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2

    魏晋南北朝,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

    3

    隋唐时期,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塞外少、数民族也逐渐嗜茶,北方茶叶市,场逐渐形成。

    4

    两宋时期,具有南北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发展,在西南地区形成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即“茶马古道”。

    5.

    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 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

    6

    1689年俄国与清帝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茶叶之路”成为一条连接中俄的商路。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8

    1903 年英国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只占 10%,印度茶叶升到59%;逐渐摆脱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9

    19 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公司法》,迎来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小高潮。

    请围绕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提炼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

    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魦,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乡贤制定的乡约,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方面作出规范性的要求。明清时期,无论是朝廷政令在地方上的有效实施还是民间愿望的上达,乡贤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摘编自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影响
  • 15、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材料二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制度的总称。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国际法公认的源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庞大又具有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但却不同于国内法,缺少国际立法机关、有强制管辖权的法院和集中组织起来的制裁等因素,故其有时能推进人类维护共同利益,有时受制于一些强大的国家而影响很小。

    ——摘编自刘丰任晓燕《刍议国际法之效力根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开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法效力的因素。
  • 1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导致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实行文官制度前,英国实行恩赐制,官员的任免决定于国王的意志。1621年,著名学者罗伯特·伯顿在其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中颂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1733 年3 月号《绅士杂志》说:“所有的著作家都赞同这样的看法:中国人在治国之术方面超过所有的民族,……官爵不是世袭的,……官员是一年一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选拔出来的。”政治闻记者优斯塔斯·布格尔,著名外交家、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等人在《伦敦指南》、《伦敦杂志》、《工匠》和《雾都杂志》上都用中国的准则、箴言和习惯做法来攻击执政者,提出中国根据学识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值得效仿的。这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摘编自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 -18 世纪“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用具体史实论证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
  • 17、“IMF 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 年 12 月 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B、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 C、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D、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 18、20 世纪60 年代到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 19、1689—1820 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

    时间

    公法数目

    私法数目

    每次会议通过的法令数

    1689-1702年

    343

    466

    57

    1702-1714年

    338

    605

    78

    1714-1727 年

    377

    381

    58

    1727-1760年

    1447

    1244

    81

    1760-1820年

    9980

    5257

    254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议会斗争的趋于彻底缓和 B、上院立法职能的继续强化 C、国王在议会中发挥了作用 D、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
  • 20、有史学家指出,“希腊多数城邦都享有直接通达大海的便利,使他们不仅在智力方面受到外来促进,而且能维持并发展自己的经济。这继而又造成各地区间经济上的分裂……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则是没有的。”该史学家旨在说明古希腊( )
    A、小国寡民城邦政治产生的因素 B、民主政治建立的条件得天独厚 C、城邦公民缺乏强烈的城邦意识 D、富含酝酿自由平等精神的条件
上一页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