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可用于解释( )

    生产和出口货币金属的地区

    货币金属

    主要产地

    次要产地

    白银

    墨西哥

    东北欧

    秘鲁

    技斯

    日本

    中亚

    暹罗、缅甸、越南

    黄金

    西非和东南非

    日本

    西风美洲(16世纪)

    波斯

    巴西(自1690年起至18世纪)

    中国

    东南亚

    日本、瑞典

    英属马来亚

    注:铜和锡有时熔成合金,二者都用于低价铸币。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A、古今货币材质的变迁历程 B、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动因 D、近现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 2、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洲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C、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 3、大约公元前2600年,一份记录提及了埃及一次40艘船只托运雪松木的商业活动。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陵墓中的壁画描绘了埃及大型船只在出发时装满了珠宝、工具和武器,船只返回时满载奴隶、猩猩、猴子、狗、豹子和没药树。这些信息显示出当时( )
    A、尼罗河流域的跨区域贸易繁荣 B、地中海成为当时世界经济中心 C、已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D、已形成了严密的商业法律体系
  • 4、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称服装应该解放些,提倡男同志穿西服、两用衫,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这一评论体现了当时( )
    A、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B、市场经济推动服装潮流变化 C、思想解放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D、服装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 5、下面所示为某时期少数民族民歌。这些民歌( )

    “羊角花儿四李开,红军大队来羌塞。打倒土豪分田地,各寨成立苏维埃。”

    ——四川羌族民歌《各寨成立苏维埃》

    “纳西人跟着闹革命,管理江山来做主。”

    ——云南纳西族民歌《红旗浸天舞》

    “红军北上打日本,阿伦盼望早程,解救各族受苦人。”

    ——贵州伦佬族民歌《红军阿鱼水情》

    A、抒发了全面抗战时少数民族的同仇敌忾 B、体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C、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 D、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人心
  • 6、1923年,国民党颁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宣称中国已陷于“列强殖民地之地位”,国民党必须“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最终实现“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这一言论(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获胜 B、来源于三大政策的指引 C、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契合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 7、1903年,山西某乡村知识分子在日记中写道:“校士(考评士子)皆以策论考试,所最重者外洋之法……故当时人士俱舍孔孟之学而学西人之学,以求速效。间有讲求孔孟之道,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竟呼之为‘顽固党’。”这一记述表明当时( )
    A、作者认同西方物质文明 B、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就 D、革命浪潮影响内地乡村
  • 8、明代驻军的军粮主要来源于军屯和商屯。军屯即戍卒屯田,战时征讨,闲时耕种。商屯是政府鼓励商人运送粮米到边塞,并发放商人“盐引”,到食盐产地支盐售卖。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明代中后期,朝廷( )
    A、变革土地制度缓解统治危机 B、扩大边境贸易补充军粮不足 C、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强化统治 D、面临严重的财政和边防压力
  • 9、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包括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记载在国史中。这表明元代( )
    A、就空前辽阔的疆域更新了地理认知 B、专制皇权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治理 C、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D、统治者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 10、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
    A、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 D、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燃料危机
  • 11、武则天曾向唐高宗建议科举加试《老子》,她说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老子》是“圣教”。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令贡举人学习她自己编撰的《臣轨》以明儒家君臣规范,并下令科举考试停试《老子》。这一变化反映了武则天意在( )
    A、选拔最优人才 B、复兴儒学地位 C、巩固统治根基 D、完善科举制度
  • 12、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耧,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墒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B、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 13、战国时期,职业军官队伍逐渐形成,“官分文武”,即使像秦赵长平之战那样规模的大战,双方国君都没有亲临前线,而是交由国君任命的统帅指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 B、争霸战争转向兼并战争 C、皇帝制度建立强化军政集权 D、仁政思想影响日益广泛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编自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成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虽然反映出一定的政治保守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在为学的范围内,孔子又提出了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盲从附和。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而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对儒学的捍卫与反思中,以及对玄佛的抗拒与汉取中,理学逐渐形成,并提出“由知天而知人”这一哲学主题,使儒学脱下了质朴平淡的政论外衣,迈入了抽象思辨的哲学王国。它不仅更为确切、更为透彻地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同时又悄悄孕育了一种与封建纲常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此外,理学还把人伦道德高扬到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度,传统儒学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及“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威武所屈”的精神气质,也因此才“真正融化”到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儒学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等国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表明我国( )
    A、开始打开外交的新局面 B、实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推行广泛结盟的外交政策 D、实行“一带一路”的战略
  • 17、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 )
    A、开启了中国的飞天之旅 B、开辟了中国武器国产化的道路 C、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D、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 1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 )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C、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 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 19、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20、《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卖国者、罪犯和精神病人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土地革命开展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D、推进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上一页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