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元大都平面图(局部),马可·波罗关于元大都宫殿有如下描述:“上述两墙之间,有一极美草原,中植种种美丽果树。不少兽类……繁殖其中。带麝之兽为数不少,形美类多”。这反映了元朝( )
A、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 B、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 C、游牧区域的日渐扩大 D、多元融合的文化理念 -
2、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宋宁宗年号,1205—1207年),以宰臣兼使,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A、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B、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D、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
3、史载,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剧增,北宋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籍中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政府经济职能加强 D、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
4、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当时(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A、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B、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C、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D、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
5、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开元判集》【伯2593号】《朝祥暮歌判》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
6、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国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加强 B、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C、我国形成粟麦和稻作两大农业区 D、大运河开通纾解了关中地区压力 -
7、考古发现,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 )A、军事防御意识淡化 B、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C、庄园经济趋于封闭 D、建筑规模不断缩小
-
8、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
9、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
10、绘画、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它们可以获取历史知识。

《南昌起义》(油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详细地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众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逊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真是世界史上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反映了什么问题。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分镇方面”,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治所多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元朝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行省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
13、这是某次战争前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
1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与蒋介石国民党分裂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15、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从维护共和的立场出发,刻意强调尊孔与复辟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因此,反专制必先反孔教,而反孔教则必定要对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性的颠覆。陈独秀的主张( )A、厘清了孔教与专制的关系 B、颠覆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D、助长了激进的西化倾向
-
16、下表为1913—1921年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表。其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统计表(1913—1921年)
年份(年)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包数(包)
1913
57
46030
1914
63
52750
1915
69
71570
1916
80
98290
1917
86
10904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0
118
173970
1921
131
215370
A、欧美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B、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C、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D、提倡国货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17、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 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
18、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某史学家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C、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19、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如下观点:“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三岛,地不足当中国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这些观点(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
20、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先后办起了京师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医学堂等传授外语、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的新式学堂。清政府这样做旨在(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促进京津地区发展 D、培养新式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