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观察上图(右),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反映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情状 ②考试内容是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 ④贡士经过殿试通过者为“状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2、下图(左)为明朝疆域图(局部)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明朝史实相符的是( )

    A、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官 B、②处:设立盟、旗进行统治 C、③处:设驻藏大臣实施管理 D、④处: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 3、《旧唐书》载: “(开元二年)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器,将以内进……”; 《宋史》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设置的市舶使 (司) 的职能是( )
    A、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B、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C、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D、掌管对外贸易事务
  • 4、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 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
    A、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 B、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 D、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 6、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有学者介绍说: “在区系内分布甚广,而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为典型,两个遗址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聚落遗迹,可以帮助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民居聚落的大致面貌。”据此可知,该学者介绍的文化遗存是( )
    A、兴隆洼遗址 B、仰韶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武术外交的发展

    历程

    阶段特征

    人民外交时期

    (1949—1978年)

    武术外交的第一个对象是越南,以中越两国元首外交为开端,以人民外交形式实现;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是影响重大的外交事件。

    对外宣传时期

    (1978—2008年)

    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武术比赛;组织了大量国际武术教练员、截判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国际武术技术骨干,广泛开展武术对外交流和援助教学;建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等重大国际武术组织。

    公共外交时期

    (2008年至今)

    武术外交的实施主体多元化,除国家体育总局以外,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国家部委,半官方机构以及各地市外事部门等都开展了大量的武术外交活动。

    ——据薛军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外交:历程、经验与启示》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武术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市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材料二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形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佳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监察制度,同其他官制一样,亦是“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为原则,因此颇具特色。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在组织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本台组织,一为隶属机关。本台组织除台内官员外,又有直辖之殿中司及察院。隶属机关即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元代以行御史台统率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元代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然而其下属监察机关各道肃政廉访司在监察权限上亦有相对独立性。《元典章》栽:“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非违,刷磨案牍,行省、宣慰司,委行台监察;其余官府,并委提刑按察司(后改名为肃政廉访司)。”

    ——摘编自吴观文《论元代监察制度与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其他朝代监察体制并加以阐述。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 1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7%,80年代又下降到1.4%,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许多内陆国家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观念落后 B、地理环境恶劣 C、历史上遭遇殖民掠夺 D、经济的依赖性
  • 12、下表所示为1947—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七轮多边贸易谈判国家及主要议题。这可用来说明关贸总协定( )

    届次

    谈判时间

    参加国家/个

    主要议题

    1

    1947.4—1947.10

    23

    关税减让

    2

    1949.4—1949.10

    33

    关税减让

    3

    1950.9—1951.4

    39

    关税减让

    4

    1956.1—1956.5

    28

    关税减让

    5

    1960.9—1962.7

    45

    关税减让

    6

    1964.5—1967.6

    54

    关税减让、反倾销

    7

    1973.9—1979.4

    102

    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

    A、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致力于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 13、下表为英国政府在19世纪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 )

     英国政府在19世纪采取的一些措施

    年份

    措施

    1834年

    颁布《济贫法修正案》

    1842年

    颁布《矿井法》

    1844年

    颁布《工厂法》

    1847年

    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

    1848年

    颁布《公共卫生法》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

    A、维持了自由劳动力市场需求 B、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C、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D、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 14、4世纪末,从亨利六世到亨利七世,历任国王在位期间因公共请愿而成功立法的比例为:亨利六世时期56%、爱德华四世时期67%、亨利七世时期100%。如在民众、议会和国王的共同努力下,中世纪英格兰一共通过了23项涉及河流的法令,除去5项排水法令,有18项河流通航法令。这说明( )
    A、公共请愿成宪政的基础 B、议会立法权扩大 C、民族国家建制基本形成 D、国王行政权丧失
  • 15、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此时西欧( )
    A、教皇权威完全丧失 B、国王权力加强 C、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民族国家形成
  • 16、古巴比伦时期,一份果园买卖契约中提到:“宁舒布尔乌辛(人名)买下整个果园,称出银子作为它的全部价钱。木杵被传递了,交易完成。……(在将来)宁舒布尔乌辛不得提出争议。他们以沙马什神、马尔杜克神和国王苏穆的名义起誓。(证人略)”。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 )
    A、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平等 B、土地转让流于形式 C、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 D、个人权利获得保障
  • 17、下表所示为1978—199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企业单位数/个

    从业人员/人

    总产值/万元

    1978

    793977

    17343595

    3887634

    1980

    757806

    19423033

    5190782

    1982

    749290

    20728083

    6494106

    1984

    900981

    25489125

    10210096

    1986

    6354977

    47619559

    24434887

    1988

    7735213

    57033912

    49929043

    1990

    7320357

    55716921

    70970498

    A、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18、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 19、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每月一次,掣签补授。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查明报部,具题补授。这一调整( )
    A、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反映了改土归流工作完成 D、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效能
  • 20、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
    A、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B、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C、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上一页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