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代中央监察权统归御史府系统,西汉后期建立了专门行使监察权的“御史台”,东汉末,御史中丞可直通天子。这反映出汉代( )A、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B、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C、监察主体的独立性增强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
2、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士人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这反映了( )A、科举选才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特权 C、加剧了诸侯混战 D、瓦解了土地制度
-
4、据古希腊和罗马相关法律规定,成年男女必须在规定的年龄时段内结婚,适婚女子不结婚会被认为是极不名誉的事,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并会被处以罚款、剥夺在遗嘱上自由授予财产等权利。这说明古希腊罗马( )A、公民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 B、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C、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 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
-
5、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郡县数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图为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两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 年 7月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007 年第3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教科书对抗战爆发叙述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并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哪些准备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指出“江西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8、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政府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的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50字左右) -
9、1947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绝对不许重复1931-1934 年对资产阶级经济成分所采取的政策——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不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以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这旨在( )A、明确党的阶级属性 B、保障解放战争胜利 C、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10、《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平津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淮海战役胜利后
-
11、抗日根据地内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会员,大儿子是工救会会员,母亲是妇救会会员,小儿子是青救会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在各自岗位上分工合作。这种情形( )A、得益于土地革命的推行 B、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推动了民族革命的进程 D、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性质
-
12、从 1937年9月到1938 年 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牵制敌人兵力近 3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遍布华北、华中9省。 当时,敌后斗争( )A、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C、加速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 D、率先在占领区展开反攻斗争
-
13、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将“反蒋抗日”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主要是为了( )A、贯彻“三三制”原则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D、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
14、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
15、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法规中一度禁止土地租佃,致使政府公地、红军公田、老幼病疾家庭土地难以耕作的问题凸显出来。在后来的实践中,根据地逐步放开对土地租佃的限制,并最终确立了租佃相对自由原则。这(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丰富了土地革命的内容 C、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
16、20世纪 30年代中后期,国民政府指定四大银行为官方货币的法定发行机构。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除同时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外,还以其家族的名义先后创办、接收了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四明银行、山西裕华银行等金融机构。材料可用于研究( )A、国民党专制统治 B、官僚资本的膨胀 C、关税主权的收回 D、民族工业的振兴
-
17、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下面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18、阅读下表可知,民国初年( )
时间
事件
1912 年 1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2 月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1912 年 2月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3 月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1912 年 4 月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5 年 12月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
19、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D、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道德
-
20、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表,推动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
482192
1986
1914
544780
2316
1918
647570
2736
1919
658748
3839
1920
842894
4139
1921
1248282
43139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B、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辛亥革命和一战的爆发 D、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