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清末新政的推动
  •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例如取消商业,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这一主张根源于(   )
    A、阶级斗争的激烈残酷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农民阶级的局限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 3、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近代产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与灾难性战争中受到刺激的两种情绪碰撞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排外复仇情绪比较强烈 B、掩盖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真正动机 C、闭关自守政策导致商品流通受阻 D、中国朝贡外交体制引起列强入侵
  • 4、清初沿用前朝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题本和奏本须先交送不同的机构转呈。雍正帝时,“凡督府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皆有关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准用密折,以题本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一变化(   )
    A、极大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导致了地方大员权力膨胀 C、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5、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 6、756年,唐玄宗发布筹划平叛全局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
    A、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D、遏制了边疆民族叛乱
  • 7、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 8、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及对其有效管理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点。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还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B、元朝设置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C、明朝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行都指挥使司 D、清朝在东北、北部等边疆,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 9、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夷夏有别观念的形成
  • 10、标语、口号、歌谣往往打上了时代的印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走合作化道路”

    ——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

    “工业学大庆”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

    ——1964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

    ——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

    ——摘编自《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

    依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侍·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遣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 13、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时代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隋朝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新问题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 15、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一认识(  )
    A、完全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C、影响着后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D、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 16、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被斥为“旧剧"。傅斯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戏剧改良各面观》,认为吾国旧剧脚本恶劣,于文学上毫无价值,于社会亦无移风易俗之功能;钱玄同斥责旧戏维护者思想保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戏曲的猛烈抨击意在(  )
    A、阐明民主科学的合理性 B、改良戏剧以宣传新思想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7、《蒙古农民》(1925年创刊)创刊号记载:“张才去,吴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又来,吴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据此可知该杂志(  )。
    A、记录了蒋介石政府的民族政策 B、宣传了局部抗战的必要性 C、揭露了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 D、展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力量
  • 18、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的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这反映了(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 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 D、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
  • 19、《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师翁同龢认为中国“非变法难以图存”。陕甘总督陶模上《培养人才疏》,御史胡燏棻上《自强变法条陈疏》;张之洞请准创办自立军,设立新式学堂,增课西学。光绪帝发出“何以为天下主”的感叹。慈禧太后告诉皇帝“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这说明(  )。
    A、统治集团内斗阻碍了变法 B、维新运动的阻力被完全消除 C、甲午中日战争警醒了统治集团 D、变法维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 20、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谟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使团(  )。
    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B、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 D、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上一页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