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成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东京城的新形态
城市是时代文明的象征,与以往历代的都城相比,北宋东京城呈现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材料一 城市布局
北宋东京城

经过从后周世宗到北宋徽宗近150年的营建,东京城发展为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人口超过百万的世界级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是唐长安城人口在开元天宝年间的3倍余。众多的人口、紧凑的城市空间,在促进人与人交流的同时,也必然促使城市中公共活动空间的发展。
——摘编自朱金《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基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材料二 城市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孙羊店的西面一个十字路口,有两处社会空间引人注目,一处是东北拐角处的说书处,一处是西南角,两坡顶的建筑北面是一个竹棚,有许多人围坐着在听一个老人说书。宋代都城勾栏瓦肆中日常生活的情境,为我们叩开了解读宋代城市空间一个叙事通道。
——摘编字朱海声《日常生活视城下的北宋东京(汴梁)城市空间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北宋东京城的新形态予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4、某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历史小论文,并设计了下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1.工业革命与城市化问题
2.二战后基层自治的发展
3.联合国倡导和积极推动
4.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方向
A、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B、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 C、民主化与法制化趋势 D、社区组织形成与发展 -
5、为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国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从埃及退兵,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A、石油是引发中东冲突的根源 B、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C、美英之争引发中东石油危机 D、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
6、1800—1801年,从孟加拉出口到英国的棉纺织品有140万英镑,仅仅9年后的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万英镑,而且此后继续快速下降。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印度在英印贸易中处于顺差 B、英国民众棉布消费逐渐减少 C、印度的棉纺织工业逐渐衰落 D、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
7、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 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 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 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
-
8、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粟、水稻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绵羊 C、③地区是咖啡、辣椒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玉米和小麦 -
9、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增建交国数变化曲线图。该图反映出我国( )
A、外交成果深受国内国际局势的影响 B、外交陷入低迷是由冷战结束所导致 C、外交政策制定由世界形势变化决定 D、外交高峰均受“一边倒”方针的影响 -
10、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反映了( )A、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消失 B、平等观念成为主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传播 D、政党政治基本实现
-
11、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灯在南京路上被点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在商铺和家庭中竟相使用煤气灯。这反映了上海( )A、社会生活逐渐改变 B、洋务运动稳步推进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
-
12、下表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数额单位:万两)。由此可知( )
时间
财政总收入
田赋
盐税
关税
乾隆三十一年
4.854
约3,000多
约500
540
1911年
30,191
约4,800
约4,600
约4,300
A、清末新政主要针对税收进行调整 B、晚清时期国内商品市场不断萎缩 C、税收变迁中蕴含近代化转型因素 D、海关的关税成为晚清最大的税源 -
13、明代晚期,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作出规定:“十家之内,但有争讼等事,同甲即时劝解和释,如有不听劝解,恃强凌弱,及诬告他人者,同甲相率禀官,官府当时量加责治省发,不必收监淹滞……又每日各家照牌互相劝谕,务令讲信修睦,息讼罢争……”这项措施是( )A、实行里甲制 B、推行十家牌法 C、实行乡里制度 D、制定什伍连坐法
-
14、《袁氏世范》最初是宋代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刻版印刷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宋代家训( )A、体现了儒学思辨特征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了封建统治工具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
15、唐初,规定“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政策的废除 B、赋税制度的演变 C、法律制度的约束 D、多种经营的出现
-
16、中世纪以来西欧的基层治理经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城市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说,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离的。这一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世纪的城市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市民阶级积极参与政治,在法国,形成了“三级会议”。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渐渐产生。
——摘编自杨婉嘉等《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88年,英国颁布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郡自治市与郡的地位相同,不受郡议会管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郡自治市议会管理市内事务。还建立了一个伦敦郡,使伦敦地区单独成为一个郡,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伦敦郡议会管理伦敦事务。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成为英国地方政府的第一层级。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三 西方国家发展进入到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慢慢趋于成熟,经济资源积累也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社区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也在逐步改变。西方国家在促进社区发展管理上,主要采取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美国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用不着自行兴办和直接管理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机构。
——摘编自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分离的实质,并简析其作用。(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地方政府法》颁布的历史背景,指出当时英国地方政府设置的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趋势。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3 沃勒斯坦全球霸权周期
霸权的权力
英国
美国
崛起中的霸权
1789—1815年
1897一1913年
霸权的胜利
1815—1850年
1913—1945年
霸权的成熟
1850—1873年
1945—1967年
——据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
材料二
霸权都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特别集中而造成长期竞争性扩张的结果。但是霸权国家都通过“世界性战争”来确立或稳固自己的地位。战争的过程扩张了胜利者的经济优势,而战后的处置又给这一优势包上了硬壳,使它免受侵蚀。
——据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结合材料一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人)。
表2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年份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0
11.0
18.7
1.0
3.2
1.6
7.1
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0
7.1
8.2
14.6
20.1
1.9
2.4
3.9
11.7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
——摘编自林亮《食品生产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刍议》
材料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食品生产现代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食品生产的现代化超越了时间限制(如反季节食品)、地域限制(如跨国食品)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如食品廉价化趋势),使食品消费也更加快捷与便利,“快吃、快走”的麦当劳哲学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摘编自刘飞、孙中伟《食品风险与消费者抵抗:西方案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油脂及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食品生产现代化的因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薄,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
20、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际联盟”。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却在冲向战争。该漫画揭示了国际联盟 ( )
A、建立了权力制约的机制 B、严重干涉了别国的内政 C、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D、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