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但也有创新。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当时州刺史(     )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成为全国军政中枢机构 B、彻底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C、加强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D、作为监察区职权的变化
  • 2、《尚书·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     )
    A、权贵阶层毫无实权 B、国家决策体现民主 C、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国人可以影响朝政
  • 3、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对社会治理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折狱”或“引经决狱”,是遇疑难案件依据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抽象出的法律原则进行决断的审判方式和制度。在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背景下,由中央司法机关廷尉处理疑难案件时率先采用并逐步盛行并制度化。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和制度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能妥善处理司法中的疑难案件,能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漏洞和偏颇起到补阙和纠偏的作用,它既是中国古代的司法衡平机制,又是法律缺陷的修补机制。

    ——摘编自吕志兴《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制的真实关系》

    材料二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春秋决狱”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2017年),我国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方面取得的成就。
  • 4、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历史中,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而且把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元朝基本上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和岭北等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这是以往中原王朝难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历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鉴于新疆、西藏两地“道路僻远,人士多畏之”,康有为提出:“吾欲以四川合于西藏,谓之川藏部;甘肃合于新疆,谓之陇回部。然后本部大臣乃得以陇、蜀之人才佐回、藏之政事,其亦不可已乎?”他又说“昔《禹贡》分别五服,极有旨意,后世不知此义矣。今分国为二服,凡东、西、南、北、中五部曰甸服,辽、蒙、回、藏四部曰卫服。甸服专用中央集权之法,卫服专用分设政府之法,云南僻远而界英、法,属多土司,可略采卫服之制。”在中央民部也可作相应调整,“九部大臣皆当列于政府,若虑人数太多,则或以二相,一管内五部,一管外四部,如古二伯之制,亦理之宜也。”

    ——改编自康有为《官制议》(1903年)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朝对“西藏、西域、云南”的管辖措施,并说明元朝在疆域管理上所体现的“特殊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边疆治理思想,并分析上述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 5、有学者认为,在地方史研究中,“国家”的存在历来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蕴含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语言”的深刻理解之中。理解特定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做法不是去归纳“特点”,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揭示社会、经济和人的活动的“机制”上面。多明白一些在历史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人们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事方式,特别是要办成事时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矩,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内在的运行机制,就会多一分“理解之同情”。这段话旨在(     )
    A、指出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强调观察、研究地方史,绝对不能离开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整体把握 C、要求治史者最大限度地掌握所能掌握的一切文献资料和非文献资料 D、说明对地区性、特殊性问题的探讨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向
  • 6、1946年5月1日《联合画报》上刊载漫画作品《张果老向着民主唱,背着民主跑》。该漫画折射出当时(     )

    A、袁世凯倒行逆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B、孙中山屡战屡败民主共和求而不得 C、蒋介石独裁专制宪政统治实为闹剧 D、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平民主希望渺茫
  • 7、法兰克福交易会上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占比在1650年和1700年分别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D、天主教会腐败加剧
  • 8、有学者认为,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以下塑造唐朝“大成”的史实,与结论匹配恰当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理

    B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管理边疆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

    C

    《大唐开元礼》

    中国古代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D

    唐朝与大食国接触

    使包括印刷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A、A B、B C、C D、D
  • 9、秦律规定有人在路上受到伤害,在出事地百步以内的过路行人如不加援救要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条文。这反映出(     )
    A、古今“见义勇为”只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推进 B、自秦开始儒家思想便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C、《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 D、古代的法律和《民法典》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
  • 10、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B、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南方经济普遍高于北方 D、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 11、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该讲话说明中国倡导(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亲诚惠容” D、“真实亲诚”
  • 12、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迪化”(启迪教化之意)改回了原名“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同年,废除了“归绥”这个带有民族歧视和封建统治意味的名称,恢复了呼和浩特这一名称。这些改变旨在(     )
    A、助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批判旧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C、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 D、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 13、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宋朝成为定制。宋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一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宋朝茶马互市(     )
    A、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C、消除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D、薄来厚往加剧了宋朝财政负担
  • 14、宗教裁判所是13~19世纪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法庭。到1820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审判的“异端”有30多万人,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由此可知,宗教裁判所(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B、为基督教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 C、是基督教强化思想控制的工具 D、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下的产物
  • 15、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
    A、律例合编新体例由此开创 B、百姓的道德水平大幅下滑 C、宋明理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 16、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西方的书写材料具有一致性 B、中西方法制建设在交流中互鉴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17、如表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政务官和事务官的的矛盾更加尖锐 B、文官集团已基本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C、生产力发展助推国家管理职能扩张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增加文官需求量
  • 18、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下列关于考试选官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B、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铨叙局负责 D、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 19、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下列属于该帝王亲政后的措施的是(     )
    A、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B、将鲜卑贵族的籍贯一律改为洛阳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D、废除世卿世䘵制,实行什伍连坐
  • 20、以下是某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

    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A、中共领导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过程 C、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发展脉络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