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下图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的两部作品的书影,这两部作品( )
A、开创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 B、开启了中国的西学东渐 C、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促进了道光开眼看世界 -
2、爪哇国发生内乱后,分裂为东、西两王。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遣人至东王境内互市交易时,被西王杀死一百七十人。后郑和出兵讨伐,西王遣使至中国谢罪,并以黄金六万两赔偿死者。由此可见,当时明朝( )A、禁绝朝贡贸易 B、国际影响力扩大 C、鼓励海外贸易 D、致力于统一进程
-
3、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世卿世禄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D、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
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上林三官”铸钱,“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此举( )A、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解决了王国问题
-
5、河南境内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与商朝的殷墟遗址相距不过300公里。两个遗址的先民都曾经在龟甲等器物上刻了一些记事标记(见下图)。这些标记符号体现了( )
A、中原地带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 B、殷墟先民来自贾湖 C、商周时代奴隶制文明比较发达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的政治秩序建构,有两大动力机制,一是战争,一是贸易。血脉债张的战争因其强烈的戏剧性,更容易在历史叙事中被人注意到,也往往掩盖了润物细无声的贸易过程。然而,如果不理解贸易过程,则无法理解远超战争之上的人类文明史。
——张笑宇《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澳Ⅰ号”沉船所载瓷器,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器物,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从沉船的货物来看,“南澳Ⅰ号”沉船的始发地极有可能是福建漳州月港。南澳海域位于闽、粤、台交界海面,自古以来即为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该地“番舶寇舟多泊焉”,时荷兰人称其为“好望角”,可见当时南澳海域航线之繁忙。
——摘编自崔勇《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材料二 沉船中漳州窑瓷器的图案,均模仿自嘉靖、隆庆之际景德镇青花装饰。沉船中景德镇瓷器的年代,上限为嘉靖年间,下限不晚于隆庆年间,这表明“南澳Ⅰ号”极可能是隆庆开海不久的一艘沉船。沉船发现的位置,处于漳州至马尼拉航线的初始航段。菲律宾是迄今为止发现漳州窑瓷器最为丰富、集中的区域,特别是菲律宾发现了许多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景德镇窑瓷器相同的产品。
——摘编自郭学雷《“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航路及性质》
材料三 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千余年来掩埋在海底的沉船不计其数。这些古沉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保护它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赵亚娟《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
(1)、根据材料一、二、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简要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的意义。 -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别稀少,这是我国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点.笔者早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瑷珲一腾冲线(注:即胡焕庸线),充分揭示了这一人口地域分布差异。那时瑷珲一腾冲线东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该线西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此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这种大势一直没有大的变动。1982年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包括台湾省在内总面积411.7万公里,占全国面积的42.9%;人口为971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该线西北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6%,面积却占全国的57.1%.
——摘编自胡焕庸《中国人口地域分布》
材料二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经济总量分布比例和城镇化率
项目
年份
1990
2000
2010
2014
常住人口占比
(%)
东南半壁
93.78
93.60
93.47
93.43
西北半壁
6.22
6.40
6.53
6.57
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东南半壁
94.66
95.31
94.33
94.18
西北半壁
5.34
4.69
5.67
5.82
城镇化率(%)
东南半壁
25.10
36.18
50.76
55.80
西北半壁
28.80
32.87
44.30
48.64
——摘编自吴瑞君、朱宝树《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焕庸线”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
9、交通建设与国家盛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
——摘编自陈怀宇《古代大庚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
材料二 唐开元四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主持重修梅关古道,历时约两年完成。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南方诸国贡物、域外及岭南物产沿此道北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
材料三 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1934年陈毅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摘编自杨志刚《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梅岭道开辟的原因,并概括梅关古道的作用。(2)、指出材料三中梅关古道功能的变化,并简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
10、有同学在梳理了美国的移民政策后,制作了如表。该表格说明美国( )
时间
举措
1924年
颁布了移民限额法,将移民限额由占侨民的3%改为2%。
1952年
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每年移民总限额增至15.6万,其中50%用于技术类移民,并增设亚太三角区条款。
1965年
颁布《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修正案》,对美国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给予优先考虑,在移民总限额中有五分之一留给专业技术人员和短缺工种的劳工。
A、国力提升取决于人才流入 B、移民政策基于国家利益的需求 C、顺应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 D、国家立法旨在为移民提供服务 -
11、桑巴舞源于非洲,进入巴西后,逐渐吸收波西米亚波尔卡舞、法国的马克西克歇舞和古巴的哈巴涅拉舞等元素。1925年,桑巴舞传入欧洲,英国甚至还出现一种以桑巴为形式的舞蹈。这表明( )A、技术革新促进文化融合 B、文化交融具有创造性 C、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D、文化发展具有自主性
-
12、阿拉伯帝国第七代哈里发马蒙统治期间,曾在巴格达成立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等著作。其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还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得益于( )A、统治者的支持 B、处于亚欧大陆交汇处 C、商业贸易活跃 D、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
-
13、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实践中,“二重证据法”的理念正在向“三重证据法”过渡,即强调地上文献、地下文物及文献,以及民族学田野调查之间的互释与互证。这说明( )A、“二重证据法”存在明显缺陷 B、“三重证据法”具有广泛适用性 C、田野调查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础 D、历史研究强调多重史料相互印证
-
14、1951年,“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指出:“有许多壁画已经没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们还没能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设备来防止他,此项工作便成为头等迫切的重要任务。因为我们至少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在纸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种补救工作,使他有无数化身,无限止地传播绵延下去。”“这个方法”最可能是对壁画进行( )A、临摹 B、研究 C、宣传 D、修复
-
15、明清时期,都曾采取沿海岸线横向展布的“海上陆下”的长卷式海图来呈现全域海疆。到清后期,海图逐渐与陆地舆图方位相同,“上北下南”式海图集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变化( )A、巩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改变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C、折射出严峻的海防形势 D、捍卫了清王朝的海疆主权
-
16、清初,随着山陕移民入川,秦腔也被带到了四川,与进入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和本土灯戏等发展、融合,形成了川剧的五大声腔。这一历程反映了(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区域文化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艺术创新
-
17、明崇祯帝自缢后,清兵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与此前新朝竭力丑化前朝不同,清朝统治者认为崇祯帝是“励精图治”之君,并给予“庄烈愍皇帝”谥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文化专制 C、塑造政权认同 D、促进民族交融
-
18、元代学者马端临指出:“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输其所有,乃计绫帛而输钱。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遂至输一者过二、重为民困。此乃掊刻之吏所为,非法之不善也。”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税制改革存在设计缺陷 B、赋税改革减轻人身控制 C、缴纳银钱导致物价飞涨 D、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
-
19、唐代,无论城市农村、城内城外,都由县令统一管辖。宋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制度,这一调整( )A、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B、完善了政府的治理体系 C、加强了城市经济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20、唐代,藏人自称 bod chen-po。当时活跃于东西草原以及沙漠绿洲贸易道上的粟特人将bodchen-po 翻译成粟特语,于是就有了tuput的读音。唐宋汉地社会对藏人和藏地的称呼,正源于粟特人的音译“吐蕃”。这说明当时( )A、丝绸之路商业繁盛 B、商贸促进文化交流 C、大唐文化领先世界 D、对外政策开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