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颁布主体

    图书馆法律法规条例(部分内容)

    1910年

    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

    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

    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2017年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摘编自张书美、刘劲松《民众图书馆在我国近代图书馆转型中的指针意义》等

    围绕“图书馆建设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2、1961年9月,有25个国家首脑参加的会议发表宣言:“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材料表明与会各国提倡
    A、建立社会主义阵营 B、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C、维护国家的独立 D、结成联盟反对霸权主义
  • 3、20世纪90年代英美两国都实施了社会福利改革,下图是改革后的全国失业率情况统计图,由此推知,这场福利改革(       )

       

    A、导致经济陷入“滞胀” B、有利于提升经济活力 C、使中间阶层人数猛增 D、增强了国家干预能力
  • 4、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
  • 5、在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前449年)中,波斯人把原产于中亚的苜蓿、原产于中国的桃和杏梅及其栽培技术传播到希腊。除此之外,波斯科学家、学者、商人和外交家沿着绵延而宽阔的“御道”把西亚的科学文化输往希腊。这可以用于说明(       )
    A、波斯人垄断了东西方的交往 B、古文明区域多样的文化交流形态 C、民族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区域文明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建设
  • 6、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D、缘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7、清代政治家纪昀(1724—1805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朝政和官场亦有所揭露和抨击。这表明了纪昀(     )
    A、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B、兴利除弊的入世情怀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8、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 9、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 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 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 10、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     )
    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
  • 11、如表反映了两汉时期文学家地域分布(单位:人)情况。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陕西

    河南

    山东

    河北

    甘肃

    江苏

    四川

    安徽

    浙江

    西汉

    27

    10

    18

    6

    4

    8

    3

    0

    0

    东汉

    32

    31

    17

    12

    8

    6

    11

    11

    6

    A、地理环境 B、文化传承 C、经济发展 D、人才培养
  • 12、要庄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要庄乡要庄村太行山东麓平原。距今约9000—7500年。其遗迹主要是灰坑、灶炕、土堆及夯土等,发现的红烧土上残存有稻壳印痕,并有水井,这些可以佐证当时(     )

    A、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显现 B、人们生活逐渐稳定 C、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形成 D、灌溉农业比较发达
  • 13、美国外贸政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由“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总统有权反对“非公平贸易”,甚至对贸易逆差等问题,可以进行报复性贸易制裁。据此推知(     )
    A、滞胀危机因此化解 B、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C、世界贸易极其混乱 D、两极格局面临解体
  • 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 15、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 16、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 17、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 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 18、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
  • 20、最新的发现和研究表明,黑陶的源头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时代更早的长江中游。肇启于汤家岗文化,始见于大溪文化,盛于油子岭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并可观察到其传于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并经后者再传于山东龙山文化。由黑陶一案可知(     )

    A、文化交流频繁 B、多元独立发展 C、手工业备受重视 D、实行民主专制
上一页 293 294 295 296 2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