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A、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D、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
  • 2、夏、商、周三代都是部族国家,本族人是“国人”,外族人是“野人”。“国人”常常用歌谣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政治意见,《诗经》中有许多篇章就是“国人”讥讽朝政而作的诗篇。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原始的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B、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初步出现 C、国家对舆论管控有所放松 D、政治决策具有民本主义特色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世界霸权是在与新航路开辟后先后兴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的激烈竞争中,依靠其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优势而逐渐确立起来的。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遍布各大洲。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开拓市场,英国进一步加强对外扩张。到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势力达到顶峰,领土遍及全球六大洲及24个时区,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世界史》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三

                        亚非会议                                                                                                         不结盟运动

            

                                              现代商贸路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特点。
    (3)、阅读材料三、围绕“第三世界的发展”,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
  • 5、如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①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②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③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④经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6、如图是二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漫画分析有误的是(     )

    A、反映了苏德之间的同盟关系 B、反映了波兰迅速灭亡的客观原因 C、体现了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进一步瓦解
  • 7、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 8、有学者评论道:“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两者同样具有光彩。”以下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领导虎门销烟   ②组织翻译西方书报

    ③开展洋务运动   ④签订《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9、下图描绘的是清代

    A、商帮主要贸易方向 B、人口主要迁移方向 C、高产作物传播方向 D、粮食主要运销方向
  • 10、如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金币,从1897年中国境内出土第一枚拜占庭帝国的金币算起,迄今为止,各地累计出土有50多枚。据此可以推测

    A、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有商贸往来 B、拜占庭金币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自由的流通 C、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金币的交换最为兴盛 D、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形态
  • 11、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
    A、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 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 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 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 13、“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项规定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4、观察如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建设,描述正确的有(     )

    ①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属于国民政府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众议院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府后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 1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16、观察如图,对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监察机构发展而来 B、以犬牙相错的原则划分区域 C、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继承了前代的郡县两级区划
  • 17、《汉书》有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及诸侯。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横线中的“▲”应为(     )
    A、都护府 B、大鸿胪 C、鸿胪寺 D、提督四夷馆
  •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
    A、为后世长期沿用 B、是秦始皇首创 C、官员世代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摘编自张美生、陈佰江《西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 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到公元前127年,“募民徒朔方十万口”。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西北边地设张掖、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此外,政府还通过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率于边郡等向西北边疆移民。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北人南迁基本概况简表

    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中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

    宋金对峙时期

    迁移持续时间

    东汉末到南北朝末期

    公元755年至五代十国末期

    公元1126年至1279年

    迁入地域范围

    四川盆地、江南、江东地区

    江南、江淮、荆湘以及岭南、闵中一带。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岭南和广西。

    迁移人口数量

    仅313年至450年就有90万人

    仅“安史之乱”时期就有约100万人。

    大约在500万人左右

    ——摘编自林宪生、王钦《中国古代北人南迁高潮的成国变化——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西北边弧移民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北人南迁的变化趋势。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上一页 267 268 269 270 2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