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离地8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g=10m/s2 , 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最后2s内的位移大小。
  • 2、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如图1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挂一轻质小圆环,橡皮条原长为GE,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乙图中,实验时两细绳必须垂直 B、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近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 C、乙图和丙图中小圆环都处于O点表明:图中F单独作用的效果与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2)、已有器材:木板、弹簧秤、白纸、图钉、细绳套、橡皮条、铅笔,下列器材还需要选取___________
    A、 B、 C、
    (3)、小黄则是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如图2),通过实验小黄确定了F1、F2、F的方向(如图3),并记录三个力的大小,其中测量F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4,读数为N。
    (4)、小黄绘制结果如图5, F与F'两力中其中(填“F”或“F'”)为合力的实际值。
    (5)、如图6所示,用a、b弹簧秤拉橡皮条使结点到O点, 当保持弹簧秤a的示数不变,而在角α逐渐减小到0的过程中,要使结点始终在O点,可以___________;
    A、增大b的示数,减小β角度 B、减小b的示数,增大β角度 C、减小b的示数,先增大β角度,后减小β角度 D、增大b的示数,先减小β角度,后增大β角度
  • 3、如图所示,一光滑的轻质小滑轮用支架固定在天花板上,一轻绳跨过光滑轻滑轮一端连接物块A,另一端连接中间有孔的小球B。物块A的质量小于小球B的质量,小球B套在以O为圆心的固定光滑四分之一圆弧杆的最低点,轻绳处于竖直状态。现对B施加始终沿杆切线方向的外力,使小球B沿圆弧杆向上缓慢移动到OB绳水平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轻绳对B的拉力是恒力 B、滑轮支架对滑轮轴的作用力逐渐增大 C、圆弧杆对B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 D、外力F逐渐减小
  • 4、某同学从距地面高度为1.0m处,以大小为4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 不计空气阻力,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升和下落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B、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C、小球落地时的速度为6m/s D、当小球运动到与抛出点的距离为0.8m处,对应的时刻有3个
  • 5、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质点在0~2s内做匀加速运动 B、质点在0~4s内的加速度不变 C、质点在0~4s内运动方向保持不变 D、质点在0~6s内位移一直在增大
  • 6、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在走板时,从跳板的a端缓慢地走到b端,跳板逐渐向下弯曲,在此过程中(  )

    A、运动员对跳板的力大于跳板对运动员的力 B、运动员对跳板的作用力增大 C、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不断增大 D、运动员对跳板的摩擦力增大
  • 7、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司机在看到前面有一障碍物时以5m/s2的加速度紧急刹车,则汽车在开始刹车后8s内的位移是(  )
    A、80m B、90m C、110m D、120m
  • 8、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想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使用直流电源 B、先接通电源打点,后释放纸带运动 C、纸带上的点迹越密集,说明纸带运动的加速度越大 D、挂的钩码越多越好
  • 9、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1,弹簧处于弹性限度内,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为(  )

    A、l+μm1gk B、l+μ(m1+m2)gk C、l+μm2gk D、l+μm1m2gk(m1+m2)
  • 10、小球做直线运动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断定小球的(  )

    A、加速度向右 B、位移方向向右 C、速度向左 D、速度越来越小
  • 11、下列物理量:①速度,②位移,③路程,④力。其中是标量的是(  )
    A、 B、 C、 D、
  • 12、如甲图所示,质量均为1kg的物块A、B静止在水平面上,A、B由劲度系数为3N/cm的轻弹簧相连,物块A套在竖直杆上,在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下沿杆缓慢上移,B运动之前,力F随上升高度h的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已知物块A、B处于水平面时距离为16cm,弹簧原长为18cm,物块A与杆间动摩擦因数μ为0.5,图中c点的高度hc=0.12m ,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m/s2sin37°=0.6,cos37°=0.8

    (1)、当A在地面时,求B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2)、求Fc的数值;
    (3)、求坐标a、b的数值。
  • 13、如图所示,倾角为30°的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横截面半径为R的半圆柱体丙放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光滑小球乙质量为m,用轻绳拴接置于半圆柱上;物块甲用轻绳拴接放在斜面体上,轻绳与斜面上表面平行,甲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34。拴接小球乙与拴接物块甲的轻绳与竖直的轻绳系于O点,且O点位于半圆柱圆心的正上方。已知O点到水平面的高度为2R,拴接小球乙的轻绳长度为3R ,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小球乙对半圆柱体的压力的大小;

    (2)半圆柱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3)物块甲的质量的取值范围。

       

  • 14、如图所示,一热气球匀速上升到离水平地面H=43.2m高时,从气球上掉落一物体,物体又竖直上升了h=1.8m后才开始下落。物体离开气球后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恒为g=10m/s2 , 方向竖直向下。求:

    (1)物体离开气球时的速度大小;

    (2)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回地面的时间。

  • 15、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安装实验装置;

    ②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

    ③用刻度尺测量A点到光电门所在位置B点之间的水平距离x;

    ④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已知砝码落地前挡光片已通过光电门);

    ⑤读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t,则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表示为 , 由此可知滑块的加速度表达式为:a=;(用上面测量的物理量字母表示)

    ⑥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滑块每次都从A点静止释放,测量相应的x值并读出t值。

    (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以x为横坐标,1t2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中作出1t2x图线如图乙所示,求得该图线的斜率k=m1s2。已知挡光片的宽度d=6.60mm,由此进一步求得滑块的加速度a=(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3)、用以上方法测量计算出来的加速度比真实的加速度(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 16、炎热的夏天,学校教室需安装空调降暑,图甲是室外安装空调主机的情境。为安全起见,要求吊运过程中空调主机与楼墙保持一定的距离。原理如图乙,一人在高处控制一端系在主机上的轻绳P , 另一人在地面控制另一根一端系在主机上的轻绳Q , 二人配合可使主机缓慢竖直上升。当P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时,Q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主机可视为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一定小于β B、运送过程中OP张力变小 C、运送过程中OQ张力变小 D、地上的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变小
  • 17、A、B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的平方(v2)随位置(x)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汽车A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 B、汽车A、B在x=4m处的速度大小为22m/s C、从开始到汽车A停止前,当xA=4m时A、B相距最远 D、从开始到汽车A停止前,当xA=6m时A、B相距最远
  • 18、如图所示,重为20N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θ=30°的斜面上受到F=22N的水平恒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F的方向与斜面平行),则木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

    A、0.6 B、210 C、33 D、无法确定
  • 19、轿车设计师在关注轿车加速性能的同时,提出了“加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用这一新的概念来描述轿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轿车的加速度变化率越小,乘坐轿车的人感觉越舒适。图示是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取t=0时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关于加速度变化率以及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运动学定义方法,“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是m/s2 B、在10秒内,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在10秒内,汽车的速度增加了15m/s D、若汽车在t=0时速度为1m/s,则汽车在2秒末的速度大小为3m/s
  • 20、如图所示,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次实验中,在测量F1、F2和合力F时,只要弹簧两次伸长量相同即可 B、为减小实验误差,F1、F2的大小必须相等 C、为减小实验误差,F1、F2的夹角应为90° D、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领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