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调试卷
- 广东省阳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模拟试卷
- 广东省珠海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b卷)
- 广东省惠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嘉兴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b卷)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
1、质量均为m的三个带电小球A、B、C用三根长度均为l的绝缘丝线相互连接,放置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A球的电荷量为+q。在C球上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之后,三个小球一起向右运动,三根丝线刚好都伸直且没有弹力,F的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与A、B间的丝线相交于丝线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球的电荷量可能为+2q B、C球的电荷量为-2q C、三个小球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D、恒力F的大小为 -
2、如图所示,空间中A、B、C、、、六个点恰好为竖直正三棱柱的顶点,在点固定有正电荷Q1 , 点固定有正电荷 , 点固定有负电荷-Q3 , 带电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电势也相同 B、若将自点竖直向上移动至B点,则其所受静电力逐渐减小 C、若将自点竖直向上移动至C点,则其电势能逐渐增大 D、若将自点竖直向上移动至B点,则其电势能始终不变 -
3、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当被测物体在左、右方向发生位移时,电介质板随之在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移动。若电介质板向左移动一微小位移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变大 B、电容器电容C变大 C、电容器带电量变多 D、有方向的电流流过电阻 -
4、如图甲所示,坐标原点处固定有电荷量为的点电荷,点固定有电荷量为的点电荷,。轴上三点的横坐标分别为轴上电势随坐标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其中为图象最高点对应的横坐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轴上点到点之间存在电场强度为零的点 B、点场强大于点场强 C、将一带负电的试探电荷由点静止释放,试探电荷沿轴运动可到达点 D、将一带负电的试探电荷由点静止释放,试探电荷沿轴运动可到达点 -
5、固定的半圆形玻璃砖横截面,O点为圆心,为直径MN的垂线。一足够大的光屏PQ紧靠玻璃砖右侧且垂直于MN。由A、B两种单色光组成的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O点,入射光线与夹角θ较小时,光屏NQ区域出现两个光斑,逐渐增大θ角,当时,光屏NQ区域A光的光斑消失,继续增大θ角,当时,光屏NQ区域B光的光斑消失,则( )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比对B光的小 B、A光在玻璃砖中传播速度比B光的小 C、时,反射光和折射光在光屏上总共形成1个光斑 D、时,反射光和折射光在光屏上总共形成2个光斑 -
6、光的干涉现象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图甲所示是利用干涉现象检查平面平整度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上板是待检测的光学元件,下板是标准样板 B、若换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乙中的干涉条纹变疏 C、若图丙为俯视图甲所示装置时看到的干涉条纹,条纹弯曲说明被检查的平面在此处出现了凸起 D、如图丁所示,把一个凸透镜压在一块平面玻璃上,单色光从上方竖直射下,从上往下看凸透镜,可以看到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
7、静电除尘原理是设法使空气中的尘埃带电,在静电力作用下,尘埃到达电极而被收集起来。如图所示,静电除尘器由板状收集器A和线状电离器B组成,A、B间接有高压电源,它们之间形成很强的电场,能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进而使通过除尘器的尘埃带电,最后被吸附到与正极相连的收集器A上。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收集器A吸附大量尘埃的原因是尘埃带上了正电 B、收集器A吸附大量尘埃的原因是尘埃带上了负电 C、粉尘靠近收集器A的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 D、静电除尘过程是机械能向电场能转化的过程 -
8、在水中同一深度并排放着红、蓝、紫三种颜色的球,若在水面正上方俯视这三个球,感觉最深的( )A、紫色球 B、蓝色球 C、红色球 D、三个球同样深
-
9、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特制的眼镜,如果不戴这副眼镜,银幕上的图像就模糊不清了,这是利用了光的( )A、全反射 B、衍射 C、偏振 D、干涉
-
10、(1)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4V~6V的直流电源
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
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了计算加速度,最佳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
B.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取其倾角α,用a=tanα求出加速度
D.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
(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电源频率为50Hz,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有4个计时点未标出,设A点为计时起点

①C点的瞬时速度vC=m/s,
②小车的加速度a=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1、下面图像描述的是A、B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相关图像。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在时间内,A的平均速度等于B的平均速度 B、乙图中的物体一定做往复运动 C、丙图中两物体在、两个时刻相遇两次 D、由丁图可以求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
12、如图所示,A、B两个木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B对桌面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该压力是由于( )
A、A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B、B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C、桌面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D、桌面和A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
13、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有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弧形轻杆,圆心为O,其直径AB位于水平桌面上,原长为R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连接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套在弧形杆上的C点处于静止状态。已知OC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60°,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图画在答题卡);
(2)弧形杆对小球的弹力大小;
(3)弹簧的劲度系数。

-
14、如图所示,某质点沿边长AB=3m,BC=4m的矩形从A点沿逆时针方向匀速率运动,在5s内运动了矩形周长的一半到达C点。求:
(1)质点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
(2)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
15、如图所示是小华物理学习小组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观察图甲、乙,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由此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在实验后交流的过程中,小华发现有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的摩擦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了测木块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物理量是(填编号)。
A.木板的质量 B.木块的质量 C.砝码的质量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②小华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面积有关。于是,他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去一部分后。用剩下的部分继续进行实验,测得的滑动摩擦力变小。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她的探究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 正确的做法是: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去一部分后,只要将 , 就可以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
16、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 C、D、 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

(1)设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T,打F点时速度为vF , 则计算vF的公式为vF=(用T和图中已知物理量表示)
(2)图中d1=2.00cm、d2=4.50cm、d3=7.60cm、d4=11.30cm、d5=15.50cm、d6=20.20cm,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02s,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2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由此引起的(选填“系统”或“偶然”)误差将使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选填“大”或“小”)
-
17、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不同车道上行驶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轴相切于6s处,则0~6s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位移大小为120m C、乙车的初速度大小为40m/s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 -
18、关于物体的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可能随之改变 D、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
19、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 )
A、在t=2s时,该质点的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B、在2~4s内该质点的位移是24m C、在0~2s内该质点的位移是6m D、在4~6s内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是3m/s2 -
20、如图所示,光滑竖直墙壁上有一颗钉子,分两次用长短不同的轻绳将同一个足球挂在该钉子上,足球分别静止在A、B两点;绳子拉力分别为TA和TB , 墙对足球的支持力分别为FNA和FNB , 则( )
A、TA<TB , FNA<FNB B、TA>TB , FNA<FNB C、TA<TB , FNA>FNB D、TA>TB , FNA>F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