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MN是一段倾角为的传送带,一个可以看作质点,质量为的物块,以沿传动带向下的速度从M点开始沿传送带运动。物块运动过程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取 , 则( )A、物块最终从传送带N点离开 B、传送带的速度 , 方向沿斜面向下 C、物块沿传送带下滑时的加速度 D、物块将在5s时回到原处
-
2、打弹珠是儿童常玩的游戏,某次游戏时,两个质量相等的弹珠1、2相距L,开始时静止在水平场地中,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一个小朋友给弹珠1一个水平弹力使其获得水平速度,弹珠1与弹珠2发生弹性正碰后,弹珠2恰好能沿直线运动L的距离,重力加速度为g。则弹珠2运动的时间为( )A、 B、 C、 D、
-
3、某同学坐在高速行驶的动车上,某时刻,他经过铁路上某个电线杆(记为“1”)时,车厢前方显示屏上的速度值为“144km/h”,当他经过第11根电线杆时,车厢前方显示屏上的速度值为“216km/h”,将这段时间内动车的运动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相邻两根电线杆间的距离为48m,则动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A、 B、 C、 D、
-
4、彩虹滑道因其惊险刺激而广受游客喜爱,游客们坐在滑行轮胎上从坡顶顺着轨道滑行。某游乐场里的彩虹滑道有多段轨道拼而成。某高中物理兴趣小组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对其展开相关研究。根据实地测量,将其简化为如图所示,各段长度分别为AB的长度L1=28m,BC的长度L2=5m,CD的长度L3=30m。根据实验人员测速手环显示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3m/s,通过AB的时间为4s,过D点时速度为20m/s,通过CD的时间为2s。假设滑行轮胎全程都贴合轨道运动,且在每段轨道上都做匀变速运动,且各轨道连接处速度大小不损失。根据测得的数据,求:(1)、求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2)、求BC段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方向要写明是B到C或C到B);(3)、兴趣小组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只要各段轨道的倾斜角不变,加速度就不变。据此又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在保持倾斜角不变的前提下,将各段轨道重新排列,得到甲、乙、丙三种情况,若以相同大小的速度通过最上端的A点:
①通过计算说明到达D点时的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②A到D整个过程的时间是否相同,若不同,请指出哪种情况时间最短(无需计算说明)。
-
5、高楼坠物危害极大,常有媒体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假设某高楼业主H=47m高的阳台上的花盆(可看作质点)因受扰动下落,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有一辆长L1=8m高h=2m的厢式货车(可看作长方体),在楼下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直行,要经过阳台的下方,花盆自由下落开始时货车头距花盆的水平距离为L2=24m,花盆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g=10m/s2(1)、若司机没有发现花盆掉落,汽车保持v0=10m/s的速度匀速直行,通过计算说明货车是否会被花盆砸到;(2)、若司机没有发现花盆掉落,通过计算说明货车的速度需满足什么条件花盆落地前会碰到车头;(答案可用根号表示)(3)、货车以速度v0=10m/s在匀速直行。货车头距花盆的水平距离为L3=19m时,司机才发现花盆正在掉落途中,司机立刻采取加速(忽略司机反应时间,加速度大小不变)的方式来避险,则货车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才能安全通过?
-
6、如图所示,被压缩2cm、弹性系数k=100N/m的轻质弹簧左右两端连接物体A和物体B。整个系统恰好可以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1=1kg,m2=2kg,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μ未知),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1)、求动摩擦因数μ,及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2)、若将一水平向右的力F(未知)作用于物体B(如图),B恰好开始运动,求F的大小
-
7、现如今智能手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有些司机在行驶过程中违规刷手机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有一车辆以72km/h的车速匀速行驶在水平路面上。司机见前方无车辆,就低头看了下手机。待抬头时发现前方有路障,此时车头离路障只有40m,慌乱中急刹车。假设驾驶员从看到路障到踩下刹车,需要0.5s的反应时间,刹车后车可看作加速度大小为8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1)、试通过计算说明车头是否会撞上路障,若不会,求出车停下时车头距路障的距离;(2)、若当时是下雨天,汽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只有原来的0.5倍,为保证车头不撞到路障,求刹车前的车速最大值。
-
8、如甲图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A、弹簧测力计 B、毫米刻度尺 C、天平 D、打点计时器(2)、小明在实验中每次记录了悬挂钩码的个数和对应的弹簧长度,然后以弹簧长度x为横坐标,悬挂钩码个数N为纵坐标做出图像。他所做的图像是______A、
B、
C、
(3)、由(2)小题可知______A、弹簧竖直悬挂时的原长为6.0cm B、弹簧水平放置时的原长为6.0cm C、挂5个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10.0cm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
9、“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实验。(1)、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______(多选)A、打点计时器 B、秒表 C、刻度尺 D、天平(2)、电火花计时器是下图中的(选填“A”或“B”),该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选填“直流电”或“低压交流电”或“220V交流电”)。(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有______(多选)。A、调节滑轮使细线与轨道平行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上有滑轮一端 C、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 D、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释放(4)、经正确操作后打出一条纸带,截取其中一段如下图所示。选取连续打出的点0、1、2、3、4为计数点,则计数点2的读数为cm。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打计数点3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10、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实验台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传感器用棉线拉住物块,物块放置在粗糙的长木板上。水平向左拉木板,传感器记录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必须让木板保持匀速运动 B、图乙中曲线反映了物块受到的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C、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比约为10:7 D、只用图乙中数据不能得出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11、如图,直线和曲线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图像。则( )A、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a做直线运动,b做曲线运动 B、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速度大小变化,但方向不变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的平均速度与a在t1时刻速度相同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位移相同,路程不同
-
12、水平地面上放着一辆手推小车,小车的水平板上放置一只金属桶。当小车水平向左启动时,桶相对小车先向右运动小段距离,随后相对小车静止一起向左匀速运动。则( )A、桶相对地面先向右运动,后向左运动 B、桶匀速运动前,受到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桶对小车先是滑动摩擦力,后是静摩擦力 D、桶匀速运动后,桶对小车没有摩擦力
-
13、如图所示,锻炼身体用的拉力器并列装有四根相同的弹簧,每根弹簧的自然长度都是30cm,某人两手握住拉力器两端,用600N的力使弹簧拉长至150cm,则( )A、每只手受到拉力器的拉力为300N B、每根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N C、每根弹簧产生的弹力为300N D、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
-
14、如图所示,当运动员踩压跳板使跳板弯曲到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跳板发生形变,运动员的脚没有发生形变 B、跳板受到的压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此时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的重力方向相反 D、此时运动员受到3个力
-
15、如图所示,两辆车正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体只有在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C、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D、若车做变速运动(桶相对车的位置不变),则重心相对于车的位置会变化
-
16、钢球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m/s,g取10m/s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下落的前一半时间的位移与后一半时间的位移之比是1:2 B、它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0m/s C、它在最后1秒内下落的高度为25m D、它下落的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5m/s
-
17、以72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的加速度,刹车后5s内,汽车走过的位移为( )A、180m B、50m C、40m D、144m
-
18、伽利略猜想落体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为验证猜想,他做了“斜面实验”,发现铜球在斜面上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改变球的质量或增大斜面倾角,上述规律依然成立,于是,他外推到倾角为90°的情况,得出落体运动的规律。结合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来研究落体运动规律是为了便于测量速度 B、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可以计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 C、由“斜面实验”的结论可知,铜球运动的速度随位移均匀增大 D、由“斜面实验”的结论可知,铜球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
-
19、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水平向东运动,图为该物体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3s内加速度大小为2m/s2 , 方向水平向西 B、0~5s内的平均速度方向向西,大小为4m/s C、第4s末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第1s~3s内和第3s~4s内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
20、小明骑自行车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单向运动,他在第1s内、前2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m、3m,则( )A、他在第1s末的瞬时速度为1m/s B、他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3m/s C、他在第2s末的瞬时速度为3m/s D、他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