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2024·济宁三模)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达克效应的根源是自恋。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简称尊重需要。当尊重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就会产生让人不舒服的自卑感。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让人心情舒畅,进而给人带来力量和信心,但是 , 就会适得其反,让自己变得脆弱。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尊心,过度关注并赞扬自己,结果发展成了“迷之自信”。他们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是一种“理想化形象”,然而,这种“理想化”并不是真正的理想。
不过,心理机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某些生存场景而保存下来的,达克效应也是如此。这种“迷之自信” , 但也不是毫无益处。如果能将这种过度的自信调整到接近实际情况的程度,肯定自己的优点的同时, , 那么“迷之自信”就会变为真正的自信。自信,是人们做事之前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如果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很难完成具有挑战的任务。因此,适度的自我欣赏,能促进个体良性发展。
-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这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春天鸟儿们离开越冬地,向夏季繁殖地进发; , 然后第二年再重复这段旅程。
候鸟出发前储存的脂肪消耗得很快,无法为鸟儿提供长途飞行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因此,鸟儿在迁徙途中需要及时得到食物补充。高质量的中途停留栖息地对于成功迁徙至关重要。
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 , 需要歇脚的候鸟就无处可去,很可能导致它们无力飞完“马拉松”,严重影响整个物种的存续。
除了食物补给,。在迁徙这件事上,并不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发得越早越好,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在消耗了大量能量,燃烧脂肪甚至燃烧肌肉,好不容易抵达“终点”之后,候鸟如果没法在几个小时内找到食物补充能量,那基本上就会饿死。
-
3、(2024·福州二质)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古人作文章,对声音节奏很讲究。相传欧阳公作《昼锦堂记》,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等那人离去后才想起开头一句“仕宦至将相”应该加一个“而”字,就立刻派人骑快马去追回。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这个例子也可以表明音与义不能分开,更动了声音就连带更动了意义。A , 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
从前的人研究古文,特别着重朗读。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B , 节奏是否流畅。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肉。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会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
-
4、(2024·温州二模)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现实应用中,深度伪造技术虽然能促进部分领域技术更迭,但。近几年,国内外均出现了利用深度伪造“公众人物”实施诈骗的案例。今年1月中下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成为深度伪造的目标。网上出现了用人工智能伪造的电视节目片段,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信以为真。特区政府立即严正澄清,称有关影片全属伪造,呼吁 , 并强烈谴责不法之徒的违法行为。安全专家就此表示,由于公众人物的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料的公开性质,为AI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被伪造内容更是可以以假乱真,从而更容易导致深度伪造技术被非法使用。
深度伪造技术应用不当还会。深度伪造技术产生的虚假影像、声音等内容,不仅会让个人名誉、财产和人身受到损害,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媒体信任,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
-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是“共食”而非“共适”?裴景福仅凭自己购得的前后《赤壁赋》合卷就下一个明清人抄《前赤壁赋》除文徵明外一概“抄错”的结论,。抄没抄错还应当参照明清人抄写《前赤壁赋》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下面以明代祝枝山、董其昌对《前赤壁赋》的抄写为例来略作探讨。
首先,祝枝山、董其昌是知名的大书法家,他们的抄写不可能马虎;祝枝山抄作“共适”, , 他们必有所本。特别是董其昌多次见过苏轼手书《前赤壁赋》,若苏轼手书如裴景福所断言写的不是“共适”,而是“共食”,董氏能闭着眼睛瞎抄一气?
其次,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尽管治学成就不同,但治学态度都相当严谨,且他们都是苏轼的粉丝。若他们果真“抄错”,何不重抄?即使不重抄也应圈改吧?
既然不是他人“抄错”,。修改文章是作者的权利,作者或听从别人的建议而改,或经自己斟酌而改。但无论是哪种原因的改,最终还得作者定夺。
-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粉雪,被誉为雪中极品。颗粒状的粉雪,像球一样结实、饱满,雪球和雪球相互支撑,不易被碾碎。粉雪可减少滑雪的阻力和摩擦,提高滑雪的速度。不过粉雪要堆积成雪道,光有完美的雪片还不行,。通常山顶附近风速低于每小时15英里的地方更易见到粉雪,否则太强的风会把积雪卷起来,让它们紧紧堆在一起,不再保持松散。
滑雪爱好者找粉雪并不是靠拿着放大镜观察雪片的形状,。雪液比越高,雪的质量就越轻。粉雪松软干燥,滑行起来极其顺畅。但粉雪也有危险,一旦不慎掉入粉雪堆,一定要护住口鼻, , 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腰封”也叫“书腰”,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上面可写书籍的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等,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 )。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
A、它虽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 B、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也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 C、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D、它虽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却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
8、“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在草地上放风筝也是一件赏心乐事。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抬眼望去, ① , 二十余个风筝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分别被一线相牵,或大或小,忽左忽右,在空中恣意飞舞。 ② , 这些风筝有巨龙形状的,有骏马形状的,也有蝴蝶形状的, ③ , 形态各异,不一而足。风筝的色泽也各有不同, ④ , 相传正月里放风筝,可以将不好的运气放飞。放风筝还能起到怡情、养身、锻炼等多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它就是一项让人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唿哨,嘴里“嘎!嗳!”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下不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阴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甭想。
“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 ① , 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 ② 。
沈先生教创作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 ③ , 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 ④ , 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举一隅而三隅反”这句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通过描写吃年夜饭的盛况,把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两代人势不两立的冲突中,旗帜最鲜明、斗争最坚决的是觉慧,他看出了高家内部的腐朽和统治的不合理性,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和否定。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觉慧这个形象告诉人们:( )
A、唯一的出路是革命,追求个性解放,逃离家庭,仅仅是第一步。 B、唯一的出路是革命,逃离家庭,追求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C、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追求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D、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追求个性解放,逃离家庭,仅仅是第一步。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雪涛
蒙福森
时间,像捧在手心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流走。
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
窗外,万籁俱寂夜色斑斓。梁嵩已收拾好行李。其实,他的行李极为简单:一个包袱、几件衣服、一点碎银,一沓旧书而已。抬头看看天色,墨绿色的夜空中,月明星稀,他踱步到后院马槽去,那匹跟随了他多年的白马正在低头吃草。他轻轻地拍了拍马背,加了一把草料。梁嵩看夜色尚浓,便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此时,远处浔阳寺的钟声隐约传来,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悠扬雄浑。
浔阳寺古朴简陋,在武陵郡桃源东三里。每晚更深夜静,在城里隐约可闻钟声。梁嵩初到武陵任职,到过那里。相传,东晋陶渊明写下名篇《桃花源记》后,邑人在此建寺,寺门楹联曰:“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读之似闻钟鸣烟雨之中和尚诵经唱和之音。
芸娘已经做好了煎饼,包好,以备梁嵩路上充饥之用。她坐在厨房门口发呆,陷入沉思之中。五年前,芸娘的家乡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她和爹爹投奔亲戚,来到武陵。没想到,这里的旱灾更严重,田地龟裂,草木枯死,饿殍遍野。爹爹饿死在路上,她也饿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儿没命,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
天色微亮,梁嵩去马槽牵马,跟府衙的人交代完毕。这座在此读书生活办公了几年的武陵太守府,他熟悉得跟家里一样。梁嵩一步三回头地牵马出了大门。就在他要上马的那一刻,听到一声呼喊:“等等我——”芸娘追出来了,站在门口,看着他颀长的背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潸然泪下。梁嵩不敢回头,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是泪水吗?他深深地叹息一声,翻身上马,马鞭一挥,白马驮着梁嵩,徐徐而去。
白马穿过武陵城的大街小巷。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碎,清脆如磬。那时,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仿佛沉睡了一般,大风拂过空旷无人的街道。在远处传来的一阵打更声中,梁嵩出了城门,回头凝视。蓦然间,他快马加鞭,飞驰而去。
武陵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绵延到远处。郊外,树木繁密溪水如练,时闻虫声唧唧,鸟声相和。此时,月朗星稀,秋草露冷。几年前,武陵遭遇旱灾,加上蝗灾,赤地千里,满目荒凉,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离家园。梁嵩到任,为武陵太守。他开仓济民,扩桑田,修水渠,上书请免赋税。几年过去了,武陵郡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
梁嵩怀里掖着那封家书。家书上只有寥寥几字:“母病重,急盼儿归。”母亲消瘦的脸庞蓦然间浮现在梁嵩的脑海中,使他浮想联翩。父亲早逝,他与老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十几年前,梁嵩以一首《赋荔枝诗》高中状元,并以其中“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的诗句闻名天下。中状元后,梁嵩任翰林院编修,后任武陵太守。他正想把母亲接来,在母亲膝前尽孝,没想到,母亲却病倒了。随后,梁嵩上书请辞,朝廷不准;再上书,依然不准。遂含泪以母亲之名作《代母作倚门望子赋》,此文情真意切,感情丰富。梁嵩终获准辞官,并允免其家乡龚州三年赋税。天亮时,梁嵩已经离开了武陵城,往西北而去。不久,他策马来到沅水边,正欲过桥时,忽听背后人声鼎沸,有人大声高喊:“梁太守,请留步——”梁嵩转过头来一看,禁不住愣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追来,高声大呼:“梁太守——梁太守!”
原来是闻讯而来的武陵百姓送行来了。梁嵩本想偷偷离开,不惊动百姓,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刹那间,他心热眼酸,摇手叫百姓们回去:“请父老乡亲们留步,梁嵩就此别过!”
可百姓哪听他的啊!继续追来。梁嵩拨过马头,飞起一鞭,两腿一夹,那匹白马飞快地冲下石桥,踏着波涛,从水面上削了过去,身后,溅起一片迷迷蒙蒙的水雾。梁嵩到了沅江右岸,恰好百姓们也赶到了沅江左岸,大声哭喊:“梁太守,您就让我们送送你吧——”梁嵩心里特别不好受,声音哽咽,泪花闪烁,回头看着百姓们。此时,那白马一声嘶鸣,梁嵩拍了拍白马:“老伙计呀,你跟随我多年,我不带你回去了,我再找一匹马,你留下来吧。”白马似乎了解梁嵩之意,伸出热乎乎的舌头,舔了舔他的手背,不忍离别。梁嵩下马,向对岸的百姓挥手告别。早有人在此岸等候梁嵩,他换乘另一匹马,往桃源方向策马而去。
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梁嵩思母心切,卸任后归心似箭。他快马加鞭,晓行夜宿。回到广西藤县,恰遇大雨,江水暴涨,梁嵩骑马渡过东濠河时,不幸遇难。
梁嵩走后的第二天,芸娘独自一人来到沅江边。此刻,晴空万里,江风吹拂,云水苍茫,波浪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岸边。空旷寂静的江边,除了江水、几只沙鸥、一艘旧船,空无一人。开阔的江面上,碧波荡漾,浪花奔涌。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白马扬蹄奔驰,鬃毛扬起,在江水中飞腾,在碧波中跃动,与白色的浪涛浑然一体。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后人有《白马雪涛》诗云:“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
“唉——”
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梁嵩骑马出城时的马蹄声,急促而又清脆,写出他离开心切,生恐走得太迟,会惊动城中百姓。 B、小说描写武陵城外绵延不尽的稻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乐祥和,褒扬了梁嵩的政绩。 C、文中插入梁嵩《赋荔枝诗》的诗句,不仅体现了梁嵩出众的文学才华,也表现了他的豪迈自信、志向恢宏。 D、梁嵩挂念母亲,辞官却未获准,最终借写母亲望子之情的文章才感动朝廷,得以如愿,可见他深受朝廷倚重。(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浔阳寺的钟声后,补充交代了浔阳寺的建寺背景,衬托了梁嵩的形象,也使作品更富历史底蕴。 B、小说写百姓为梁嵩送行时,插入“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一句,此处是用限知视角叙事,更为真实。 C、小说描写梁嵩策马过江的画面,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精准传神,力度十足,体现出其离别时强忍不舍,干脆果决。 D、小说以时间为轴,多处通过天色之变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叙事节奏舒缓,情节推进自然,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3)、芸娘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浔州府志》载,梁嵩回乡时,“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强渡遂殁于水”;而本文则加入梁嵩留马,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这一设计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当那个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正在外头看房。
这间宅子只有一进大小,但令人赏心悦目。
“能不能再便宜点?”他对陪同的牙人说。
牙人赔笑道:“李监事,这可是天宝四载的宅子,三百贯已是良心之极。”
“可这里太偏,我去皇城上直,得走半个时辰。”
“平康坊离皇城近,去看看?”牙人皮笑肉不笑。
那是京城一等一的地段,他做梦都没敢梦到过。“就定这一座好了。”
买卖落定,牙人喜滋滋地出去。查验无误后,他在香积钱契上落了指印与签押。这宅子以后姓李了。
一阵报时的鼓声传来,李善德猛然惊醒。他是告了半天假来的,得赶回衙署去应卯。
他走在路上,一阵为购置新宅欣喜,一阵又头疼还贷。他只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拿下这座宅子,除罄尽多年的积蓄,少不得要借贷。每个月的俸禄只有十贯,还得搞点外财。
抵达皇城后,他直奔上林署。已近午时,一群同僚在廊下会食,见到他,纷纷搁下筷子,热情地拱手施礼。上林署令招招手,示意他坐到旁边来用餐。
刘署令笑道:“监事且吃,有桩好事,边吃边说。”只见他取出一轴文牒,“内廷要采办些荔枝煎,此事非你老李来勾当不可。”
李善德忙不迭把文牒接过去看。
原来是内廷发来的一份空白敕牒,说欲置荔枝使一员,采办岭南特贡荔枝煎十斤,着人勾当差遣,不过填名之处是空白。看到“敕令”二字,他既喜又疑:“这是让下官勾当此事?”
“适才你不在,大家商议后都觉得你最适合。”
轰的一声,酒意涌上脑袋,他面色通红,连手都开始哆嗦。
他带着醉意的脑子飞速地运转:比价、采买、转运、入库,哪个环节都有一笔额外进账,如果胆子大一点,一次把香积贷还清也可能。
“真的叫在下来做荔枝使?”
刘署令大笑:“圣人空着名字,让诸司推荐。若不信,我现在便判给你。”说完在敕牒下方签下李善德的名字,推到他面前。
他恭敬接过,工工整整在下方签了自己的名字和一个大大的“奉”字,连日期也写在了上面:天宝十四载二月三日。
刘署令叫书吏抄成三轴,用上林署印钤好,分送司农寺、吏部及御史台归入簿档。剩下的敕牒本文则给了他。此刻起,他便是圣人指派的荔枝使,可谓一步登天。周围同僚全无妒色,纷纷恭贺起来。
醉意持续到下午未正时分才稍稍消退。他跪坐在书台前,开始琢磨下一步该如何办理。
对这桩差事,他还是有些疑惑。按说皇帝想吃荔枝煎,去尚食局调就行;就算没有,一纸诏书发给岭南朝集使,让当地送来便是。想到这里,他急忙展开敕牒,去查看程限——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距今还有将近四个月,来得及。他拿起算筹和毛笔,计算从岭南到长安的成本。
他勾画了很久,忽然听到皇城城门上有鼓声响起。长安规矩,暮鼓六百下之后,行人都必须留在坊内。他家如今住在长寿坊,有点远,得早点动身。
他收拾好东西,把敕牒揣上,朝自己家赶去,却不防被一道深深的车辙绊倒。他把敕牒捡起来,发现一张小纸片从纸卷里飘出来,半个指甲盖大的纸片上写了个“煎”字。这是书办常见之物,名叫“贴黄”。书吏撰写文牒出错时,便剪出一块同色同质的纸片,贴在错谬处,贴黄之后,需要押缝钤印。怎么这张贴黄上没有印章痕迹呢?他不免好奇地看了一眼,那居然是个“鲜”字!
“荔枝鲜”和“荔枝煎”一字之差,性质天壤。
他整个人僵在原地,突然转过身,疯狂地朝皇城跑去,此时鼓声已敲了四百多下,距离夜禁已不远。他再回上林署时,刘署令与同僚说笑着准备离开。
“请署令救我!”他匍匐在地,样子可怜之极。“您判给我的文牒,贴黄掉了,恳请重钤。”
刘署令脸色骤冷:“贴黄?本官可不记得有什么贴黄——不是你自己贴上去的吧?请问这脱落的贴黄上,钤印押缝印痕何在?”
他噎住了。是啊,那“煎”字贴黄上,怎么没有押缝印章呢?一时情急,大叫起来:“署令明鉴。您不是说内廷要吃荔枝煎吗?”
刘署令冷笑道:“荔枝煎?你老糊涂了吧?那东西贡库里车载斗量!用得着咱们提供?授给你荔枝使的头衔,就是给宫里采办鲜荔枝的!”
鼓声快要停了,刘署令不耐烦地甩甩衣袖,朝外头走去。李善德惊慌地揪住他袖子,却被一把推开,重磕在地。待他头晕目眩爬起来,廊下空空荡荡。
他发疯似的直奔司农寺的甲库。宿直小吏吓得差点喊卫兵。他抓住小吏,哀求开库一看。库里每卷文书,都露出一角标签。他很快找到了那件备份,迫不及待地将卷轴展开一看,心脏停跳了一拍。文书上面,无任何贴黄,“荔枝鲜十斤”五个字绝无半点涂抹。
他无意中扫到了卷轴外插的那一角抄目标签,发现它在尚食局、太府寺、宫市使和岭南朝集使手里都待过,然后才送来司农寺。而司农寺卿二话没说,直接下发给了上林署。读罢这条抄目,他不由得一阵晕眩,不必再去吏部查验了。
李善德虽然老实忠厚,可毕竟在官场待了十几年,到了这会儿,如何还不知道自己被坑了。
他手脚一阵抽搐,跌坐在甲库的地板上。恍惚中,他感觉自己待在一个狭窄漆黑的井底,浑身被冰凉的井水浸泡。他抬起头,看到那座还未住进去的宅子在井口慢慢崩塌,伴随着一簇簇桂花落入井中,很快把井口的光亮堵得一丝不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消息”,指的是“圣人”皇帝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发布敕令,命人担任荔枝使完成任务。 B、牙人“皮笑肉不笑”,是因为他内心认为小监事李善德要置购符合各项要求的新宅是不自量力的。 C、“还得搞点外财”,这是李善德反复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后文他接下“荔枝使”的任务埋下了伏笔。 D、“不必再去吏部查验了”是因为李善德此时此刻内心恐惧,无可奈何,同时又束手无策。(2)、下列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脚一阵抽搐”“跌坐在甲库的地板上”这些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李善德面对打击时的惊恐和无力感。 B、在恍惚之中,李善德看到“还未住进去的宅子”在“慢慢崩塌”,这暗示着他原有的希望正逐渐破灭。 C、原本象征美好的“桂花”成了剥夺光亮的存在,这一转变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淡淡的诗意和悲凉之感。 D、结尾用语简练,以丰富的象征、独特的寓意、细腻的描写启发读者对作品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3)、丰富的心理描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请分析李善德购置新宅奔上林署后的心理变化。(4)、有人评论此文“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请以李善德为观察视角结合文本分析。 -
1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词,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遒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宋湜传》)
(1)、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2)、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 -
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莽闻阜、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初,光武为舂陵侯家讼逋租于尤,尤见而奇之。及是时,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尤笑曰:“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2)、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节选自苏轼《魏武帝论》,有删改)
(1)、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2)、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
17、(2024·日照三模)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节选自《荀子·乐论》)
(1)、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2)、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
18、(2024·龙岩一模)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
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今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屯长;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何哉?”田鸠曰:“此无他故,君主有度有术之故也,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屯长,不关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由是观之,夫无屯长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
(节选自《韩非子·问田》,有删改)
材料二:
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献子曰:“富哉,家!”宣子曰:“子之家孰与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惟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客出,宣子曰:“彼君子也,以蓄贤为富。我鄙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
(节选自《新序》,有删改)
(1)、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2)、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 -
19、(2024·济宁二模)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1)、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2)、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 -
20、(2024·茂名二模)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奇耶?”靖曰:“凡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奇耶?(2)、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