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如贤,害翁;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翁;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数矣,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B、“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 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 D、“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 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爱(节选)
【英】夏洛蒂·勃朗特
①她们走了,关了门,随手上了锁。
②红房子是间空余的卧房,难得有人在里面过夜。其实也许可以说,从来没有。除非盖茨黑德府上偶尔拥进一大群客人时,才有必要动用全部房间。但府里的卧室,数它最宽敞、最堂皇了。一张红木床赫然立于房间正中,粗大的床柱上,罩着深红色锦缎帐幔,活像一个帐篷。两扇终日窗帘紧闭的大窗,半掩在清一色织物制成的流苏之中。地毯是红的,床脚边的桌子上铺着深红色的台布,墙呈柔和的黄褐色,略带粉红。大橱、梳妆台和椅子都是乌黑发亮的红木做的。床上高高地叠着褥垫和枕头,上面铺着雪白的马赛布床罩,在周围深色调陈设的映衬下,白得眩目。几乎同样显眼的是床头边一把铺着坐垫的大安乐椅,一样的白色,前面还放着一只脚凳,在我看来,它像一个苍白的宝座。
③房子里难得生火,所以很冷;因为远离保育室和厨房,所以很静;又因为谁都知道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显得庄严肃穆。只有女佣每逢星期六上这里来,把一周内静悄悄落在镜子上和家具上的灰尘抹去。还有里德太太本人,隔好久才来一次,查看大橱里某个秘密抽屉里的东西。这里存放着各类羊皮文件,她的首饰盒,以及她已故丈夫的肖像。这间红房子的秘密,给红房子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一种魔力,因而它虽然富丽堂皇,却显得分外凄清。
④里德先生死去已经九年了,他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咽气的,他的遗体在这里让人瞻仰,他的棺材由殡葬工人从这里抬走。从此之后,这里便始终弥漫着一种阴森森的祭奠氛围,所以不常有人闯进来。
⑤贝茜和刻薄的艾博特小姐让我一动不动坐着的,是一条软垫矮凳,摆在靠近大理石壁炉的地方。我面前是高耸的床,我右面是黑漆漆的大橱,橱上柔和、斑驳的反光,使镶板的光泽摇曳变幻。我左面是关得严严实实的窗子,两扇窗子中间有一面大镜子,映照出床和房间的空旷和肃穆。我吃不准他们锁了门没有,等到敢于走动时,便起来看个究竟。哎呀,不错,比牢房锁得还紧呐。
⑥返回原地时,我必须经过大镜子跟前。我的目光被吸引住了,禁不住探究起镜中的世界来。在虚幻的映像中,一切都显得比现实中更冷落、更阴沉。那个陌生的小家伙瞅着我,白白的脸上和胳膊上都蒙上了斑驳的阴影,在一切都凝滞时,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我觉得她像那种半仙半人的小精灵,恰如贝茜在夜晚的故事中所描绘的那样,从沼泽地带山蕨丛生的荒谷中冒出来,现身于迟归的旅行者眼前。我回到了我的矮凳上。
⑦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又毒,而且强词夺理目空一切,偏偏得到所有人的纵容。她的美貌,她红润的面颊,金色的卷发,使得她人见人爱,一俊便可遮百丑。至于约翰,没有人同他顶撞,更不用说教训他了,虽然他什么坏事都干:捻断鸽子的头颈,弄死小孔雀,放狗去咬羊,采摘温室中的葡萄,掐断暖房上等花木的嫩芽。有时还叫他母亲“老姑娘”,又因为她皮肤黝黑像他自己而破口大骂。他蛮横地与母亲作对,经常撕毁她的丝绸服装,而他却依然是“她的宝贝蛋”。而我不敢有丝毫闪失,干什么都全力以赴,人家还是骂我淘气鬼,讨厌坯,骂我阴丝丝,贼溜溜,从早上骂到下午,从下午骂到晚上。
⑧我因为挨了打、跌了跤,头依然疼痛,依然流着血。约翰肆无忌惮地打我,却不受责备,而我不过为了免遭进一步无理殴打,反抗了一下,便成了众矢之的。
⑨“不公呵,不公!”我的理智呼喊着。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
⑩我忽然闪过一个古怪的念头。我不怀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里德先生要是在世,一定会待我很好。此刻,我坐着,一面打量着白白的床和影影绰绰的墙,不时还用经不住诱惑的目光,瞟一眼泛着微光的镜子,不由得忆起了关于死人的种种传闻。据说由于人们违背了他们临终的嘱托,他们在坟墓里非常不安,于是便重访人间,严惩发假誓的人,并为受压者报仇。我思忖,里德先生的幽灵为外甥女的冤屈所动,会走出居所,不管那是教堂的墓穴,还是死者无人知晓的世界,来到这间房子。站在我面前。我抹去眼泪,忍住哭泣,担心嚎啕大哭会惊动什么不可知的声音来抚慰我,或者在昏暗中召来某些带光环的面孔,露出奇异怜悯的神色,俯身对着我。这念头听起来很令人欣慰,不过要是真的做起来,想必会非常可怕。我使劲不去想它,抬起头来,大着胆子环顾了一下暗洞洞的房间。就在这时,墙上闪过一道亮光。我问自己,会不会是一缕月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了进来?不,月光是静止的,而这透光却是流动的。停晴一看,这光线滑到了天花板上,在我头顶上抖动起来。现在我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很可能是有人提着灯笼穿过草地时射进来的光。但那会儿,我脑子里尽往恐怖处去想,我的神经也由于激动而非常紧张,我认为那道飞快掠过的光,是某个幽灵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先兆。我的心怦怦乱跳,头脑又热又胀,耳朵里呼呼作响,以为那是翅膀拍击声,好像什么东西已经逼近我了。我感到压抑,感到窒息,我的忍耐力崩溃了,禁不住发疯似地大叫了一声,冲向大门,拼命摇着门锁。外面们廊上响起了飞跑而来的脚步声,钥匙转动了,贝茜和艾博特走进房间。
⑪贝茜和艾博特退了出去。里德太太对我疯也似的痛苦嚎叫很不耐烦,无意再往下谈了,蓦地把我往后一推,锁上了门。我听见她堂而皇之地走了。她走后不久,我猜想我便一阵痉挛,昏了过去,结束了这场吵闹。
【注】本文节选自《简·爱》第二章:在简·爱破天荒第一次反抗后,仆人们把简·爱关进了红房子。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第一句中“一动不动”这个词反映了简·爱连仆人都不如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 B、第⑦段描述了约翰的蛮横凶残、伊丽莎的刻薄娇纵、乔治亚娜的自私任性等,与简·爱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表明简·爱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为下文简·爱的反抗埋下伏笔。 C、第⑩段“据说由于人们违背了他们临终的嘱托,他们在坟墓里非常不安,于是便重访人间,严惩发假誓的人,并为受压者报仇。”这句话暗含了简·爱渴望严惩没有遵守里德先生临终嘱托要照顾她的里德太太的愿望。 D、第⑪段里德太太不分青红皂白就认定简·爱诡计多端想要以此逃惩罚,“很不耐烦“推”“锁”等词说明了里德太太对简·爱的厌恶和粗暴。(2)、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的画线句对“红房子”的写法与第二十七章中“我梦见自己躺在盖茨黑德的红房子里,夜很黑,我的脑子里印着奇奇怪怪的恐惧。”中“红房子”的再次出现的写法是一样的。 B、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简·爱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的恐惧害怕。 C、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传达出简·爱总是得到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境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D、第⑩段的画线句跟《大卫·科波菲尔》一样都使用了儿童视角,符合年仅10岁小简·爱的心理,想象奇特却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3)、有人说,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请找找选文中简·爱记忆深处的那个地方在哪里并说说它在文本中的作用。(4)、学校文学社要举办“致敬经典逐光成长“的小小说创作比赛,具体要求:借鉴课文《大卫·科波菲尔》和选文中展现两位儿童主人公生命成长共性的小说元素,进而体现小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立意、构思、人物刻画)来创作小小说。请具体分析课文《大卫·科波菲尔》和选文从哪些小说元素展现两位儿童主人公生命成长的共性。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____
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分析和评价论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逻辑之父的历史地位。 B、现代逻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体表现为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C、语言与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又将距离谬误更近了一步。 D、对于频繁出现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无理而妙”,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研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进入19世纪,在多位数学家引领下,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得以确立。 B、知识几何增长与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C、谐音双关,谐音是纽带,双关是要点,没有了语词内涵、外延的转化,谐音双关极易沦为文字游戏。 D、用材料三分析“碧云天”一句的方法可以基本解释《沁园春·长江》中“看万山红遍”的“无理”。(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一句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正确解读诗歌内容,重点突出。(5)、结合材料三中刘勰、严羽的话,总结出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 -
4、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吐鲁番盆地天气高温干燥,素有“火洲”之称。然而在火焰山下,源自天山博格达峰的冰山融水,经由一条条蜿蜓的人工暗渠, A 流向绿洲深处。这就是地下灌溉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有“地下水长城”之称,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它与被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还有另外两项是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坎儿井历史悠久。《史记》中记述了西域“竖井通渠”之法,唐代文书中也有关于“胡麻井”以及机构“掏拓所”、水官“掏拓使”等的记载。这些说明坎儿井在新疆古代农业发展史中有着 B 的地位。
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有1540条,①分布在吐鲁番市就有1200多条。②其中190条坎儿井仍有水流,③通过总长约3400公里的暗渠,④继续灌溉着近10万亩的面积。这充分表明坎儿井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坎儿井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开凿时,从村庄低处逆向往天山方向的山体高处挖暗渠;每隔20至50米挖一个向下的竖井,方便挖掘暗渠时定位、输送泥土、通风供氧。当暗渠不断接近山体,连通地下水暗流,就形成引水通道。暗渠又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甲),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后者用于输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明渠是方便村民日常取水的小渠,涝坝则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渗入地下的天山冰雪融水,(乙),再通过明渠接入地上的涝坝,,在,在,供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使用。
可以说,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人民抵抗干旱、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智慧体现。如今,坎儿井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胜地。
(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比较散乱,请将这些句子变成一个条理清晰的长单句,可以适当增删文字,不得改变原意。(5)、文中称坎儿井为“地下水长城”,这一比喻的本体与喻体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张老师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话,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责任。(2)、《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礼运》中“ , ”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
-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追忆往事,回想起群山深处的村落宛如世外桃源,诗人曾在此借水。 B、诗人骑马走在茂盛的柳树掩映的桥边,这样的美景激发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C、诗人沉浸在乡村的美景之中,茂林微风、幽禽时鸣,给诗人带来了幽静之感。 D、诗人以景结情,此写法和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同,寓情与景。(2)、颈联描绘了眼前美景,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 , 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
之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仁者能仁A于人B而不能使C人仁D义者能爱E于人F而不能使人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紧急的事,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急”意思不同。 B、庙堂,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意思相同。 C、不佞,不才,其中“”与词语“亲贤远妄”中的“”意思不同。 D、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的“苟”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认为自己做不到,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先给予肯定,然后又进一步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表明单纯在朝堂上谋划是不足以治理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推已及人。 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其他君主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材料二以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和用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是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5)、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其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走灵官峡①
杜鹏程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点点昏黄的火球,就是那无数的电灯。看不清天空里蛛网似的电线,只见运材料的铁斗子,顺着架在山腰里的高架索道,来回运转。
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
抬头看,一条小路通到绝壁上的石洞里。石洞门口还挂着布帘子。无疑,这里住着工人。我抓住树枝爬上去,钻进石洞。奇怪!石洞门口有个小孩,看来不过七八岁。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帘子缝里傻呵呵地向外望着对面的绝壁。我进来,他看了一眼,又朝外望着。
石洞挺大,里头热腾腾的,有锅碗盆罐,有床铺。床头贴着“胖娃娃拔萝卜”的年画。墙上裱糊的报纸,让灶烟熏得乌黑。
“屋里怎么没有人哪?”我一边说,一边抖着大衣和帽子上的雪。
小孩扭转头,眼晴忽闪忽闪地望着我,说:“叔叔!我不是个人?”他站起来背着手,挺着胸脯站在我跟前,不住地用舌头舔着嘴唇,仿佛向我证明:他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很大的人。
我捧住那挺圆实的脸盘说:“小鬼!你机灵得很哟!”
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
不用问,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工人们喜欢用工地的名字给孩子命名。成渝这孩子大约生长在成渝铁路工地,那个叫宝成的小女孩,也许就出生在此处。
我坐在火炉跟前,搓着手上的泥。
成渝爬在我的膝盖上,问:“叔叔!明天还下雪?说呀,叔叔!明天还下?”
我把那冻得发红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说:“天上要通电话,我一定给你问问。可是——”
呵!他恼啦!一蹦起来,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皱着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哼,还哄我!你口袋装着报纸。报上有天气哩。”
哦!他是说,每天的报纸上都登载着天气预报的消息。这小家伙精得很哪!
成渝着小嘴巴,又坐在门口,两手托着圆圆的脸蛋,从帘子缝里望着对面的工地。我问他水壶在哪里,他也懒得说。真后悔,不该得罪这位小主人!
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他连看我也不看,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
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
“在哪里开山?”
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
成渝说:“爸爸能看见我。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
啊!是这么回事!
我鞋子上的冰雪化开了,冻得麻木的双脚开始发痛。为了取暖,我踩着脚。
成渝咬住嘴唇,又摆手,又瞪眼睛。我懂得他的意思了:怕我把他的妹妹惊醒。我说:“你对妹妹倒挺关心!”
他说:“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
“啊!你也天天上班!”我把他搂在怀里说,“妈妈干啥去啦?”
他指了指石洞下边的运输便道。
我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看样子,她是指挥交通的。
今天下大雪,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她可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个月五个月,或者是三年五载了。平素,也许她仰起头就能看见她的丈夫,也能看见她的孩子;而那攀登在山与天相接之处的丈夫,也许在擦汗水的工夫,一转眼就看见他妻子坚毅的身影和孩子小小的身材。我猜想: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我回头一看,成渝笼着手,缩着脖子,不住地打盹。我拉拉他圆胖胖的小手说:“会着凉的。上床睡吧!”
成渝从睡梦中醒来,以为是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仔细辨认了一阵,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我不睡!我不睡!”
“为什么?”
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晴,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我把成渝紧紧地抱起来,用我的脸暖了暖他的脸蛋。然后放下他,裹紧了大衣,把帽檐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顺着绝壁上开凿的运输便道,向前走去。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一九五八年元旦写于成都
(有删改)
【注】①这篇小说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一一宝成铁路修建为背景。灵官峡,位于甘肃省两当县,宝成铁路经过该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一名材料队长,在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后,又冷又饿,决定找地方避风雪,故事由此展开。 B、成渝家的石洞虽然简陋,却富有生活气息,可见成渝的父母是当地人,为支持国家建设而加入铁路修建的队伍。 C、成渝的爸爸是开山工,妈妈指挥交通,他们一家高度的责任感激励了“我”,让“我”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D、成渝和妹妹宝成名字都是他们的父母用工地的名字命名的,这样取名具有纪念意义,也体现出时代特点。(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场景随着“我”的视线所及而不断展开,故事显得真实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B、小说意在歌颂铁路工人的冲天干劲,却只将笔墨集中于成渝一家,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有效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 C、小说在描写成渝父母时分别用了“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像一尊石像”的比喻,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在叙事中偶尔插入一两句“我”的直接抒情议论,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3)、小说第一段大篇幅描写了铁路工地上的景象,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小说在表现成渝的形象特点时,采用了逐渐深入的方式,请简要说明。 -
10、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何对复杂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理解与判断?有人说必须经历漫长的亲身实践,也有人说可以通过坚持阅读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与判断。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类的成婚如此,植物的繁殖亦然。开花植物“传宗接代”必须经过授粉过程,但花粉不会自己移动, 甲 , 才能完成从雄蕊到雌蕊的传播。根据授粉媒介的不同,花主要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
风媒花,顾名思义,就是以风为媒介来传播花粉的花。这类花一般其貌不扬,也没有香味。为了更好地利用风力,它们的花粉小而轻。虽然,作为一种免费的工具,其运送成功率没有什么保证,因为花粉的降落是随机的。
比较而言,虫媒花的授粉更像是一场“交易”:花为昆虫提供食物来源, 乙 。出于“招蜂引蝶”的目的,虫媒花通常颜色鲜艳,香味浓郁,而且花瓣较大,便于蜂蝶栖息。当然,并非所有的昆虫都喜欢香味,比如蝇类。依靠蝇类授粉的马兜铃臭不可闻,正是要投“蝇”所好。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断“风媒花与虫媒花的花粉哪一个更具有黏性”,并说明推断理由。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花生长于乡野,散发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土气。在农人眼中,菜花只是一种用来榨油或卖钱的庄稼,而不是一种用来观赏的花卉;在诗人眼中,菜花不及梅、兰、菊的高雅,也不及桃、杏、李的娇艳,赢得的爱慕也寥寥无几。描写菜花的诗并不多见,即使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名句,也不是专门吟咏菜花的。
但菜花不会因漠视和冷遇而感到沮丧,依然成片成片地肆意开放,让绚烂的金黄布满整个田野,用铺天盖地的热情,为无数的蜂蝶搭建起一座可以尽情表演的舞台,也让因寻蜂觅蝶而停步花前的儿童目眩神迷。唯有蜂蝶,才能欣赏菜花朴素自然的本色,因为它们抛开雅俗成见;也唯有未经尘世污染的童心,才会从菜花中感受到天真活泼的魅力。
(1)、文中加点的两个成语,有人从逻辑角度认为用词不当,有人从修辞角度认为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文中画线处是一组散句,请改写成一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 ”。(2)、《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两鬓斑白、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①
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③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④ , 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本词为词人悼念亡妻所作。②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妻子病逝此地。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④露初晞:语出西汉诗歌《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过阊门”写词人重经故地,但因为妻子去世,词人觉得万事皆已改变。 B、“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暗喻昔日夫妻恩爱,但如今已经是天人永隔。 C、“露初晞”与《短歌行》“譬如朝露”句意相似,寄托着人生短促的伤感。 D、“旧栖新垅”写词人流连于旧日居室与新开垦的土地,传达出对亡妻的思念。(2)、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虚实结合,情感深沉,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①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如此,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奏曰:“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复上疏求存问亲戚。植复上疏陈审举之义。帝辄优文答报。其年冬,诏诸王朝。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僚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删改)
材料二:
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欷歔,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③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倩人:请人代笔。②司马门:皇宫外门。古代臣子经过司马门必须下车下马。③五官将:曹丕被立为太子前,任五官中郎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吾昔为A顿邱B令C年二十三D思此E时所F行G无悔H于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汉代颇为流行。 B、内,内心,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意思不同。 C、“事事复减半”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思不同。 D、“而诚心不及也”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自幼饱读诗书,奠定了良好的文学修养。铜爵台刚刚修成时,曹操让儿子们都登台赋文,曹植拿起笔很快就完成,文采可观,可见其才思敏捷。 B、曹植特别受宠爱,曹操讨伐孙权时,让曹植留守在邺都,并加以勉励。杨修等人辅佐曹植,但曹操对杨修的能力表示怀疑,导致曹植没有被立为太子。 C、曹植的封地多次改换,手下官员都是一些下等人才,士兵也都是老弱病残,连人数也被严格限制在一定数量,这都说明魏国君王对他的戒备之心很深。 D、曹植和曹丕曾经在路边为带兵出征的曹操送行,曹植用华丽的言辞称颂父亲的功德;曹丕则表现出痛哭流涕的样子,曹操和曹操左右的人都唏嘘感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②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
(5)、材料二认为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个观点?请简要概括。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 麦[注]
孙犁
古老传言:“争秋夺麦。”麦收的工作,就在平常年月也是短促紧张的。今年所害怕的,不是一场狂风,麦子就会躺在地里;几天阴雨,麦粒就会发霉;也不是担心,地里拾掇不清,耽误了晚田的下种。是因为城里有日本侵略者,子午镇有张荫梧,他们都是黄昏时候出来的狼,企图抢劫人民辛苦耕种的丰富收成。
这几天,城里的敌人,不断用汽车从安国运来空麻袋,在城附近抓牲口碾轧大场。子午镇的村长老蒋,也正在找旧日的花户地亩册子,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
敌人是为麦子来的。
抗日县政府指示各区:要组织民兵群众,武装保卫麦收。指示规定邻近村庄联合收割。芒种和春儿都加入了民兵组织,每天到河口放哨。高四海担任了子午镇和五龙堂的护麦大队长,他的小屋又成了指挥部。
白天收割河南岸的麦子。高四海到各家动员了,秋分又分别动员了那些妇女们。农民们鸡叫的时候就起来,拿着镰刀在堤坡上集合。他们穿着破衣烂裳,戴一顶破草帽,这些草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紧张的麦收,抵御过多少次风雨的袭击。高四海从小屋里出来,肩上背一支大枪,腰里别一把镰刀。用过多年的窄窄白镰刀,磨得飞快,它弯弯的,闪着光,交映着那天边下垂的新月。高四海站在队前,只说了几句话,就领着人们下地去了。
这队伍已经按班按排分好,一到指定的地块就动起手来。割得干净,捆得结实,每个人都用出了全身的力量。这不是平日内部竞赛,这是和对面的两个敌人争夺。胶泥地是割,河滩附近的白土地,就用手拔。抡着拔起的麦子,在光脚板上拍打着,农民们在滚滚尘土里前进。
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大车队在村东村西两条大道上,摇着鞭子飞跑。秋分领导着妇女队,担着罐茅篮,从街口走出,送了中午的饭菜来,也有人担来大桶的新井水。小孩子们也组织起来了,跟在后面,拾起农民们折断和遗失的麦穗儿。
晚上,民兵和收割队到河北去。三天三夜,他们把麦子全收割回来,地净场光,装到各家的囤里去了。田野像新剃了头似的,留下遍地麦茬,春苗显露了出来,摇摆着它们那嫩绿的叶子。
我们的军队,正在平原的边界袭击敌人。这是新成立起来的队伍,最初几天,想办法避开了敌人的主力。不分昼夜急行军,跳出了敌人布置的包围圈。对于刚刚参加部队的农民来说,行军就是一种作战准备,在行军中,组织严密了,纪律的感觉加强了,每个战士都要学习判断情况,决定动作,掌握敌人运动的规律,并且看穿它的弱点。
晒麦子的天气,白天焦热,一到夜晚,天空是清朗的,星星是繁密的。五龙堂村边平整光亮的打麦场,是农民们夏季夜晚的休息场所,一吃过夜饭,人们就提着小木凳,或是用新麦秸编制的小蒲墩来了。在场院中间,是一个夜晚也在闪着银光的、发散着香味的高大的麦秸垛。
农民们坐在风凉的地方,舒缓白天的疲劳,庆贺护麦的胜利。妇女们刷洗了锅碗,挂上大门,也跟在后面来了。她们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扯着宽大的麦秸垫子,铺开了坐在男人的后边。孩子躺在怀里,她们拍打着,哼哈着,什么时候孩子睡实了,就把他放到草垫上去。
这是阖村欢乐的时候、邻居畅谈的时候,然而她们只是静静听着。夏季的晚风吹拂着的妇女们,脚踏着收获过的土地,头顶着明媚的星斗,从这里听到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战争,知道了多少攻防斗智的故事?为那些悲欢离合的情景、多灾多难的人物,她们流过多少眼泪,发出过多少轻声的欢笑啊!
虽然都说“听书长智,看戏乱心”,乡村的文化生活,很早就有了明显的阶级界限。地主田大瞎子,在酒足饭饱以后,在他家的场院上,讲说“三国”。他说这真是一部才子书,他的全部学问,就是从这一部“圣叹外书”得来的。可是去听他讲演的,只是村中那些新旧富户、在外面发财的商人、年老退休了的教员。农民们进不去,也不愿意进去,他们都是跑到五龙堂来,听些庄稼玩意儿。
这几天,五龙堂的打麦场上,变吉哥正在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他说的是梨花调,一定得请高四海来给他伴奏弹弦。高四海很忙,顾不上弄这个。可是那些书迷们,一到天黑,就给他们摆好桌子,放好板凳,还从做饭的大锅里舀来一大壶开水。又有人把鼓板弦子取了来,任凭他怎样推托,也不能不来一段了。
变吉哥说书的兴致是非常高的。这在他也有一套想法:既然自己拔麦手疼,背口袋背不动,能在文化宣传工作上下些功夫讨些彩,不也是十分应该的吗?
所以,每当他唱完一段,说天气不早该休息了,明天还要去耩晚棒子的时候,有几个青年农民说:“变吉哥,不要紧,再来一段。明天一早,我们背上种式去给你耩地,连饭也不吃你的,还不好吗?”
变吉哥,就又抓起壶来,润润嗓子,扬着两块用破碎的犁铧砸成的铁片,叮当地说唱起来了。实际上,你就叫他说个通宵,他也是高兴的。
农民们听得入迷,真是鸦雀无声。直到西北角上变了天,云彩一涌一涌地上来,甚至已经在滴着雨点了,他们还不愿意散。一边往树底下躲,一边说:“说完,说完。下紧了再走!”
其实呀,并没有惊人的场面、离奇的故事。变吉哥不过是把这次五龙堂人们的护麦斗争,稍加编排,添些枝节,大致上是按实情实事说唱一番罢了。
(有删改)
[注]选自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平常年月的收麦工作会因狂风等原因短促紧张,今年更是因为阴雨天气频繁,使得麦收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B、子午镇的村长老蒋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这一行为是为了响应抗日的号召,组织民兵保卫麦收。 C、高四海和秋分动员大家收麦,农民们早早起来在堤坡集合,妇女和孩子也来帮忙,表现了村民们的热情与团结。 D、变吉哥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时,高四海虽然很忙,但因热爱文化宣传工作,所以每次都被村民们请来说唱一段。(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争秋夺麦”的古老传言开篇,点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氛围,同时也引出了后文的情节故事。 B、小说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农民们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争赢得胜利的充足信心。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农民穿着破衣烂裳、戴着破草帽,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D、小说讲述了“收麦”的故事,在“收麦”的故事里加入“变吉哥说书”这一情节,饶有趣味,回味悠长。(3)、文中有一段“田大瞎子在他家的场院上讲说‘三国’”的情节,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孙犁的小说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富有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请简要分析“诗体小说”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罗尔斯看来,功利主义在理论上之所以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因为功利主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它把总量作为判断的依据。即它只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这一总量,却不考虑这一总量在个人之间如何分配。就如人们面前摆着一个大蛋糕,如果平均分配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但是不存在这样一个平均分配的准则,那些老弱病残幼,是无法保障他们的需求的。简言之,功利主义的目的过于简单化,它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保护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却可以为了这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或者侵害少数人的幸福。于是,罗尔斯提出,正义对于如何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的理论一再强调的是要抛弃和废止那些会带来不正义的东西。只要在我们生活的体制下存在不正义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必须被体制抛弃,被人民抛弃,即使是那些维护统治阶级绝对权威和利益的政治制度或法律制度。因为,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正建构起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这才是人民所希望和追求的。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中,罗尔斯十分重视对人的尊重,这不仅体现了西方社会中对人权的保护,也从心理上符合人们的预期和向往,因此,人们很容易、愿意接受它。罗尔斯一直在引导和论证的正义就是社会的正义,并且他承认这种社会正义是存在差别的,即他的社会正义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尽管这样的正义带有一定的形式性,但是它的前提是确立了人的权利平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因此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其强调的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体现。
(摘编自王伟《浅析罗尔斯正义观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从古希腊到现代,从古至今,正义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柏拉图与罗尔斯作为古今两大正义观的代表,他们的思想自然存在差别。
柏拉图与罗尔斯二人因时代背景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正义思想,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古代正义观与现代正义观的区别。柏拉图的正义观要求人们自律自省,罗尔斯的正义观则倾向于正义制度的约束。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伦理因素占主导,影响社会政治,指导社会生活。柏拉图提出的等级秩序与哲学王等观点,本质上都是社会对个人道德的制约,而不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约束个人。近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对个人约束的效用已明显弱化,单用伦理道德约束个人已变得十分困难,人们转向探求一条终极正义之路,追求真正正义的规章制度。罗尔斯的正义观与以往的正义观不同之处在于聚焦正义制度本身,并以此为前提,以责任与义务为个人的道德约束。
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制主张大众参政,一定程度上对政治发展产生了毁灭性影响。由此,柏拉图认为社会正义的本质是“做好各自分内的事”,少数精通真正哲学的人应当担任统治者,而大多数人则居于被统治的境遇,这种观点与如今的正义思想完全背道而驰,自然是“反民主”的。罗尔斯的正义观念突出平等参与政治权利的重要性,提出政治参与无论形式还是实质皆为平等,且受法律保护,正义的社会不再由少数人把控。这一观点可谓极力拥护民主,也与其“自由”“平等”的正义观相呼应。
柏拉图正义观主要矛盾为“全能正义”的实现,全能正义包括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城邦正义通过各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得以实现,个人正义则在个人心灵达到善时实现。罗尔斯正义观主要矛盾为正义社会的实现,他认为应解决分配正义问题,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公民生活在正义的社会将自然而然产生正义感。因此,国家正义的实现不能直接引出个人正义。
(摘编自《古今正义观之变——柏拉图与罗尔斯正义观比较研究》)
(1)、下列对罗尔斯正义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在理论上的不足,主要是它没有考虑总量在个体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B、罗尔斯认为人民所希望和追求的社会是充满正义的社会,不正义的法律和制度都需要被废除。 C、罗尔斯强调的程序正义虽带有一定的形式性,但它保障了人们的物质利益,所以被广泛接受。 D、罗尔斯正义观主要矛盾是正义社会的实现,一定条件下,公民会在正义的社会中产生正义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和罗尔斯的正义观差异源于时代背景差异,两者分别代表了古代正义观和现代正义观。 B、由于近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对个体的限制与约束效果正在弱化,柏拉图正义观已无法约束个人。 C、柏拉图认为社会应由少部分精通哲学的人担任统治者,而罗尔斯强调人人都有获得职务的权利。 D、柏拉图推崇的正义涵盖“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两个方面,后者的实现是前者实现的基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罗尔斯正义观的论据的一项是( )A、百姓想的是如何利己,大夫想的是如何利家,君王想的是如何利国,百姓、家、国三者间必然陷入互相争斗的逐利之战。 B、有仁义之心的君子,当他成为王者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将(或者说应该将)其不忍之心推衍或扩展到他施政的对象即民众身上。 C、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互不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D、处于原初状态下的人们位于同一出发点,不受任何先天条件的限制和约束,理所应当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4)、材料二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柏拉图和罗尔斯的正义观?请简要概括。(5)、罗尔斯的正义观对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
18、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观堂中滴入清水,手持墨块,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研磨。这个过程就是磨墨。磨墨是书画创作的一项基本功,磨出好墨是创作优秀书画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磨墨讲究轻和匀。轻,指持墨块的手不可用力过猛,稍稍用力按压墨块即可。匀,指手持墨块匀速移动,不要时急时缓。做到了轻和匀,磨出的墨方为上品。心浮气躁者在磨墨时无法做到轻和匀,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才能在磨墨时做到轻和匀,从而磨出好墨。磨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心性的过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 , 即历来为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____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像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D、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B、虽然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虽然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D、即使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B、不可限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半途而废 C、不可估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浅尝辄止 D、不可限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半途而废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真诚感动。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曾冒雨奔向教室,当听到国歌声时便____在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世界女排大奖赛场地中,国歌声骤然响起,正在赛前热身的中国队队员自觉停下来,昂首挺胸,注视国旗。爱国,竟是如此具体而动人。
环顾寰宇,人不分肤色,都称呼祖国为母亲;国无论大小,都____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麻木不仁,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迁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噎嗤之以鼻。这些,既缺乏尊重与敬畏,也映照着教育的不足。正因此,怎样增强 ,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 ). 面对重大险情,中船重工第七六O所黄群等3名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每一位爱国的行动者,都可谓无形的教科书。倡导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____,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正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伫立 义正辞严 针对性 事必躬亲 B、挺立 理直气壮 指向性 身体力行 C、伫立 理直气壮 针对性 身体力行 D、挺立 义正辞严 指向性 事必躬亲(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B、因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C、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D、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B、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C、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D、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