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
(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
材料二: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
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
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情色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 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 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D、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传递审美信息,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 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必须要有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 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 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审美体验,这种感受可能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 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 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 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4)、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天寒地冻,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
汤饼是什么?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做“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因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
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① , 不过改用刀削而已。
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热气腾腾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
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② 。当然,骄阳似火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饼”——冷淘。
(1)、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末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纵横交错,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____①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②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③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④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 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你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然,别人也要学习你的长处。 B、小明演讲表情自然,一点也不怯场。 C、只要认真学习,自然会取得好成绩。 D、这块玉是自然形成的。(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建议学生学习《诗经》的话是“ ”。他认为《诗经》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除了用来侍奉父母、君主之外,还可以“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借蛟龙、寡妇的表现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感染力。(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 , ”,意思是屈原写到的事物微小而寻常,但文章寓意宏大深远。(4)、古诗中的“云”这一意象意蕴丰富,凝聚着无数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如诗句“ , ”。
-
6、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黄河
罗隐(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 , 仙人占斗客槎轻③。
三千年④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本名罗横,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后放弃科考,改名为罗隐。②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意思是要到黄河像衣带那么狭窄,泰山像磨刀石那样平坦,群臣才会失去爵位。③槎,木筏。封建贵族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要到天上去的客槎,只要经仙人援引,自然轻松。④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这里的三千年应是千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胶是一种药物,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但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这纯为徒劳无功之举。 B、第三句表面上是说黄河因河道曲折而能通到天上,实则暗示了唐代科举考试中运用不正当手段以达到目的的现象。 C、这首诗虽题为《黄河》,但并非要赋咏黄河,而是借此寓意,巧妙贴切,体现了作者独特精巧的构思。 D、鲍照与罗隐都是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受害者,《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与本诗都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抨击。(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 , 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材料二: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②;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张纲者A以缓B一时之C祸D而不暇E为国F谋也[G]何足G效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一概、一律,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相同。 B、信,确实,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相同。 C、逆,叛逆,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不同。 D、其,代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其还也”的用法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安元年,顺帝派去巡视风气民情的专使中,仅张纲年纪最轻,官职最低。 B、张纲埋轮不行,仗义执言,皇帝对此既不采纳,也不降罪,更没重用他。 C、张婴被张纲的劝说打动,率领部下和妻子儿女从此心悦诚服地投降归顺。 D、张纲独闯叛贼营垒,劝降张婴,主张平息盗贼作乱的人都把这夸饰为美谈。(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②天子嘉美,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5)、张纲是如何说服张婴归降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注】
茹志鹃
部队天天行军,有时五十里,有时七十里,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然后,我们走的路边,就是光秃秃、黑油油的土地。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我又二次来到了严庄。
我赶到严庄的时候,天已大黑了。我人还没进庄,迎面就扑来一股强烈的布焦臭,我的心不禁怦怦地跳了起来。
严庄怎样了?收黎子怎样了?老马那支枪是埋起来了,还是继续背在严庄人的身上?我一弯腰,朝庄里小跑起来。
星光下,我看见庄里许多草房没有了,只剩下一些残缺焦黑的泥墙,墙里墙外,碗碴破棉絮铺了满地,但是那些烧剩的焦木断梁,已整齐地堆在一起,空场上也排满了一堆堆砌屋用的泥砖。在朦胧的星光下,严庄显得安静而又严峻。
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正席地坐在一层薄薄的麦秸上,静静地低着头,在油灯下专心一意地修理一只筛面用的筛子。她将那极细的马尾,在筛子的破洞上慢慢地织出经纬,织得是那么细,那么密。仿佛,这里也没有敌人来过,外面那倒塌的泥墙,也并不存在。啊!收黎子,你是看不见,还是全不在乎?你却是静静地低着头,在准备麦收用的工具。
她一抬头看见我,并没觉得奇怪,朝我笑了笑,但是接着她一反素来的安静沉着,站起身团团转地忙了起来。她开开锅盖,拿拿水瓢,抱一把草,又打开一个什么包包。她手忙脚乱地忙了半天,给我端来了一碗热水。经过这一阵忙,她平静下来了,又恢复了她原来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拉着我的手,坐在我身边。我问她敌人来的时候,她怎么过的。
“蹲野地呗!”她说得很简单。
“来全呢?”
“他?他带了看家队,掮了那支枪,到处转悠,到东放一枪,到西放一枪。”她说到这里笑了,大概是想起了这些零星枪声的效果吧!我看看屋里只有她一个人,便问道:“小全呢?”
收黎子把眼光避开了,停了一会儿说道:“你知道,分了地以后,小全是多高兴,种上了麦以后,他就老去地里望,计算着今年过年吃白面饺子。敌人来了以后,我们都蹲在野地里,又冷又饿,可孩子还惦念那块麦地。谁料到半夜里,我打了一个盹儿,这孩子就跑回去了……”收黎子停住了话,把油盏里的灯草拨了拨,压抑了一下感情。
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她知道孩子上哪里去了,她也知道孩子是不会回来了,她不哭也不作声,只是呆呆地坐着,来全带了看家队不在跟前,大家怕她憋坏了,劝她放声哭一下。她摇摇头,还是不哭也不作声,一直等到日头傍山,她才开口对大伙说:“我悄悄去看一眼,看一眼就死心了。”说着她就走了,谁也拦不住。她一走,庄里人怕她有闪失,就赶紧派人去找来全。
夕阳西下,敌人最忌怕的夜,即将开始了。收黎子连爬带走,来到严庄西头的土岗上。她看见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几个敌人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碴和晒干的辣椒在放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唿哨……
“小全在哪里?……”严庄沉默着。
收黎子忽然明白,仅仅把敌人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收黎子暂时忘了小全,忘了那种单纯属于母亲的痛楚,她趴在土岗上,什么都看在眼里。什么都记在心里。就在这时候,她忽然看见来全从侧旁爬来,铁青了脸,大口地喘着粗气。来全没说话,只是带她绕过庄子,把她带到东头的松林里。收黎子刚在松树后面伏下,只听见屋前的场地上传来一个孩子的喊声,“不!不!咱不跪!”这是小全,小全在喊着什么?……收黎子心都发颤了,一把就夺去了丈夫手上的枪……
“砰”的一声,老马留下的那支枪响了。敌人不知哪里来的枪响,顿时惊慌失措。收黎子颤颤地拿着枪,挺立在松林前面,虽然没打到敌人,她也觉得快意。来全一把把她推进松林,拿过枪对准场上骚乱的敌人又打了一枪,然后和收黎子回身飞奔。收黎子挣脱手,回过身来,她要最后看看小全。她看见儿子安静地躺着,面对长空,躺在敌人的血泊中。周围的敌人在叫喊,枪在响,风在上空厉声尖呼,儿子是在战斗中停止了呼吸。收黎子回转身,狂奔起来,她不是逃,而只是在高速度地飞跑,向一个目标,一个她认定了的目标飞跑。严庄不再沉默了。
我决定要走了,收黎子叹了一口气,说:“来全他们那些看家队走了,我们要看家,要建设,这担子可重啊!”
看家队出了门,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去了,严庄的人,担起了看守这份大“家”的任务,严庄的主人们,他们的力量正在越出它的范围,推动历史向前。
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微黑的脸上,沉静而坚决。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只有一句:“要彻底地消灭敌人,保住咱的好光景。”
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
(有删改)
【注】为了开展革命工作,“我”曾三次到达严庄,文章节选部分是“我”第二次到达严庄的见闻。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年轻女干部,一走严庄时曾领导严庄人民进行土改运动。“我”见证了收黎子由一个娴静温顺的年轻媳妇到勇敢干练的支前队长的成长和进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以土地为中心,突出了时间的变化,为全文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三段以三个连续问句表达“我”对严庄和收黎子的关心,且为下文收黎子夺枪反击埋下伏笔。 C、文中收黎子看到“我”之后的几个不连贯的动作,从细微处展现了她内心的慌乱与激动。 D、“严庄不再沉默了”与前文“严庄沉默着”形成对比,写出了严庄人民由不知反抗到奋起反抗的转变。(2)、关于文中“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段可以看出,严庄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严庄人民心地善良,互帮互助。 B、收黎子的两个“知道”与下文小全躺在血泊中形成照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C、本段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足见收黎子是一个理智的母亲。 D、本段内容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也使得收黎子的形象逐步丰满、高大起来。(3)、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具有多重作用。本文中的“麦”多次出现,它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文中使用“我”“你”“她”三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从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活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非必需任务,也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斯蒂芬森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网络,传播中的游戏行为主要基于想象,而现在人们可以充分互动、操作,更有参与、行动的游戏感。这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消费时,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消费进一步凸显了游戏性。
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不只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还在于主体之间的群体交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在于,论坛环境可以随时交流,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倾向,人们边看故事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两者转换的自由。“文本作为游戏”概括的是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实践,如果说作为“世界”的文本主要是大众化文本,作为“游戏”的文本则是精英化的超文本、视觉诗歌、后现代小说等。然而数字时代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后者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不是精英文学,而是大众化文本;另一方面又非传统“沉浸”式欣赏,而是因社交而不断打破沉浸,具有游戏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并提供了西方理论之外的思考路径。“以文为戏”的说法源自中唐,韩愈在《毛颖传》中为毛笔写传记,裴度批评了这种游戏写作:“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经后世学者阐发,“以文为戏”渐成中国文论重要概念。“以文为戏”就是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韩愈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读者也心领神会,视其为游戏之作,而韩愈的文人身份与案头化写作,也让“以文为戏”类似于精英化的文本嬉戏。
不过,“以文为戏”还指涉其它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在《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金圣叹评点道:“忽然跳出话外,真是以文为戏。”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中的“跳出话外”时,同样认为这是文学的游戏化:“又忽作此数语,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
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程式,与说唱艺术初始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有关,这与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经验具有相通性,契合了数字时代社交性、群体性的游戏化消费活动。
(选自黎杨全《“文本作为游戏”:文学的阅读动机与活动机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的消费活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B、斯蒂芬森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忽视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从而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 C、游戏与艺术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而后在接受美学等理论影响下形成文学消费游戏化的原型。 D、传统文学艺术中的“跨进跨出”是指干预叙事,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主要出现在小说体裁中。(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环境可以随时交流,这使得文学消费逐渐游戏化,所以在前数字化时代书面文学不具备游戏化特征。 B、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但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以文为戏”不再有制约性。 C、韩愈的《毛颖传》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所以“以文为戏”是一种针对精英文学的文本嬉戏。 D、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特点,受到说唱艺术的影响,对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3)、在视频网站上,以下视频标题最能体现“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的一项是( )A、《××教授〈西游记〉人物形象解读》 B、《××大学公开课:〈西游记〉孙悟空的性格内涵》 C、《西游局中局——与你一起揭秘红孩儿身世》 D、《细说从头——溯源〈西游记〉故事的原型》(4)、结合文本简述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以文为戏”和“数字时代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的区别。(5)、根据文本内容,阐释下列材料中文学消费游戏化的现象。日前,在某地招聘会上,有企业把招聘服务员、洗菜工的广告带进了大学校园,让众多大学生为之感慨唏嘘。有网友吐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跟帖和评论,有说“少年不识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有说“如果当时的孔乙己脱下长衫,或许他只能当村里的闰土”……一时间,“孔乙己文学”成为网络热潮,无数的年轻人借此来表达高学历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苦闷。
-
10、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为新时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资源,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日活跃用户就达到6亿,其中绝大多数用户为24岁以下人群。的确,短视频内容涵盖领域丰富,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因为在刷完短视频之后,过度仰望短视频中的“高质量”生活。却忘记了普通人原本生活的样子。
面对网络引发的价值判断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我们应如何看待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 A 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
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 B 的药物——胰岛素。
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甲:____?】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 C 了。
这让科学家们更为着迷:胰岛素家族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猎手的独门暗器。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百年前,科学家从牛胰脏中提取出了具有降糖效果的胰岛素,然而,他们早期提取出的胰岛素杂质较多且疗效不稳定,有流脓感染等毒副作用。①他们在利用兔子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②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③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出现,④使之休克甚至瘫软。⑤这种现象被称为“胰岛素休克”。⑥因此,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⑦为防止这种情况不再出现,⑧护士要准备一杯高糖橘汁。
后来,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乙:____。】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科学家发现,从地纹芋螺中提取的胰岛素与人类的胰岛素蛋白序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胰岛素能够弥补目前的一些治疗缺陷。而芋螺派所用的“毒暗器”种类繁多,有望成为促进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这让科学家产生了更多的憧憬。
(1)、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方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文段“毒暗器”“狠角色”两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 B、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 C、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 D、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3)、《大学之道》中,用“”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13、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超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 C、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人末尾借用漆园吏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2)、请你概括本诗中所塑造的县官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 , 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师说》中的“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老子>四章》中的“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D、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②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原因。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双心河 (节选)
海明威
火车顺着轨道继续驶去,绕过树木被烧的小丘中的一座,失去了踪影。尼克在行李员从车门内扔出的帐篷和铺盖上坐下来。这里已没有镇子,什么也没有,只有铁轨和被火烧过的土地。广厦旅馆的屋基撅出在地面上,基石被火烧得破碎迸裂了。
尼克望着被火烧毁的那截山坡,顺着轨道走到河上的桥边。河水在桥墩的原木桩上激起旋涡。尼克俯视着河底有卵石而呈褐色的清澈的河水,观看鳟鱼抖动着鳍在激流中稳住身子。它们倏地拐弯,变换了位置,又在急水中稳定下来。尼克对它们看了好半晌。
这是个大热天。一只翠鸟朝上游飞去。尼克好久没有观望过小溪,没有见过鳟鱼了。随着翠鸟在水面上的影子朝上游掠去,一条大鳟鱼朝上游窜去,构成一道长长的弧线,不过仅仅是它在水中的影子勾勒出了这道弧线,跟着它跃出水面,被阳光照上,这就失去了影子,跟着,它穿过水面回进溪水,它的影子仿佛随着水流一路漂去,毫无阻碍地直漂到它在桥底下常待的地方,在那里绷紧着身子,脸冲着流水。
随着鳟鱼的动作,尼克的心抽紧了,过去的感受全部兜上心头。
他转身朝下游望去。
尼克踩着一根根枕木回头走,走到铁轨边一堆灰烬前,那儿放着他的包裹。他把包裹上的挽带绕绕好,把包裹挎上背。包裹很沉。他身子朝前冲,使包裹的分量压在肩膀上部。他顺着和铁轨平行的大路走,在两旁各有一座被火烧焦的高山的小丘边拐弯。他顺着路走,感到沉重的包裹把肩膀勒得很痛。大路不断地上坡,登山真是艰苦的事儿。尼克肌肉发痛,天气又热,但他感到愉快。他感到已把一切抛在脑后。
塞内镇被焚毁了,可是这没有关系,不可能什么都被烧毁的。他顺着大路步行,在阳光里冒着汗,一路爬坡,准备翻过那道把铁路和一片松树覆盖的平原分隔开的山脉。
终于到了山顶。尼克倒身靠在一截树桩上,从背带圈中溜出身子。他面前,极目所见,就是那片松树覆盖的平原。被焚烧的土地到左面的山脉前尽止了。左面远方是那道河流。尼克用目光顺着它望去,看见河水在阳光中闪烁。
尼克背靠着烧焦的树桩坐下。他的包裹平搁在这树桩上,随时可以套上背脊,它的正面有一个被他的背部压出的凹处。他用不着把地图掏出来,他根据河流的位置,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蚱蜢正沿着地面爬,它们全是黑色的。因为生活在这片被烧遍的土地上才全都变成黑色的。这场火灾该是在上一年发生的,但这些蚱蜢如今已都变成黑色的了。他想,不知道它们能保持这样子多久。
尼克站起身来,他挎着包裹站在这小山顶上, 目光越过山野,眺望远方的河流,然后撇开大路,走下山坡。脚下的坡地很好走。下坡两百码的地方,火烧的范围到此为止。接着得穿过一片高齐脚踝的香蕨木,还有一簇簇短叶松;好长一片时常有起有伏的山野,脚下是沙地,四下又是一片生气了。
尼克凭太阳定方向。他知道要走到河边的什么地方。他折下几小枝香蕨木,插在包裹的带子下。它们被磨碎了,他一路走一路闻着这香味。
他跨过这高低不平、没有树荫的松树平原,感到疲乏,很热。他知道随时都可以朝左手拐弯。可是他只顾朝北走,要在一天的步行中尽可能到达河的更上游。
他走上一片草场。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
尼克走到草场尽头。他放下包裹,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要先搭帐篷才做饭。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他伸手摩平沙地, 打开三条毯子, 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
他用斧子劈下一爿松木,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把那根权作帐篷横梁的绳子一端系在一棵松树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系在另一棵树上。帐篷从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片儿。他把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帆布的后部,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
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
尼克觉得饿。他用斧子砍下几大片松木,生起一堆火,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煎锅搁在烤架上。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从火上端起煎锅,把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
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
自从在圣伊格纳斯一家车站食堂喝了杯咖啡、吃了客火腿三明治以来,他还没吃过东西。他曾经这样饿过。他原可以随他高兴, 几小时前就扎营的。这条河边多的是宿营的好地点。不过这样才美啊。
他坐在毯子上,把鞋子卷在长裤中当枕头。穿过帐篷的开口处,他注视着火堆的光,这时夜风正朝火堆在吹。夜很宁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写出了小镇灾难之重,为主人公接下来的行踪见闻作准备。 B、河水、鳟鱼、翠鸟等构成的自然景象与满目疮痍的土地不同,尼克停留观察,但并未放下过去的感受。 C、小说中的不少细节寓意深长,如蚱蜢“都变成黑色”是灾难的见证,河水“在阳光中闪烁”暗含着期冀。 D、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荒原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反复琐碎中突出了人物难以摆脱的孤独、百无聊赖。(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多手法写出了景物特点,语言也富有表现力。 B、小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这与《老人与海》对此问题的思考都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引人遐思。 C、在人物塑造上,小说对尼克的动作进行了精确细致描写,又通过揭示他的内心感受来表现其情感世界。 D、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明晰,叙述语调平缓,尼克看到的、感觉到的基本都不加点缀地呈现。(3)、海明威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简洁含蓄是其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特征在文中的体现。(4)、海明威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某种精神,请就此谈谈你对尼克这一人物的理解。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崇高的书写向来是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的。书写崇高,需要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只有在对历史、现在、未来史诗般的全景观照中,在对时代、国家、社会宏大脉动的整体把握中,崇高的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凸显。
事实上,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而往往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一些凸显崇高的宏大叙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体》之所以屡屡掀起阅读热潮,与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生动的细节是分不开的。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大叙事相辅相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细节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超清视野和常人视角。
细节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叙事从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等平常细节入手,塑造有血有肉的常人形象,展现普通的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所爆发的伟大力量。在这种平常与伟大的对比中,崇高故事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忆和经验中唤醒了巨大的力量,因而更能够冲击人的心灵。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利奥塔强调:“崇高不是简单的满足,而是因努力而满足。”细节叙事可以展现这种努力的过程,因而更能够凸显崇高。
正如康德所说,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对生命力的阻碍矛盾越激烈,紧跟而来的生命力涌流越强烈。正是故事中贯穿着的深刻矛盾,使读者因为感受矛盾冲突积累了深深的痛感,当故事人物做出选择、完成转变或者取得胜利之后,这种痛感才能瞬间释放转化成崇高的精神愉悦。因此,作者对矛盾的刻画越逼真,读者的痛感越强,对崇高的感受就越充分。在这方面,细节叙事常常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微小细节的精致点缀,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点滴间氤氲着真实的氛围,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并可以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就善用细节刻画矛盾。如在讲到一支志愿军部队的战斗时,他描写道:“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精确的数字细节、形象的情景细节使人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志愿军战士所面对敌我矛盾之激烈,为凸显其后战士们英勇斗争的崇高意义蓄足了劲。
在用什么样的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在如何用好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正确对待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作家需要真诚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用光明的细节帮助人们驱散黑暗,用美善的细节鼓励人们战胜丑恶。
(摘编自沈壮海、蒋从斌《细节何以彰显崇高》)
材料二:
有时作品中的几句话,就可能构成一个绝妙的细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福贵从儿子有庆的坟前来到村口,悲伤难掩。余华在这里只写了一句话:“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在这里,仅一个“盐”字,便足以构成隐喻,内心的伤口被盐渍涂抹而产生的疼痛感与撕裂感被书写殆尽。没有伤痛欲绝,却悲凉彻骨。这样的细部深描,令人叹服不已。所以,细部是生活的纹理。好的细部描摹,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洞悉岁月的沧桑和人情的幽微。透过细部、细节,人物细腻的情感与事物、背景之间暗含的隐秘关系若隐若现。
细部不仅仅是一种叙述修辞,也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升华,更是作家情感在文字中的延展和外化。细部修辞的力量,可能来自一个小说人物的表情或动作,来自一个有着特别氛围的场景,来自生活中的一件琐碎小事,来自一段充满浓郁的日常性、哲理性话语。或许它就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细节也好,细部也罢,都必然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
一个好的叙述,精华之处一定在细部。仔细想想,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都是无数个精彩细部浑然天成的组合。当然,细节、细部都经历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细部所产生的力量覆盖人物、情节、故事本身,而且它所提供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艺术含量,彰显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平凡、平实、平淡,朴素、诚挚、温情,才可能是一部作品熠熠生辉的根本和底色。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这样的文学,才会有绵延不绝的艺术力量。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作家价值观、生活观、美学观的问题。对细部的迷恋和重视,至少说明这个作家回到了具体的事物,回到了事物的本体,回到生活的原点,没有凌空蹈虚般凌驾在基本的“生活流”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讲,细节也是作家聚焦生活和人心不可或缺、意味深长的重要元素。虽然在文学叙事中,细节也常常被一些作家忽视,代之以“心理流”“意识流”,但是这些同样离不开人性、人情外化时的心理场景。只要有情景和情境,便无法离开细节的存在。
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发掘或提炼细部的光芒,平常心是一种大境界。那是一种不刻意的叙述心境或者写作心态,修炼出阅尽人间生命万象之后的坦然、坦荡和虔诚。可以相信,任何好的细部书写和叙述,都是从这样的叙事心态出发的。其实,这也是考验每一位作家、艺术家的哲学问题。无论是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创作,莫不如此。
(摘编自张学昕《好的叙述,精华之处在细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观照历史、现在、未来的全景,从整体上把握时代、国家、社会的宏大脉动,才能有效凸显崇高的意义。 B、细节叙事从细节入手,塑造常人形象,展现普通个体的伟大力量,将平常与伟大形成对比,更能够凸显崇高。 C、细部是生活的纹理,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好的细部描摹能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D 细部或许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但它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好的作品是由无数个精彩细部组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节叙事将矛盾刻画得越激烈,读者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痛感越强烈,痛感释放后读者的精神越满足,崇高感越充分。 B、精确的数字,形象的情景,都是细节叙事。恰到好处的微小细节调动着读者的感官,在作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 C、细节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彰显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体现出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 D、没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无论是创作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文本,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3)、下列选项对《大战中的插曲》的细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我”对日本小女孩的细心呵护。 B、“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这一细节,体现了“我”深明大义,富有正义感,受人欢迎。 C、“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女孩的照顾,体现了“我”的大爱之心。 D、“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女孩对“我”的亲近和依赖。(4)、作家如何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细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课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等。请结合材料一对课文中的细节简要分析。 -
17、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只要有才华就一定有用武之地;也有人说,只要有机遇就一定能成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肿瘤放化疗是目前癌症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但伴随着疗程持续,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让治疗 A 。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在受到化疗药物攻击时,会紧急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继续生长和扩散。肿瘤细胞为何会具有如此强的自我修复和应变能力?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何以破解?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无论在有氧还是无氧环境下,它们都会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并产生大量乳酸。但医学界一直无法解释清楚,肿瘤细胞为何会通过这种高消耗低产能的方式进行代谢?一直以来,乳酸被视为一种“代谢废物”,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甲)?是否在以乳酸化修饰的形式参与肿瘤进展过程?是否在干预肿瘤的放化疗治疗过程?
①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进行历时四年实验发现,②肿瘤细胞在利用乳酸进行“自救”。③通过新辅助化疗敏感或耐药的胃癌肿瘤组织标本,④科学家发现在耐药肿瘤组织中,④糖酵解通路数值显著上升,⑥乳酸水平显著提高。所以,乳酸在肿瘤细胞中可通过促进乳酸化过程,增强肿瘤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当肿瘤细胞受到放化疗的损伤时,它们可以快速修复受损的DNA,从而(乙)。这解答了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功能作用这一困扰全球医学界的谜题。
此外,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能够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即司替戊醇。该药物能够抑制乳酸的产生和乳酸化过程,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使它们重新对放化疗敏感。司替戊醇是治疗儿童癫痫的常见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说是 B , 其安全性也已经明确,研究人员可以直接从剂量、适应证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转化为有效的抗癌疗法。
(1)、请给语段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字。(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横线句子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你受邀参加面向某小学五六年级的科普宣传活动,请结合材料向同学们介绍前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100字。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2)、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 ,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己卯夏忧雨偶作
(宋)杜范
昨者忧不足,今者厌有余。
垂垂匝晓夕,滟滟①平浍渠。
苗事方用壮,过潦非所虞。
但虑盈与亏,理或相乘除。
它日傥②望霓,神贶③俱堕虚。
造物原有终,屯膏④时其输。
自此大有年⑤ , 大书⑥不一书。
饱饭乐田社,一官徒区区。
【注释】①滟滟:盈溢。②傥:同“倘”。③神贶(kuàng):神灵的恩赐。④屯膏:吝啬恩泽。⑤大有年:指丰年。⑥大书:郑重记载。
(1)、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垂垂匝晓夕,滟滟平浍渠”意为雨水绵延不绝,沟渠即将满溢。 B、“苗事方用壮,过潦非所虞”意为禾苗需要雨水滋润,越多越好。 C、“它日傥望霓,神贶俱堕虚”意为希望神灵在凡人祈雨时不要失信。 D、“造物愿有终,屯膏时其输”意为希望上天不要吝惜恩泽,及时布雨。(2)、诗歌题目中的“忧”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