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脸(节选)

    范小青

    我的手机被偷了。

    我以最快速度到了我家附近的手机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

    这里需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才能办理手机业务。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结果却是我不是我。

    我气得不厚道了,我嘲笑营业员说,喔哟哟,就是办个手机而已,又不是买豪宅,又不是取巨款,你这么认真有意思吗?

    营业员说,不是我要认真,是程序规定的,你不匹配,就办不了你的手机。现在都是实名制,你不是你身份证上的这个人,就不能办。

    我说,你们这种程序,存心是捉弄人啊。你不知道人手机丢了有多着急吗?

    她说,我怎么不知道,我比你还着急呢。

    我一着急,打电话让我弟弟来帮我解决困难。我弟弟比我横,说不定他有他的办法。

    我弟弟迅速赶来。因为我在电话里口气比较着急也比较愤慨,他以为谁欺负我了,见了我就问,人呢?一边还抻拳撸臂。

    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人在这儿呢,可惜此人已经不是此人了。

    等我说明了事由,我弟弟一身的劲儿没处去了,十分无趣地说,喔哟,就这事啊,无聊,拿我的身份证办就是了。

    真是小事一桩。可惜我弟弟没带身份证。

    营业员的眼光渐渐暗淡下去了,她对我彻底失望了。她的眼睛从我的脸上挪开,挪到我弟弟那儿。就在那一瞬间,①她忽然眼神闪亮,精神倍增,大声说,咦,咦,你,是你。

    她把我弟弟的脸拉去和我的照片匹配,额的个神,匹配度百分之六十五。

    够了够了,超过五十了,可以办了,营业员高兴地喊了起来,来来来,你挑一下手机,你看中哪一款?她喊我弟弟过去,一边显摆各式手机,一边又朝我弟弟看了几眼,说,你自己早一点来就不会这么麻烦了,非要找人冒充,你看,搞到最后,还得你自己来。你唬得了人眼,你唬不过鬼眼。

    我不在乎她把我弟弟当成我,反正我可以用我的名字办手机了。现在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不用实名制办手机还真不方便。我只是没想到,我弟弟的脸一出来,竟然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事情想想也是奇怪,②居然用了我的名字和我弟弟的脸确认了我的存在。我对这件事表示怀疑,怎么我不是我,我弟弟倒成了我?荒唐。我问弟弟,为什么你的脸能管我的用?我弟弟诡异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我的耳朵。

    我不服了。难道一个人的相貌,是由耳朵决定的?难道只是因为耳朵没有摆对,我就不是我了?我想拿我的耳朵重试,营业员急了,说,不是你,不是你,你别捣乱了好不好?好不容易匹配上,你再一捣乱,我今天唯一的一单生意也要被你搞掉了。

    我和我弟弟离开手机营业厅的时候,营业员在后背欢送我们,她说,慢走啊,艾老师。

    我顿时头皮一麻,咦,你认得我

    营业员说,我当然认得你,你是艾老师,大名鼎鼎的,这条街上谁不认得你。

    我气得说,那你假装不认得我,还为难我?

    营业员说,艾老师,我可不敢为难你,但是我认得你是没有用的,系统不认得你,机器不认得你,我就办不了。

    她说得真有理。

    总之,丢失手机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惊无险,有麻烦但不算大。

    我又碰到事情了,我要去银行取钱。

    你们会觉得奇怪,现在不都已经无纸化了吗,支付宝、微信都行,最老土的现是刷银行卡了,难道还有比这更逊的吗?

    有呀,我家儿子相亲了,得带上彩礼呀,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手机支付,彩礼你能吗?不能吧,你看到亲家把手机朝他面前一竖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还是带上现钱比较靠谱一点。

    我带上银行卡和身份证,到了银行,里边一个人也没有。就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我面前的一台机器突然说话了,把我吓了一跳,赶紧听它说,欢迎光临。取款请按1,存款请按2,办理挂失请按3,还有什么什么请按456789。

    我心想,我就是取个款,听它那么多干吗?我按了个1,按照机器的指示,我把银行卡塞进去,输入了要取的数额,又输入密码,只等那红色的大票哗啦啦地吐出来。结果机器并没有吐钱出来,它又说话了,信息核对有误,请重新核对信息。

    我说,难道我的脸又不行了?可是不对呀,我明明是刷了脸进来的,怎么到了取款机这边,脸又不对了呢?

    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

    我生气地说,你个蠢货,什么也不懂。

    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

    我正没有办法对付这蠢货,旁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他必定也是刷了脸进来的。他站到我的取款机前,脸一伸,钱就哗啦啦地吐出来了,他收起厚厚的一沓钱,也不数,回头朝我笑笑。

    我蒙了一会儿,才发现他取走了我的钱。我赶紧对着取款机大喊,不对不对,是我,是我,你看清楚了,我是我,他取走的是我的钱!

    机器说,欢迎下次光临。

    我想找人帮忙,可是没有人呀,连个鬼也没有,我急得大喊起来,打劫啦,打劫啦,快来人哪,打劫啦!

    曾阿姨推醒了我,一脸瞧不起的样子,说,你也不嫌累得慌,睡个午觉,还做梦,你要打劫谁呢?

    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拍着胸脯说,还好,还好,是个梦。我把可怕的梦境告诉了曾阿姨,曾阿姨冷笑一声说,恭喜你,你的梦已经实现了。

    曾阿姨把手机竖到我眼前,我看到一条惊人的标题:④巨变!巨变!银行巨变——无人银行正式开业!

    (有删改)

    【注】①曾阿姨:“我”对妻子的戏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手机营业厅的机器不能证明“我就是我”、“我”为办不了新手机而着急的时候,营业员也设身处地地为“我”着急。 B、弟弟耳朵的位置比“我”更接近“我”身份证照片上耳朵的位置,机器成功验证了这一细节,从而证明了弟弟就是“我”。 C、无论“我”有怎样疑惑和责骂,银行取款机都会按程序机械回应,这种人机不对称的沟通方式难以满足个性诉求。 D、虽然“我”口中“打劫”和曾阿姨口中的“打劫”所指不同,但该词使故事从梦境转到现实,切换自然而又巧妙。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营业员发现弟弟长得像“我”时的惊喜。 B、句子②中“居然”一词,揭示了“我”对验证“我的存在”的方式大惑不解的心理。 C、句子③中“头皮一麻”这一细节,凸显了营业员假装不认识“我”对“我”的刺激。 D、句子④反复使用“巨变”一词,强调曾阿姨对“我”关于无人银行正式开业的提醒。
    (3)、弟弟这一角色在文本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通过梦境来叙述“银行取款”故事,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艺术的文学,语言观念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后代追求诗赋华丽的观念相比,先秦时代盛行的“修辞立其诚”之说,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与影响。

    “修辞立其诚”,指修饰文辞要立足于表达内心之诚,出自《易·乾·文言》,是孔子解释《易·乾》九三爻辞时所云。除此之外,《易·颐》象辞还有:“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子夏易传》释之曰:“言语者,祸福之几也。”由此可知,言语被视为招福致祸的预兆。因此,从很早的时代开始,“慎言语”的思想就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官文化中“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就是为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世人而设的。《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与叔虞游戏,削桐叶为圭封叔虞,后在史佚的提醒与坚持下,叔虞被封于唐。这是史籍关于“天子无戏言”的最早记载。与“天子无戏言”的表现与后果不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慎言语”的思想,更多地表现为戒慎恐惧的小心翼翼,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口开舌举,必有祸患”。这一说法中包含着惨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这样的经验与教训,正是《易传》所说“言语者,祸福之几”的现实依据。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老子》以消极的“知者不言”作为避祸之策。与《老子》不同,积极进取的儒家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念,把“修辞立其诚”与君子的进德修业联系起来,强调了黾勉从事、谨慎言语所应有的题中要义。“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是“立诚”,实际上也隐含了类似于《老子》“知者不言”的“慎辞”立场,这在以言语应对为主要手段的外交聘问场合得到了集中表现。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伯有赋诗不当,“志诬其上”而被断言“将为戮矣”一类的事件屡屡见载于史籍,这与上述史佚“天子无戏言”的故事一道,充分说明了主掌文献典籍的史官对“慎辞”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子产在侵伐陈国之后献捷于晋,最终依靠有理有据的说辞获得晋人对其行为的认可。孔子因此发表了一通感慨,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言语用来充分表达志意,优美的辞令让言语表达更加完美;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无法建功立业,因此一定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言辞之事。由此可知,“慎辞”不仅需要“立其诚”,同时也需要“文其辞”。“修辞立其诚”与“非文辞不为功”的双向制约,一方面强调了“慎辞”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使言辞的实效性与审美性都得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

    (摘编自刘跃进《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材料二:

    语言来自生活,文字来自书本。书读多了,群众语言听得熟了,自然就会写文章。

    脑子里老是记着修辞学上的许多格式,那是只有吃苦,写不成文章的。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我倒老是记在心里。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

    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在文字上,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能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所以说,有辞不一定有诚,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

    苏秦、张仪,可谓善辩矣,但古人说: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因此只能说是辞令家,不能说是文学家。作家的语言,也可以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善辩,但必须出自创作的真诚,才能成为感人的文学语言。

    就是苏秦,除了外交辞令,有时也说真诚的话,也能感动人。《战国策》载,苏秦不得志时,家人对他很冷淡,及至得志归里,家人态度大变。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岂可忽乎哉!”这就叫情见乎辞。比他游说诸侯时说的话,真诚多了。也就近似文学语言了。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有的人为人不诚实,善观风色,察气候,施权术,耍两面,不适于文学写作,可以在别的方面,求得发展。凡是这种人写的文章,不只他们的小说,到处给人虚伪造作、投机取巧的感觉,就是一篇千把字的散文,看不上几句,也会使人有这种感觉。文学如明镜、清泉,不能掩饰虚伪。

    (摘编自孙犁《谈修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举必书”等史官文化传统,起到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后世的作用。 B、“知者不言”虽带有消极的成分,但不影响其包含进德修业的立诚之义。 C、孔子注重文辞的优美,认为优美的文辞可使记载的事情流传得更为久远。 D、“情见乎辞”相当于言为心声,即言辞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贵为天子的“无戏言”和普通百姓的“慎言语”,其实都渗透着“修辞立其诚”的成分。 B、如果戍边将士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那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崇高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C、正因为苏秦运用文学语言向家人表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看法,所以他的话是真诚的。 D、孙犁认为那些为人不诚实的人不宜从事文学写作,建议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干出一番事业。
    (3)、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说:“‘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结合两则材料和这句话,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岱年的这句话从三个不同层面对“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 B、材料一中“桐叶封弟”的故事能够体现“言行一致”这一层面的内涵。 C、材料二中所举“振振有辞”“念念有辞”,可以反证“表里一致”的观点。 D、材料二中苏秦不得志时对家人说的话,是“名实一致”这一内涵的体现。
    (4)、材料二叙述苏秦一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论述语言“立诚”和“有文采”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人默默承受当下的不如意,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有人指出,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八月十五桂花香”,可今年四川好些地方的桂花却迟迟不开。桂花属于短日照植物,也就是说日照缩短到一定程度就会开花。每年日照开始缩短的时间都一样,按理说开花时间也应该差不多 ① 

    原来,桂花有自己的小聪明。我们知道,虽然日照时间的周期每年都一样, ② 。在温度足够的情况下,即便日照减少,植物仍然可以维持一定效率的光合作用,多积累一些营养。所以,除了日照时长之外,桂花还会考虑把环境温度作为是否开花的另一个决定因子。桂花在入秋后需要经历一段20℃以下的温度才能够开花,而今年的四川入秋后,没有持续出现20℃以下的低温,所以桂花才迟迟没有开放。桂花树考虑多个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开花,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努力的“本领”。

    (1)、下列句子中的“差不多”与文中加点的“差不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银子用得差不多了。 B、差不多的人都喜欢这部新电影,觉得它很精彩。 C、只要你一到街上去,差不多随处都能碰见熟人。 D、张叔叔和我父亲一样脾气温和,身量也差不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望刘家峡,层峦叠翠、静谧安详,谁料当汽车转折而下驶到刘家峡电站大坝下,突然冲入淋漓大雨之中。我非常惊讶,天上晴空万里,哪儿来的暴雨狂风呢? 我下车转身一看,怔住了,我看到的是什么?!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飚。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这一卷卷云雾,给阳光照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再向上,如浓墨,如淡墨,直耸高空,像原子爆炸的蘑菇云 , 亭亭而上,巍然不动,这场景真有点惊人。原来接连落了几天雨,水位陡增,水电站提起溢洪道一扇闸门,刚才所见,就是黄河之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我再举首仰望,只见巉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浪花飞溅,发出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1)、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比喻手法,喻体的选择是否恰当?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短句来描写黄河之水,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说明。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通过描绘远处的村庄及其上空袅袅炊烟,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
    (2)、大雪之后,登高远望,群山上覆盖着的白雪将阳光反射开去,使天空更加明亮。小㥹不禁想起了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文句:“。”
    (3)、“六朝”本指我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唐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意象,用以表达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沉思,这样的诗词名句有:“”。
  • 7、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送枝江刘明府

    张 籍

    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

    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

    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

    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①。

    【注】①竹枝:巴楚一带的民歌,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受民众喜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刘明府的形象开篇,年老的他身着背衫将做楚地县令,平生志业少有人知。 B、颔联将家僮与县吏对刘明府此行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刘明府赴任的艰辛。 C、“玉泉幽院”“碧涧早茶”是诗人想象刘明府旅途中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 D、本诗语言平实质朴,通过简洁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刘明府时的真挚情意。
    (2)、尾联中的“云山好”和“唱竹枝”分别有何意蕴? 请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之?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日,子路行,遇荷篠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 , 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典叹息而去。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材料三:

    严光之不事光武,以视沮、溺、丈人而尤隘矣。沮、溺、丈人知道不行,弗获已而废君臣之义者也,故子曰:“隐者也。”隐之为言,藏道自居,而非无可藏者也。光武定王莽之乱,继汉正统,修礼乐,式古典,其或未醇,亦待贤者以道赞裒之,而光何视为滔滔之天下而亟违之?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三反A而后至B舍C于北D军E给床褥F太官朝G夕进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的“易”字的意思相同。 B、夫子,对孔子的尊称,与《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志”的“夫子”所指不同。 C、旧,有老交情,用做动词,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的“贤”用法不同。 D、“严光之不事光武”与《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与子路的对话,围绕孔子而展开,“是知津矣”一句带有对孔子的嘲讽意味,桀溺则劝子路退隐避世,孔子得知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B、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隐居山野从事劳作,不认可孔子在乱世中四处传道的行为,但孔子认为三位隐者也是有道之人,不愿传道才隐居的。 C、严光曾与光武帝一同游学,在其即位后严光改换姓名,隐身不现,被找到后,光武帝亲临其住所,当面邀请其辅佐治理国家,却遭到拒绝。 D、面对侯霸的来信相邀,严光口述话语进行了回复,告诫侯霸应心怀仁爱之心,用正义辅助皇帝,如果阿谀皇帝的意旨,脑袋可能会搬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亦待贤者以道赞襄之,而光何视为滔滔之天下而亟违之?

    (5)、王夫之为什么说“严光之不事光武”比起“沮、溺、丈人”就显得尤为狭隘,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瓦有关——“走过江南”之一

    费振钟

    与瓦有关的,首先是一只猫。

    我们居住的瓦房,深夜总有踏瓦而行的响声。那是一只猫在无比轻捷地走动。①它是经过,还是巡视 是工作,还是闲逛? 不论怎样,一只猫的行动应该与我们无关。可是这只猫自从进入我们的听觉以后,不是它与我们有关,而是我们与它有关了。我们就在它脚底下,它的步行穿越了瓦片,发出空明之声。我们的听觉也许一开始并不太灵敏,但当我们从白天的尘嚣进入黑夜的宁静之中时,正是这只猫提高了我们的听力。它使我们成为喜爱聆听并且有着细腻的分辨能力的人。同时也使我们成为最奇怪的失眠者,成为幻想某种遭遇的人。

    还是说这只猫吧。我们想像它在瓦上的行走,是三月江南的春天。三月,所有的东西都在深夜生长。这时候,一只夜行的猫,带了生长的消息,它使我们感到了喜悦振奋,又感到惆怅和压抑。这时候,我们在深夜里失眠了。我们困守在低低的屋中,或者小小的阁楼里,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生命在白天老是蜷曲于一种姿态,也许只有在黑夜中,生命才有机会行动,才会改变。那么就让我们随同这只猫悄悄行走在夜风里吧。我们像夜猫一样,有一点诡秘,有一点心怀叵测,却又有一种人的小心和惊惧。我们看不清暗夜中究竟有什么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奢望遭逢奇迹,只想让自己生命能够得到一些自由,如同土壤里的虫子们借着夜的力量,钻出来舒畅地呼吸一下天空的气息;我们也无法确定目标,因为我们还是身不由己。假如这只引着我们行走的猫可以像巫师一样带着我们,那么我们不会拒绝去任何遥远的地方。但我们更愿意在屋顶上跃动,让身体学会轻灵,在屋顶上徘徊,让身体应和万物的节奏和旋律然后翩然而舞。这样,我们在三月江南的春天将自己无眠的身体放逐了,我们因为放逐,而在暗夜里开放如一束闪电,如一朵白色的玫瑰。

    与瓦有关的,接着是夏天的雨。

    我们在春天里接受了生长,但那只猫后来再无踪影。后来,雨季来临了。雨季的第一声雨点,非常响亮。它不是滴落,而是从高处往下的一声敲击,敲击在青瓦上面,发出类似于金属的声音。我们仍然居住在瓦屋里,与雨季为伍是我们的另一个持续多年的心愿。 自我们听到第一声雨点以后,整个季节里我们的内心就被砉然而来的雨水涨满了。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 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我们对雨的看法是如此逼近,如此亲切,感觉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地流过,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或者,我们亦是那片瓦。我们被安置在众多瓦片之中,仰面等候雨季。我们需要雨水,就像泥土一样,有雨水才能润湿,才能饱满,才能孕育和收获。②瓦片是泥土做的,我们原本属于土。由于雨季,我们将还原为泥土的特性。

    与瓦有关的,还有瓦楞花。

    瓦楞花是植物吗? 它让我们怀疑是泥土开出来的花。我们在整个秋季都在观察这与泥土的颜色完全一致的瓦楞花从何而来,可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所见有限,我们看不见种子怎样凌虚而至,怎样落入两片瓦之间萌芽生根。那么,这些灰黑的鳞状花冠,如此迅速覆盖了我们的屋顶,难道只为了说明雨季的雨水太过旺盛? ③这就是说,我们关心瓦楞花生长的原因,而不要关心瓦楞花的生长本身这个秋季,我们坐在天井里,抬头是一片泥土般的瓦楞花,我们的神色严肃凝重,思考着这种植物的全部含义。我们因无知而感动。

    而晚秋的风,开始从瓦上掠过,瓦楞花微微的惊悸,居然惹起了我们同样的却更深的悸动。那一瞬间引起的竟是苍凉和悲伤,说不上是为瓦楞花,还是为我们自己。不必说,我们的家族生活太长,我们的房屋居住得太久,本来就有种抹不去的岁月萧条的痕迹,怎么禁得起这西风夕阳下瓦楞花的憔悴,点缀得更加零落了。我们虽然还不知道没落是什么样的人才会产生的心情,然而“别有幽愁暗恨生”,倒也不必因人而异。我们面对秋风中的瓦楞花,有同样的没落感袭上心头,哪怕与我们的年龄和身份,是如此不相称。

    无论怎么说,瓦楞花作为一种泥土般的植物,留在了我们的屋顶上。它是我们家族衰败历史最触目的象征,毫不留情地勾起我们长长的,长长的人生慨叹。与瓦有关的,还有预期而至的一场雪。就在我们因感伤而忧郁孤清时,一场雪,无疑是温暖的抚慰。这是江南的雪啊,它无声无息地落到我们的瓦房上,当时我们正在子夜的睡意之中。我们的母亲,推醒了我们。她说,听听,飘雪花了。

    这才想起,原来我们与雪早有约定。④我们愿意有一场雪,软软的,柔柔的,湿湿的,润润。我们愿意在雪的怀抱里,直到融化。雪落江南时,我们终于为我们的愿望能够实现而欣悦。最后,我要说,我们是居住在瓦下的孩子。我们和与瓦有关的一切有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猫的声音失眠,却认为猫使自己“喜爱聆听并且有着细腻的分辨能力”,这凸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性格。 B、作者长时间坐在屋檐下看雨,领略江南雨季独特的美,思考自然与人生,正因为如此,感觉自己“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C、作者由屋顶上瓦楞花微微的惊悸自然联想到家族的衰败现状,不禁生发出深沉的人生慨叹和振兴家族的使命感。 D、“预期而至”“无声无息”写出江南雪的特点,而子夜时分听雪,将雪视为“温暖的抚慰”,表现了对雪的喜爱。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揣测猫深夜行走的动机,将猫人格化,语言幽默,引发下文作者的细腻思考。 B、句子②照应了段首的“我们亦是那片瓦”,用委婉的表述暗示喜爱雨的深层次原因。 C、句子③运用问句承上启下,同时批评了关注外部条件、漠视生存意义的社会现象。 D、句子④连用四组叠词形容雪,蕴含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深切期待,富有美感和韵味。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有评论者指出,费振钟先生的散文“物我相通、情理交融”。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去理解,但有时也会引起误解,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科技再先进也无法将世界上数据的总量尽数收集、储存和加工。从罗盘和六分仪,到望远镜和雷达,再到今天的全球定位系统,人们总是受到现有测量和认知工具的局限。我们明天使用的工具很可能比今天的强大数倍甚至上千倍,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较之明天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不了多久,当我们回看当今的大数据世界时,就像在看阿波罗11号上仅4Kb内存的导航控制计算机一样,会觉得十分奇特。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些信息不过是现实的投影罢了,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这也并未否定大数据的判断,而只是让大数据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周涛译)

    材料二: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信息超载已成为每一名互联网用户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在促进信息供需匹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并广泛应用到了网络信息生态的方方面面。智媒时代已然到来。然而,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上,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自己认知领域之外的内容,日常接受的主要是与其已有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这一比喻最早由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用以描述在网络信息传播这程中,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和使自己得到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公众无法与信息环境进行全面的交互,而是沉浸在自身所偏好和认同的内容当中,最终使得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地被重复和强化,形成“回声室效应”:人们在不断放大自身信息偏好的同时,也在阻碍着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甚至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在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与回声宣概念之后,随着传播方式交得更加智能化和分众化,怕里泽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以强调互联网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他认为,搜索引擎等算法使人们处于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是由一系列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构建的过滤器所创造的;算法在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异质信息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一道道“隔离墙”,将人们困在算法创造的“网络泡泡”中,并阻碍着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

    表一 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与回声室的概念比较

    类别

    信息茧房

    过滤气泡

    回声室

    主体层次

    技术

    群体

    主要现象

    信息窄化

    信息窄化

    侧重点

    信息同质化的主观选择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影响

    理论视角

    选择性心理

    技术决定视角

    群体理论

    (摘编自虞鑫等《从技术到受众: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2024年第4期,《青年记者》)

    材料三:

    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一是5G基站建设,近年来我国5G基站的部署非常快,已经达到全球5G基站的70%以上;二是大数据中心,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全国各地建设一系列大数据中心,同时构建了面向全国算力的整体调度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我们的算力资源总体布局持续优化,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三是工业互联网,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层面、应用层面走出了一步先手棋,在推动工业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四是人工智能,也属于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摘编自杨学成《数字中国与未来产业的展望》,2023年8月4日,新华网)

    (1)、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二表一空白表格内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群体极化 B、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意见同化 C、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意见同化 D、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群体极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无法让我们获得完美的信息,但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答案,以便我们探索最终答案。 B、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对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的改变,使网络信息超载与用户注意力有限的矛盾得以解决。 C、帕里泽认为,算法通过过滤掉异质信息,创造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从而将人们困在各自的“网络泡泡”中。 D、“东数西算”工程依托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对全国算力进行整体调度,有利于算力资源的布局优化。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回溯人类测量和认知工具从罗盘到全球定位系统的变迁,对未来工具的发展做出预测,体现出作者对当下大数据世界的悲观态度。 B、材料二中“一道道‘隔离墙’”,“困在……‘网络泡泡’中”等语句,形象地表现出用户在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处境。 C、材料三中列举四个方面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指出我国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完备的“新基建”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D、从材料一对大数据前景的预测,到材料二对信息茧房等效应的分析,再到材料三介绍数据基础设施的布局,可见人们基本化解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
    (4)、材料二引用了“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和“回声室”这三个比喻式概念,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有人说,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利器,但同样可能成为风险的潜在来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乡,一天闲走,去看了看老家的旧址,发现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我们家在这些店铺的后面,占地多少平米我不知道,但总是不小的,住起来是相当宽敞的。

    正屋当中是一个堂屋,堂屋铺地的箩底砖的边角都磨圆了,而且特别容易返潮。天将要下雨,砖地上就是潮乎乎的。若遇连阴天,地面简直像涂了一层油,滑的。我很小就知道“础润而雨”。用不着看柱础,从正堂屋砖地,就知道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一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接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放晴后,我们会去花园。这座没有精心安排布置过的花园里肥沃的黑色泥土上随意地生长着一些肆意蔓延的杂草和一些高大的树木。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临街的店铺以“一家……”的形式全部罗列出来,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下列选项中的“多少”和文中加点处的“多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无论你需要多少帮助,我们都会尽力提供。 C、只要打开书,多少都能学点知识。 D、他为了这一目标,做了多少努力,你们知道吗?
    (3)、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假期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在忙碌一年后休息调整的一个长假, ①  , 这是为什么呢?假期后,人们更易感到疲惫,主要和睡眠质量下降有关。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有两个“罪魁祸首”。 ②  , 大多数人在春节期间会因为兴奋而熬夜,破坏了日常的作息规律,影响身体的休息,从而导致疲惫;二是暴饮暴食、入睡困难,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负担, ③  , 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而这些美食比日常饮食的糖分、油脂含量都要高,人们大快朵颐会进一步加重胃的负担。当然,除了睡眠质量下降这一原因之外,人们也会因出行、待客等,使身体处于忙碌劳累状态,这些都会让人容易感到疲惫。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

    叶梦得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废旧欢。

    【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 B、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 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 D、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2)、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遇。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槄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荣韬以自安,因相与上章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

    (节选自陆游《书く郭崇韬传>后》)

    材料三:

    (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业]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

    (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

    【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 F国中G之师H 属之I而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指没有(办法) ,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的“无以”意思不同。 B、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 C、“亦难其事”的“难”和“耻学于师”(《师说》) 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 D、区区,指情意深挚,与“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 的“区区”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 B、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 C、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 D、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②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

    (5)、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节选)

    茹志鹃

    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 爸爸! 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 “爸爸! 爸爸回来了? ”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小小起来,靠到姐姐身边站着,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只听楼上乱了一阵,就没动静了。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

    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 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 啪! ”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 ”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儿,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和小小笑了笑说道:“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

    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江湾、虹桥、青浦……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

    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米米、小小每天去,去了就在门外站一会儿。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这里面还有一排铁栅,中间隔出一条五六尺阔的巷子,有人拿着枪在这巷子里踱来踱去。米米和小小把脸紧紧地嵌在铁栅空当间,紧张地注视着里面。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 ……”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 “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了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 ……

    上海解放了,不过敌人还占据着部分地区。小小成天站在马路上,焦急地张望着,碰到解放军就上前问:“那边有没有解放? ”那些解放军总是说:“快了,小朋友,快回家吧!路上有流弹。”

    小小问到后来,实在急了,只得拦路抱住了一个头上缠着绷带、拿着盒子枪的解放军问道:“叔叔,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放那边? ”那个解放军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 “别着急,小朋友,那边会解放的。快回家,一会儿你妈妈该急了。”

    “我妈妈就在那边,给反动派关着呢! ”那解放军忽然愣住了,半晌,才用他粗糙的大手摸了摸小小的头发说:“那么你爸爸呢? ”“不知道……大概还关在那里,或者就死了。”那解放军听了,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好像他头上的伤口突然痛起来似的,默默地站了一刻,就拍了拍小小的肩膀说: “不要慌,那边马上就解放,你爸爸、妈妈不会死的。”说完就急急地向前走去了。

    第二天一早,小小照例跑到街上去,但一会儿,他又喘吁吁地跑回来叫道:“上海统统解放了,爸爸、妈妈要回家了! ……”小小一把拖起姐姐,飞似的跑到弄堂口,好像爸爸、妈妈已等在弄堂口了。

    “你看那边,我望这面。”米米决定后,就和弟弟背靠背地站着,向远处张望起来。

    人行道旁的梧桐影子,斜长地一条条地横在地上,它不知不觉地移动着,渐渐地,树影都缩成一团团的了。“怎么还不来? ……”小小数到五十,数到五百,没有妈妈的影子,也没有爸爸的影子。梧桐树影从一条条变成一团团,又从一团团拉成一条条的了。

    米米心慌了,一忽儿掉头朝这儿,一忽儿掉头朝那边,向四面张皇地注视着,竭力把眼光望得远些。不久,她觉得街上走路的人都像妈妈、爸爸,但又都不是妈妈、爸爸。她觉得房子在一排一排地横倒下来,天旋地转,米米头晕了。

    晚上,米米、小小都没有说话,胡阿姨送来的饭也没吃,就躺到床上去了。米米望着帐顶,半晌才轻轻地说道: “小小,明天我们到江湾去找吧!”小小唔了一声,就伏在枕头上不动了。

    “米米! 小小! ”突然,妈妈头发蓬乱地站在房门口。

    “妈妈回来了! 爸爸呢? ”

     妈妈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住他们,眼眶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应该是一名情报工作者,从文中“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可看出爸爸经常要收发情报。 B、爸爸饱受折磨,但仍对小小“笑了笑”并宽慰他,既表现了革命者的无畏,又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于是妈妈叮嘱米米要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 D、妈妈回来时“头发蓬乱”,暗示了她被关押时的糟糕境遇,同时也可看出她想要归家的迫切心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出现声音描写,如“啪! 啪! ”声和“哗啦”的子弹上膛声,既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突出了父亲处境之险。 B、作者善用伏笔,如小小和米米意外地被准许探视,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等情节,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C、“忽然愣住”写出了解放军得知小小妈妈被关押后的不知所措, “半晌”则说明了他听到回答后沉默时间之长。 D、文章以梧桐树影的变化,暗示了时间流逝,使孩子们等待的过程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等待时间的漫长。
    (3)、面对小小的疑问,母亲为什么以“奇怪的鸟”这个故事来回答?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作者以“米米和小小”的视角展现了这段“黎明前的故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线索。在该洞穴埋藏最深也是最早的堆积层中,我们找不到积碳,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在这一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完整骸骨,还有许多零散的骨头碎片,上面带有牙齿的咬痕,其中就包括直立人的骨骼残骸。往上走,到了较后期的堆积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积碳,积碳是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的沉积物,这是人类用火的证据。而在这一堆积层中,所发掘出的是直立人的完整骸骨,还有其他各种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零碎残骸,其中包括被啃咬过的大型猫科动物的骨头,为数还不少。由此观之,洞穴“所有权”的转移,以及谁吃、谁又被吃的角色变化,都生动地证明了火的威力。

    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工具”,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使用火可以重塑自然世界。然而, “工具”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字眼:不同于一把没有生命的刀具,火有自己的“生命”。即便时至今日,火至多是一种“部分驯化物”,经常不请自来,若不加以谨慎看管,它随时可能脱离控制。

    人类用火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十万年之前。人类用火带来的巨大影响,·远非后面驯化植物或动物所能比及。人类手中的火是地貌景观的“设计师”,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 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注意到自然界的野火能够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野火清除了旧有的植被,火熄灭后,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种子、浆果等,最重要的是,野火熄灭后,新长出的草地又会吸引食草动物前来觅食,而这些食草动物正是人类的猎物。北美的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最后将这些猎物擒获。也就是说,他们首先精心创造出一片“栖息地”,引诱猎物前来,把猎物收入囊中,这也就代表着某种“丰收”,只不过对象是他们有意识吸引而至的。如此看来 , 早期的人类不仅用火改变地貌景观,而且他们还懂得用火去捕捉猎物。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放到体外进行。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同时,烹饪所引起的化学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使得智人所需的食物更少。有了火,早期人类就可以收集并进食各种食物,其范围远非早前所及:有些植物长有棘刺、褶皱,或者厚厚的外皮,现在通过火的烹制,就可以将它们去皮、打开;那些坚硬的种子和纤维性的食物,消化它们需要惊人的热量,直接食用这些食物对人类而言得不偿失,现在经过火的作用,这些食物不仅变成了可口的美味,而且消耗的热量更少。

    利用火给人类的基因和生理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若同灵长类的“表兄弟”进行比较,人类肠道的长度还不到它们的一半,牙齿更是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会使食物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理查德·兰厄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的大脑容量为什么这么大,其体积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三倍之多。从考古遗迹中发现,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是与家户灶台同时出现的。

    (摘编自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

    材料二

    先祖何时跨过了从利用自然火到有控制地用火的这道门槛?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在直立人的早期(大约距今200万年) ,因为直立人与更早的能人乃至南方古猿相比,在体质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而这些改变只有在用火熟食后才会发生。“熟食假说”认为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的直立人早期。该假说认为用火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用火的初衷是烧烤生食,熟食使人类更易获得所需的营养。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此进化成直立人。人类从此解放了双手,能够开始进行采摘、制造工具等复杂的活动。

    这一假说是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体变化的角度进行的推断,尽管得到很多支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学者宣称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的用火证据,例如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肯尼亚的切苏旺加遗址、中国山西的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这些古人类遗址距今都超过150万年,但这里发现的所谓古人类“用火证据”,因遗迹遗物分散、材料少、保存状况不佳而很少被学术界认可。例如,早期人类不会构建火塘,很少会留下结构性的火塘残余,同时,对于出现在地层中的零散的不完全燃烧沉积物,是人为用火还是自然野火的产物,也很难辨识。

    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新发端的行为方式,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而人类学会利用火被认为是对人类生计模式、社会结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变量与发展动因。

    人类引来的燎原之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区域内特定生存资源的密度增加,获取特定资源的可预见性增强。在此情形下,捕获小型猎物更加便利,觅食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觅食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减少,人群的流动性随之变小,这就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进而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私有领地和财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时文明的曙光若隐若现。

    (摘编自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

    【注】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可看出,人类利用火保护了自己并改变了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形象地表明了“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C、“熟食假说”尽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当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假说。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类对于火的利用,扩太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 B、材料一第四段“如此看来”的“此”,是指北美原住民能用火整饰地貌景观,捕获猎物的做法。 C、材料一中将“积碳”作为人类用火的证据,但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仍有待验证。 D、两则材料都阐述了“火”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在部落出现之后,人们依靠群体智慧学会了如何利用火。 B、人类对火的利用早于驯化动物,人类借助火捕捉猎物;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驯化动物提供了条件。 C、如果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木炭或灰烬,这些发现可视为人类用火的证据。 D、在学会如何控制和利用火之后,人类自身的生活习惯、行走方式和身体特征也全都发生了改变。
    (4)、请结合材料内容,对“用火熟食”能够增加人类脑容量的原因进行梳理。 
    (5)、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赵勤在《18岁的沉重》中给我们讲述一个高考失利学子的心路历程,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在距离2024年高考只有218天的时刻,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得到一些积极的启示,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请你结合你的高中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歌手刀郎以一首《罗刹海市》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首歌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罗刹海市》。这篇幻想小说讲述了美男子马骥漂流到罗刹国,后又到龙宫的故事。罗刹国以丑为美,以貌取士;美男子马骥在罗刹国被视为异类,只有在抹着锅灰扮作“张飞”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个小官。而到龙宫之后,那里的审美才算正常,龙王求他为婿。罗刹国美丑颠倒、是非颠倒的状态是这篇小说着力嘲讽的对象,这正是这首歌的灵感来源。

    对这首歌的解释(   ),但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

    《〈罗刹海市〉究竟触动到了什么》(环球网 张颐武)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

    看看当下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歌曲等,____。譬如最近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巨制大片《封神》。此前爆火的“中国节日”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同样也是。传统文化是座宝库,结合时代的创新创作永不过时。

    第二,用作品说话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①对于艺人来说,②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③可是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④作品却被流量所取代了。“流量”说白了,就是各种数据,而这样的数据往往都是粉丝堆砌出来的。为了数据,这些粉丝每天都有着一定的任务,一旦自家偶像有着风吹草动,便迅速展开数据攻势,瞬间点评量、播放量达到很可观的数据。

    《新京报》(张丰)

    从音乐角度来说,《罗刹海市》创新有限。从艺术角度来说,《罗刹海市》似乎是将人体排泄物也写进歌词,只是用了个隐晦文雅的说词。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警惕〈罗刹海市〉中回响的怨气和戾气》(邓清波)

    (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花八门 B、包罗万象 C、见仁见智 D、挂一漏万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4)、三则材料分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作出概括。要求每条材料的概括不超过25字,句子简洁流畅。
    (5)、2023年7月28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各国选手入场,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当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全场鸦雀无声。请借鉴第一则或第三则材料的褒贬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两句,写出士大夫面对有一技之长者的傲慢心态,随后又表达了对二者智慧上差异的意外之情。
    (2)、《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一句以星宿名对应地面区域的方式介绍了洪州的位置,李白《蜀道难》的两句诗“”也提及了与蜀秦两地对应的星宿并侧面表现蜀山之高。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两句,都借乐器之声传递出征人的心绪。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