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划线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一尊还酹江月 C、尚能饭否 D、赢得仓皇北顾
  • 2、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反衬)
  •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越陌度阡,枉用相          存:保存 B、少无适俗 , 性本爱丘山      韵:韵律,节奏 C、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拾取,摘取 D、对酒歌,人生几何          当:应当
  • 4、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弦嘈嘈如急雨 D、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在中国民间,流行一句话:中国人吃饭靠两个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①邓小平任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制度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的问题;②而通过袁隆平人工水稻杂交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粮食的增产。③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④日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⑤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57%。⑥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多亿公斤,⑦相当于一个中等省。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⑨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⑩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首先是①____。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是②____。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再次,工匠精神是③____。我国古代工匠制造的无数精美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①

    (2)、请对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  ),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2)、文中加粗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3)、下列在文中结尾画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 8、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一向(笃实/笃定)的老王对于上级领导交付的三天完成那件文物的修复任务(笃实/笃定)没问题。
    (2)、东京奥运会女排资格赛中,中国女排虽然以大比分3∶0战胜捷克,但是众多的评论员都(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地点出中国女排存在的问题,与郎平的见解(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 9、辨析语境,给画线字注音。
    (1)、玉器工匠要想打造一副精美绝伦的玉器,不仅需要对玉石进行千百遍的 磨,更需要琢      磨造型图案。
    (2)、老国王沙伯略的这顶王 镶金嵌玉,其高超的手工技术 绝古今。
  • 10、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2)、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5)、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 11、对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 12、对下列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三句写风急引起她的哀愁,借酒御风御寒,借酒浇愁,却愁多风急,忧愁难以消解。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写雁群飞过引起她的伤心,为什么呢?因为这雁是“旧时相识”。原来诗人认得,这群飞雁是过去栖宿在她老家屋檐下的,现在来寻旧主人,而物在人亡,怎不引起诗人悲伤呢?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写菊花引起她的哀愁。地上一丛丛的菊花,却枯萎憔悴了,看到了花的憔悴,诗人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时日难熬引起了哀愁。“守着窗儿”是因为

    孤寂翘首盼望有人能来解闷的情景,可是半天也没有人来,“独自”一人

    怎么样才能熬到天黑呢?

  • 13、对下列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是若有所失、彷徨不安的样子,这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 B、“冷冷清清”是指环境的空寂无人。寻觅而无所收获,精神上失去了寄托,使她越发感到环境的空寂,这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心情。 C、“凄凄惨惨戚戚”直接表白诗人的心理,写出了诗人的孤独、空虚和哀愁。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人不容易保养身体,这也引起她的哀愁。
  •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片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片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上下片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及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15、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
    A、婉约词 B、豪放词 C、抒情词 D、清旷词
  • 16、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
    A、南唐 B、北宋 C、南宋 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 17、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题中的要求。50字左右。
    (1)、用描写的方式扩写。(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色、动态等)
    (2)、用议论的方式扩写。(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
    (2)、《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3)、《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4)、《沁园春·长沙》中,“”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5)、《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句子是“”。
  • 19、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 20、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