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Ⅱ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①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②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施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③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④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刚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⑥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上,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我没有看到借钱的情景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⑦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忌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⑧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⑨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的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⑩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⑪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⑫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⑬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⑭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⑮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⑯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⑰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出一声“爸”!

    ⑱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⑲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苏雅要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小说有许多语句富含深意,“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那酒杯里盛着,一定是复杂的涟漪”,这样的用语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我”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却通过结尾“我的喟叹”深化了中心思想,使苏雅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2)、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有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的意思。 B、小说中父亲的许多表现能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在借钱时遇到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小说第13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这既表现了苏雅复杂的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甘于牺牲的爱。 D、小说在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比如“他不再与我眼神碰触”,表达出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3)、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4)、“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包含的深刻意蕴。
  • 2、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上述重要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重大理论指导,是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重大任务。

    在2013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者杰出代表,既包含体力劳动者,又包含脑力劳动者;既包含简单劳动者,又包含复杂劳动者;既包含物质生产劳动者,又包含精神生产劳动者。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对劳动的性质规定,前者是强调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后者则是强调劳动要素、方法和结果的发展性。

    (摘编自文新华《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材料二: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穡,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等情况,劳动教育内容大多以活动的方式呈现;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认识不足。推动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就要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规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劳动树人、协同育人的格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意见》同时提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等等。而从社会角度看,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可以开放实践场所,工青妇、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可以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

    在推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就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三:

    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方方面面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教育中,如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主动分担家务,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参与社区治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丰富职业体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这样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摘编自陈云龙《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实劳动是就劳动性质而言的,它强调了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因而党和国家非常重视。 B、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由春秋时期儒学的倡导而开始的。 C、对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也重要,社会可以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D、劳动者要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要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的天地,就要树立肯学肯干肯钻研的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劳动者。 B、马克思认为,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使人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需要借助教育或训练。 C、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重点都是为了强化劳动教育。 D、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存在不足有关。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B、“加强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C、“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D、“当劳动是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加强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名句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四句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四句来描写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气势非凡。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瀛洲是海上的仙山,“”;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由现实过渡到梦境。
  • 4、名句默写。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开篇,用“”两句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难以寻求,用神话中的仙山来烘托天姥山的神秘莫测。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越人之口描写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的诗句是“”。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夸张手法,以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的诗句是“”。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手法,以五岳和赤城山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巍峨的诗句是“”。
  • 5、词语注释
    (1)、恍:
    (2)、向来:
    (3)、须:
    (4)、摧眉折腰:
  • 6、词语注释
    (1)、列缺:
    (2)、訇然:
    (3)、青冥:
  • 7、词语注释
    (1)、清:
    (2)、青青:
    (3)、澹澹:
  • 8、词语注释
    (1)、明灭:
    (2)、因:
    (3)、渌:
  • 9、词语注释
    (1)、烟涛:
    (2)、微茫:
    (3)、信:
  •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难求     信:实在     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惊起而长嗟     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迷花倚石忽已     暝:昏暗
  • 11、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青春是坚定的、自信的,她就像浩瀚长空中驱散黑暗的一轮圆月,是她让我们坚信,不管人生多么坎坷,最终一定会是圆满的;

    青春是

    青春是

  • 1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①          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②          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③          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④          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⑤          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⑥          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A

    并且

    尽管

    /

    B

    而且

    但是

    /

    C

    /

    因此

    但是

    假如

    D

    尽管

    因为

    虽然

    /

    A、A B、B C、C D、D
  • 1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青春短暂,尽管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积极向上。

    ①青年当享受“最好时代”,把握“最关键时代”

    ②但奋斗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③还是在大街小巷穿行的快递小哥

    ④他们的脚步始终与这个时代合拍同行

    ⑤不管是在象牙塔里奋斗的莘莘学子

    ⑥当代青年有自己的奋斗范式,没有垮掉,没有“佛系”

    A、②⑥①③⑤④ B、①④⑤③②⑥ C、①⑥⑤③②④ D、②①⑤③④⑥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词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作者少年时期的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心忧天下和人民处于____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作者在____,充分显露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作为一个青年,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其爱国报国之情,在文中展现得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 15、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每点不超过6个字)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答:

  • 16、理解性默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17、理解性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句子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4)、杜甫《登高》“”,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5)、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一句借月倒映水中之景色做进一步的烘染,抒发离别之情;曲终“”则借月色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6)、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 18、理解性默写。
    (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 19、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____,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显达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显赫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显赫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显达  随波逐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声声慢:词牌名,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