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准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1)、行文中,作者用了“璀璨琳琅”来描写葡萄,请再写出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文中的葡萄。要求每个四字词语中至少有一个带玉字旁的字,“璀”“璨”“琳”“琅”除外。(2)、作者善用果农的语言写葡萄,文中画横线处是如何体现“果农语言”这一特点的?(3)、下列句子中“得”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可是你得快来!
A、那,来回一晃悠,准得烂! B、书包里有钢笔,摔不得。 C、考了600分,他高兴得满楼乱窜! D、要学会一门技术,就得刻苦钻研。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人为了降低血糖或者为了减肥,几乎不吃主食。这种做法合理吗?
首先,靠不吃主食来降低血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米饭和面食等主食 A , 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可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并生成能量。对正常人来说,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达到总能量的55%~65%。但是多年前,①医生在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膳食中,②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20%。③后来人们在研究中发现,④过低的碳水摄入即使能够暂时降低血糖,⑤但是导致患者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⑥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⑦如今医生已经放宽对糖尿病患者碳水摄入量的制约。
我们还应认识到,能否减肥成功,也不在于 B , 而在于能否制造较大的热量缺口。只有在消耗的热量明显大于摄入的热量时,身体才会分解脂肪以调用储备的能量,体重也才能减下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划波浪线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具体说明怎么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句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回答中曾皙说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2)、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是“”,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作者感叹道“”。(3)、小刚学成语的时候,听老师说“学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成语就是文言文的活化石”。于是,他看到成语“善始善终”,很快想到了魏征提到的“ , ”。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 , 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去”一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显示出诗人在战乱背景下对高洁品质的坚守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2)、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颈联“更怀古”“甘息机”表现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①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秀江桥”三大字,焕学尚书谢公谔书也。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之冬,僝功②于己酉之秋也。作之者谁?县尹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
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兹役之兴也,是岁江西大浸,氓莱其色。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错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于是临江军新喻县之士民合词以告于县尹曰:“丁君某可。”县尹具书礼及门三请,君既至,与县尹言于常平使者曰:“饥民不加少,而廪粟不加多,将奚以周?官有不周之周则氓受不惠之惠谓宜如范文正公兴役于饥岁可乎?”使者曰:“诺。”县尹、丁君及谢君,属耆老而告之。工正等六百人皆曰:“诺。”
于是僦③氓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桥成,溯而望者,若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乌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往来之济者视渊为陵,视冰为炭,视惊涛为坦涂。县人录其役,谒余记之。
夫见冬涉者其心恻,见春溺者其颡泚④。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有司居济人之位而政不及焉,或牵之也;士君子旁观动心而力不至焉,或不位焉者也。今陆公庸李君,李君位焉而莫之牵;李君庸丁君、谢君,丁君、谢君不位焉而莫之辞;丁君、谢君庸饥氓,饥氓利焉而莫之怨。夫惟饥氓利而舟子始不利,夫惟舟子不利而邦氓始大利。然邦氓之利大之难乎,抑久之难乎?大而不久,邦氓之利其不复为舟子之利乎?未可知也。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注】①戢:收敛,约束。②僝功:筹集工料,以从事或完成建筑工程。③僦:雇佣。④颡泚:心中惭愧、惶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官有不周之周A则氓受B不惠之惠C谓宜如范文正公D兴役于饥岁E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发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中的“兴”意思不同。 B、及,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及”意思相同。 C、属,即“请托,嘱咐”,与《赤壁赋》“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 D、抑,意为“还是”,与《齐桓晋文之事》的“抑王兴甲兵”的“抑”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受张浚举荐,入朝担任了临安府教授,后因为父亲守丧而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 B、材料二开头介绍了秀江桥修建的起始时间与几位主要的筑桥人,后对建桥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C、材料二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秀江桥建成后的形貌与作用,新喻县百姓不再惧怕江水惊涛了。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建桥之前相关官员处在周济百姓的位置却没有推行政策,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属于利益牵涉者。(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②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
(5)、材料二中新喻县秀江桥为什么能用二十多天就建成?请简要分析原因。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 , 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火。囡儿,新烧的饵块③ , 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一种住房建筑形式。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老爹热情,领闻一多先生找屋;屋主轻利,爽快租让新屋;荣瑞红淳朴,送饵块不收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龙泉镇的人情美。 B、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C、文中闻一多先生设立“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情节,带有历史真实性;巫人端公执木剑“开光”等情节,带有故事虚构性。 D、小说气氛始终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儒雅的形象以及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相间,故事叙述曲折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D、小说语言轻灵而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3)、“瓦猫”因其形像家猫而得名,人们传说它有镇宅的作用,请“瓦猫”是云南民间建新房时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民俗,这一物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李春艳
①重现保护传承。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
②强化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明诸多精神标识,如天下为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大力挖掘弘扬这些精神标识有利于我们感悟古人智慧、守护文化根脉,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征程上奏续中华文脉,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的发掘弘扬。
③推动创新发展。《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新征程上赓续中华文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深刻把握其发展规律与趋势,在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创新表达激活力。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融通多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以文化互鉴促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传承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交流合作、守正创新,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广泛深入加强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
(摘编自《中国军网》)
材料二:
①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这款预热4年的国产3A力作,创作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玩家操控以孙悟空为原型的天命者,前往多个引人入胜、风格迥异的西游故地。游戏上线1小时内,steam平台同时在线玩家已高达104.5万人,并在美国、新加坡等12个地区实现游戏销量霸榜。
②《黑神话:悟空》中所有古建筑群建模都来自创作团队对全国27个区县的实地考察。通过一比一的参考还原,这部贴上国风、传统文化标签的大型游戏被赋予了更多的民族生命力。安岳石刻作为其中之一创作原型也同步出圈。
③在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顶新社区的虎头山巅,人们可以迎面望见一尊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双手结印的摩崖石刻造像。据某站博主介绍,这尊位于茗山寺(又名虎头寺)的毗卢遮那佛像所在之处正是游戏中的取景地之一。
④茗山寺建于唐元和年间,盛于北宋时期,因岷山蜿蜒而来、层峦叠翠而得名。整个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山水画。寺庙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游戏中,毗卢佛头戴宝冠,表情肃穆,身披袈裟,手结合掌印;而在现实中,毗卢佛头戴镂空化佛宝冠,手结内缚印,其袈裟的纹理更加清晰。
⑤在安岳,《黑神话:悟空》中所刻画的茗山寺、千佛寨等画面仅是众多唐宋摩崖造像的其中一小部分。作为中国石刻之乡,安岳石刻以“古多精美”闻名。据悉,资阳市安岳县现存唐宋摩崖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近40余万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有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石窟群,是中国中晚期石窟的最后高峰。
⑥“《黑神话:悟空》的爆红,为我们宣传和保护石刻提供了新的思路。很高兴能通过这种途径让全国乃至全球看到安岳的石刻造像。”安岳石窟研究院宣传科聂艳说。
⑦当游戏IP与传统文化相碰撞,《黑神话:悟空》“破石”而出,“用世界品质,讲中国故事”。值此秋意正浓之际,我们不妨一同去探寻安岳石刻那满溢而出、无法掩盖的国风之美。
(摘编自人民网易奎西《<黑神话:悟空>爆火!四川安岳石刻取景地同步出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对文化工作的“保护与利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利用是第一要务。 B、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就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C、大力挖掘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亲仁善邻这些精神标识,能帮助我们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影响力。 D、文化领域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里的文物、遗产、文字活了起来。(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纲挈领,简明地阐述了如何对待文物与文化遗产的问题,材料二则用事实反映了文化创新,两则材料呈现出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材料二第⑤段多处使用数字来论证安岳石刻“古多精美”,这些数字是事实的总和,比事例有更强的概括性,因而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材料一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每段首句明确提出观点,三个并列观点使文章层次分明,论证逻辑简明清晰。 D、《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游戏产业的胜利,更是“用世界品质,讲中国故事”文化创新的一个缩影。(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激发文化活力”观点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C、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D、终日乾乾,与时偕行。(4)、材料一画波浪线处都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结合材料一分析《黑神话:悟空》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终于跟着这场雨来了。与夏日雨的凌厉和咄咄逼人不同,这时的雨,多了温柔意。它不贤不慢,不慌不忙,像绣娘在绣花,以天地为布,横几行,竖几行,行行复行行,蜜蜜的。秋的模样,便在“绣布”上逐渐显现。
苞谷熟了。稻子黄了。红薯该挖了。葵花籽该收了。枣树上的枣,红得像女孩的唇。石榴树上的石榴,跟一群胖娃娃似的,咧开了嘴在傻乐着。柿子树最入景了,一树一树的柿子,像镶着无数的红宝石,令人驻足了又驻足。
这个时候,一些叶子也开始好看起来。譬如银杏树的叶。它们一点一点染黄,远观去,黄花朵一样的。满树缀着这样的黄花朵,灿烂了半边天,你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它们了。梧桐树的叶,则像怀旧的纸张,焦黄焦黄的,适合在上面写相思。有人开始计划着要去看枫叶了。“____,____” 诗人的比喻委实可爱,秋天的枫叶,可不就像少年偷喝了酒,纵情地醉上一醉。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行望酒帘沽白蚁,醉吟诗句入丹枫 B、枫叶醉红秋色里,两三行雁夕阳中 C、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D、秋来万木着新黄,只有枫林醉晓霜(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善用“雨”来描写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一句以“雨”烘托箜篌声冲破云天的气势,又如《琵琶行并序》中“”一句用“雨”描写琵琶声的沉重急促。(2)、小李非常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是根据其中的“ , ”两句,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容安居”。(3)、在《六国论》中,苏洵明确指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这也同时论证了“”的观点。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宋小墅方伯《卜居》次韵(其二)
清·刘绎
瞥眼风光想习池,旧时王谢燕能知。
泥痕偶印飞鸿迹,窗影空随野马吹。
觞咏有缘宾客在,琴书无恙子孙宜。
平泉绿野人争羡,独爱黄花晚节时。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宋小墅,名延春,曾任云南布政使、云贵总督,后上疏乞归,住乾嘉名臣戴衢亨旧宅,日与友人吟诗自娱。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尊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以通俗易懂、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图景。 B、刘诗颈联化用“一觞一咏”“乐琴书以消忧”两个典故,写出主人的高雅志趣。 C、李词紧扣一个“愁”字来写景和叙事,结尾又用“销魂”二字强化了愁的深重。 D、李词体现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点,薄雾浓云、玉枕纱厨等饱含词人心情。(2)、刘诗和李词都有“黄花”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西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①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办之责。又表汉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前后过恶,免官,削爵土,徙梓潼郡。复以平子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出教敕之曰:“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东关,谓至心震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亮又与蒋琬、董允书曰:“孝起前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② , 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③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孝起者,卫尉南阳陈震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材料二:
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马谡,再失于李严,诚哉知人之难也。闇者不足以知,而明察者即以明察为所蔽;妄者不足以知,而端方者即以端方为所蔽。明察则有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士之智略杲毅者,短长相间,瑕瑜相杂,多不能纯。察之密,待之严,则无以自全而或见弃,即加意收录,而固不任之矣。于是而饰其行以无过、饰其言以无尤者,周旋委曲以免摘;言果辨,行果坚,而孰知其不可大任者,正在于此。似密似慎,外饰而中枵,恶足任哉?故先主过实之论,不能远马谡,而任以三军;陈震鳞甲之言,不能退李严,而倚以大计;则唯武侯端严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指刘备。②李严字正方;腹中有鳞甲,指其居心险恶、阴险狡诈。③指苏秦、张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亮进A无所据回乃拔C西县D千馀家国还汉中国收谡C下狱回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加强语气,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 B、图,料想、预料,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相同。 C、“见弃”一词中的“见”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见”用法不同。 D、恶,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虽然一直非常欣赏马谡,但是由于刘备临终时有过提醒,所以后来纵然重用马谡,却还是对其有警惕之心,并为此最终将马谡杀掉。 B、诸葛亮杀了马谡后还能抚其遗孤、恩若平生,上表惩处了李严以后又能任用李严之子李丰,可见诸葛亮是非分明,不因罪人而连坐其家属。 C、诸葛亮在误用马谡导致失败后能上疏请罪,在李严之事结束后,又能写信跟蒋琬、董允说起陈震之言,可见诸葛亮能够反思自己而不诿过。 D、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两次任人失误,既有被任用者的原因,也有诸葛亮自己的原因,况且人才本身也不太可能十全十美,不宜对其要求太过。(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②则唯武侯端严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
(5)、王夫之说“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马谡,再失于李严”,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诸葛亮“失”的具体表现。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散关
第广龙
就为“大散关”这三个字,我也要来。
陆游的《书愤·其一》,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少年时代,好冲动,好逞强,体会着恢弘的境界,听见了铮铮的声响,不由热血沸腾,壮大了志向。如今再读,其中依然有男儿气,有豪气,有杀伐气,而对于何以诗题《书愤》,方有了一些体悟。国破山河在,倾情的歌咏,透露出的正是马蹄践踏之下虚空无望的挣扎和血泪,这愤,又何尝不是愤懑、悲凉,何尝不是无奈和不甘。
不过,往昔的烟云散去,能留住的,却是诗人的心血笔墨。题中应有之意还在,还能感应到,只是时空转换,当年的主观介入,在时间的磨砺下,不经意间,过渡成了如今的客观欣赏。我从诗意上领会,觉得大散关就得和铁马秋风组合,才是大散关。这几个词,都硬,铁马是人在运动,秋风来自山野,力道大,也发挥得彻底,给大散关这个地名,也带来了动感,使之有了冷热的反应。散就是发散,就是散开,却在这里变得紧张,随时要腾跃而起,又按兵不动,有摊开胸怀的包容,有冷酷无情的拒绝。
也许受到陆游诗句的影响,如今的大散关,即使早就没有攻守往来的剑拔弩张,已经还原成一个地理意义的山口了,却又固化了沿袭下来的印记,听到大散关,会有联想,来到大散关,又和过往勾连。大散关,依然给人以精神上的刺激,无法当成一个纯粹自然的物象。地理上的大散关,和历史、文化的互动,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停止。(
我到了大散关,才读到曹操的《秋胡行二首》,起首一句“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心里有了起伏,像是被拽了一下。曹操谋略天下,戎马一生,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有得意自满也有狼狈不堪。生为人杰,输得起,也赢得起,三国角力,曹操是最后的赢家。曹操写过豪情的诗篇,而这首《秋胡行》,却在感叹人生之难,似乎和曹操的个性不相吻合,末尾更是发出了“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的消沉之音,这是曹操吗?是他,是那个拥有江山美人的曹操,也是那个有忧伤有痛苦的曹操。曹操的大散关,写出了人生的况味和不如意,写出了人心的复杂,才更有感染力,更真实。曹操的诗歌,也在言志,采用的手法,和后来的陆游,却完全不同。
两个人,都已进人人生的暮年,都心中有块垒,有沧桑,身处位置和所持立场竟然区别甚大。曹操就在铁马秋风里行走,更愿意向内心和自我打量;陆游有志不得伸展,只能“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写得虚,写到了心里去,写出了真切的感受;一个是辞藻的组合,而且,都是大词,看似具体,实则缺少对应。曹操戎马倥偬,身体出逃,一次看似放松实则纠结的登临,写得反而寻常人心;陆游欲置身其中却在其外,类似于隔空传音,便有了刻意,有了讲究。再仔细看,曹操表白心迹,情绪上有升华,接着状写的,却是牛走不动,车翻进沟的实景;陆游的诗篇,通篇都是字词的组合,如果不是忧怀国难的一口真气支撑,将陷于词的雕琢而失去鲜活的旨意。即使从艺术的角度,曹操的诗歌,乐府新声,和地气联通,生猛,鲜活,强调情感的个人化。陆游时期的格律体诗歌,已处于没落期,匠气重,公共意识占主导,所要传递的思想,是呐喊出来的。可是,如果没有陆游的诗句,大散关就不会广为人知,成为一个寓意强烈的符号。至于曹操,因为称雄天下,大散关也不会忽略了他的文字,拿出来展示,倒有些点缀的意味。多数情形下,皱眉头总比不上放声一吼痛快啊。
曹操那时,大散关还没有加上一个大字,还叫散关,得名于周朝存在于此地的散国。有的大,是无4170须张扬的,而且,还会被承认,自己也自信。散关本来就大,这个大,可以不用,也不受影响。不过,叫成大散关,那也行,这让守关的人,更上心,让夺关的人,别马虎大意。自然,也让吟咏风骚的人,遣词造句,显得对称有分量。
山川变化慢,城郭兴亡快。可是,我从宝鸡的城东过来,当我来到山前,我知道,大散关还在,但已1:55经不是原来的了。今人走的,和古人走的,不是一条路。上山路上,我看到了立于山下、山间、山顶的三块石碑,上头的“古大散关”几个字,落款都是苏轼。当年,苏轼是给大散关哪个位置的遗迹题写的呢?看上去,这三处,皆不是原处。我估计,还有一种可能,这三个字,是集字而成,并非苏轼专门书写。至于半山道旁的那个年岁不长的牌楼和里头的人造景观,不看也罢。
要是去壶口,天地汹涌而来,能确定。看大雁塔,屹立的身影,风雨千年,就是这一个。可是,看大散关,有指认的困难。在哪里看,能不能看到想看的呢?既然是川陕咽喉,是用兵之地,一定有石木的堆垒,有瞭望塔、砖楼和城墙,不然,如何守关和通关呢?看不到了,明代就废弃了。岁月更替,饶不过强者,也把人造的营盘打烂。大散关能留下什么呢,又怎么认定,此关非关,此关是关呢?在这里,还有被历史记了一笔的大散关古战场。
路边,东北方,一片浅谷,一道漫坡,长着草,不高,不繁盛。南宋吴玠吴璘两兄弟,在这里阻击金兵,打过大仗,打败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使其无法进军蜀地。在大散关,刘邦暗度陈仓,攻取三秦,走这条道。曹操西征,也走过这条道。难道掩埋了太多亡灵,太多孤魂,土地不得安宁,才驱逐了草木吗?我看到几个人,顶着烈日,在弯腰挖土。也许会发现盔甲的残片,生锈的腰牌。是在考古吗?不是。在挖排水沟。这里已经变成一个滑雪场了。这个世界上,死去的人,一定多于活着的人。不论多么惨烈的生死,都会淡化,都会被忘记的。活着的人,是一个增量,一代又一代,历史加长了,也就有了筛选,有了丢失。人是往前看的,得种地,得来山里避暑呀。有多少人,会在意这里,会说,这里是古战场,死过许多人。
(选自第广龙《大散关》,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辞藻的组合,都是大词,看似具体,实则缺乏对应。 B、“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是曹操发出的消沉之音,整首诗写出了人生的况味,显得真实。 C、石碑上“古大散关”的落款都是苏轼,可能是人们借助苏轼的名气集字而成,并非苏轼亲笔。 D、曾经的大散关古战场已草木萧索,人们建起了滑雪场,作者对这样的开发利用表示了批判。(2)、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陆游名句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连接,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索。 B、作者将与大散关相关联的两位诗人陆游和曹操进行比较,表达了明显的褒贬倾向。 C、作者钟爱文化古迹,不屑于年岁不长的牌楼和人造景观,体现出浓郁的主观色彩。 D、本文围绕大散关进行选材,内容丰富,联想广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形散而神聚。(3)、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佘树森先生认为文化散文应“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你认为本文做到了吗?为什么?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客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穿。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两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艺应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 B、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只要是反映社会生活、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都可做文艺创作的源泉。 C、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作品,无论是属于封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可以批判性学习。 D、人民指向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文艺工作者应去贴近和反映他们,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文艺作品内容等同于现实生活并不恰当。 B、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了传统的评书形式,可见其具有教条主义特点。 C、王愿坚的《党费》表现了地下党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是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 D、铁凝的《哦,香雪》折射了山村生活新变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心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关雎》反映了青年的爱情生活,《采薇》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 B、《卖炭翁》表达了对百姓艰苦的同情,《木兰诗》歌颂了女性英姿。 C、杜甫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李煜早期创作的词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在论证上的作用。(5)、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桂花延迟开放的现象叫做“春化作用”,这其实是植物的一种保护机制,如果没有这种保护机制;桂花按正常时节开花,就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严寒侵袭中死亡。
正如桂花的“春化作用”,人生也会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该在9月中旬就开放的桂花,为何到了国庆节才迎来花期? 这种现象近年来频频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吗?
①____?通常来说,光照周期和温度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两个关键因素。植物会依据日照时间的长短,来调整开花时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菊花,它们的叶片可以探知日照时长。当白天足够短,黑夜足够长的时候,开花基因的开关就被打开了——叶子中生产出的开花素会通过维管束,被运输到花芽部位,促进花芽发育。
除了对于光照的识别和期断之外,②____绝大多数植物开花需要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植物在开花之前,也需要一点时间的低温来刺激花芽发育。郁金香种球需要经过低温过程(5℃下,2至3周)才能正常开花;大白菜要在3至11℃的条件下,经过44天花芽才开始分化,80天后才会抽薹。
桂花对温度有特殊的需求,在秋季开花前需要有一段低于24℃的冷凉湿润气候,才能促进桂花秀花关特别最佳在开花之前1周中最终年温需要维持在18℃以下,这样才能促使桂花进人盛花期。而如果在桂花开花前发生剧烈的气温波动,开花也会受到影响。今年桂花推迟开放的特殊情况,显然是受到了反常天气的影响。比如今年,今年秋天来得比较晚,气温比较高,就会影响桂花的开花时间。
这种反常天气不仅仅会影响到上述观赏花卉,而会影响到农作物生产。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我们着力研究全球变化的动因。毕竟一个稳定的地球生态系统,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下列句子中的“开关”与文中加点的“开关”,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开关都要慎重,不要轻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B、关上懒惰和消极的开关,打开积极向上的开关。 C、打开生活的开关,勇往直前,迎接属于自己的精彩。 D、没有谁能为你按下成功的开关,只有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掌控力。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机翼下的黄河,如一条黄色的绸带,镶嵌在大地上,舞动着生命,也让大地灵动起来。远处的贺兰山,昂然挺立,如守卫家园的勇士,山头的白云,如飘舞的战袍。绿色的树林和葡萄园,在广袤的黄色大地上变成珍贵的点缀,簇拥着坐落在其中的“塞上江南城市”银川。在机翼下,这一切变得越来越小,终于和无垠的天空融为一体。别了,银川! 别了,贺兰山! 那心心念念的岩画,这次终究是错过了。
岩画被称为“人类童年的语言”。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了。古代先民在岩石上制作,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完成。它是图案作品的一种。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看到雄浑壮阔、原始古朴的贺兰山岩画后,留下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感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远处的贺兰山,如昂然挺立的守卫家园的勇士,山头的白云如飘舞的衣袂。”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以“岩画”开头,将第二段文字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 , ”两句寄语广大同学,要胸怀天下、意志坚强,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屈原在文章中经常使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对此,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3)、古代诗人常用“鸥”这一意象来表达情志怀抱,如:“ , ”。
-
18、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览照①
苏舜钦②
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
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
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
【注】①览照:以镜自照。②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庆历新政”,但变法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官,苏舜钦遭群小打击,被守旧派革职为平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对镜自照,面如铁,髯已苍,目光如炬,勾勒出一个刚正威严的形象。 B、颔联突出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曾想以身许国踏平胡虏,却生不逢时被革职。 C、颈联自述爱好与文才不相称,自叹多病而以诗文补足壮志,自卑中透着自信。 D、“顽铜”既指眼前的铜镜,又暗指顽固的守旧派,抒发了对群小的斥责激忿。(2)、《宋史》说苏舜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聚放.往往惊Δ”。此诗中诗人是如何“惊人”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电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圈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材料二:
(太公)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军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宛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选自《六韬》)
材料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①。军争之难者,以迁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选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注】①军争:两军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故将者[A]人之司[B]命[C]三军[D与之[E]俱[F]治[G]与之[H]俱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为开国君主的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文中太祖指曹操。 B、逆,预先,与《蜀道难》中“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逆”意思不同。 C、飨,犒赏,与《鸿门宴》中“且日飨士卒”的“飨”意思相同。 D、“我欲往而袭之”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的“而”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征讨完孙权后,派张辽等人驻守合肥,并留下一封信交给护军薛悌,信中已有应对之策。 B、张辽披着战甲,手执长戟,一路过关斩将,高呼自己的名字,冲破营垒,攻到孙权主帐附附近。 C、孙权围攻合肥,久攻不下,就率军撤退。张辽趁机率各路人马追击,几乎再次抓获孙权。 D、太公认为,为防止敌人的袭击,可分兵三处,各军职责不同,分别做好守备、后勤、进攻准备。(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②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5)、请结合材料二、三两部古代兵书,简要分析张辽是如何打赢合肥守卫战的。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连(节选)
西元
白磷弹在冬夜里爆炸。一团团白光拖着浓烟,从高空落下,照亮了漆黑的大地,到处是发白的红色。刚才还刀割一般寒冷,现在却好似在沸腾的钢水里,无法睁眼,无法呼吸。厚厚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大片大片焦土。
九兵团三连连长魏大骡子冲上高地,环顾四周,看着焦土里密密层层的尸体,有自己人的,有美国人的,大多数是自己人的,突然捂着脸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念叨着,李大个子、二斗伢子、穿错鞋、不长眼、小东西、大脑袋……
团长走上高地,在魏大骡子背后站了片刻,从地上捡起半包印了只骆驼的烟,借着还未熄灭的树枝点着。他贪婪地吸了几口,长长地唉了一声,道,向南大约九十公里,有个二○九四高地,我们要占领它,堵住美国人……
我的一个连打成一个排了!
都一样,主攻营也打成一个连了。阵地上,连长就剩下你,指导员一连的王大心还在。你把人归拢归拢,够一个加强连的。我们算几连?没番号,这一仗打完了,要是我还活着,就给你们一个。吃什么? 穿什么? 这九十公里可都是山路、雪路,不是人走的路。
团部的棉被都给你们,裹脚也行,捂脑袋也行,其他的,什么也给不了你们。不过,美军的一个陆战师正在往南逃,山下公路上肯定有他们的后勤辎重车,抽冷子劫一辆,就什么都有了。
………
公路很平坦,但是不能走,因为美国人的飞机会马上飞过来,用重机枪扫射,或投下炸弹。上官富贵背着两枚迫击炮弹,三颗手榴弹,五个土豆,后背与地面几乎平行,像头老毛驴一样缓缓而行。他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回头看路,鼻涕和口水在鼻头上结成一串冰珠儿。魏大骡子用团长给的棉被改了个帽子,像只倒扣的水桶,只露眼睛,倒也挡风,剩下的棉絮都塞在从尸体上扒下来的靴子里了。
魏大骡子与上官富贵并肩而行,奇怪的是,无论怎么使劲也别想超过这头老毛驴半步。魏大骡子胸口发闷,扯开棉帽露出嘴,问道,富贵儿,脚还行啊? 上官富贵歪过脸,瞪了他一眼,没说话。魏大骡子明白了,这个时候谁也不愿多费力气,连说话的力气也逐多余的。
行至中午,太阳最强,来到一处背风之地,山风没那么烈了。魏大骡子让大家停下来休息,可没人敢坐,单薄的军服扛不住寒冷,身上一层汗水很快就会冷下来,如同后背塞进了雪。三五个人背靠背蹲着,把脸埋在袖子里,这样稍稍能保暖。魏大骡子背后是上官富贵,这头老毛驴的后背很瘦,但很硬,很有力道,像老树根,让人莫明其妙地很有安全感,好像跟他在一起,就一定不会死。两个人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了,穿过薄薄的军服贴在一起,过会儿一起身,就会结成冰壳。真他妈的!
魏大骡子低声问,老毛驴,打济南①那会儿你就在二连了吧? 嘿嘿,咋连个排长也没混上? 上官富贵竟然从腰里摸出半包骆驼烟,嘴对嘴点着了,从头顶上递给魏大骡子,说道,我也想明白了,就我这能水儿,给我一个排我也带不好,自己死得快不要紧,还得连累别人。
魏大骡子扑哧一乐,说,富贵儿,我他娘的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你这是在逃荒啊? 上官富贵挖了挖指甲里的泥,仔细研究他那又黑又厚的手心,说道,可不咋的! 从小到大就是这么逃荒逃过来的啊!
叶六岁老家招水灾,我们老老少少九口人往潼关西面逃,只有我一个活下来了。奶奶是第一个没的,不吃不喝,自己把自己饿死了。不知走了多久的山路,有个庄稼老汉给了一碗小米粥。他说话和老家不一样,我才知道已经走到陕西了。那碗小米粥不知怎么下肚的,吃完了,人像傻了一样,呆呆地坐在地头一块黄土墩上,心把,这下怕是死不了了。
| 烟头烫了上官富贵的手,他又赶紧吸了一口,才把烟屁股扔了,说道,但我想,逃荒终归不是好事儿,什么时候不打仗了,能吃饱肚子了,好日子就算是来了。也不知道我上官寓贵能不能享上这个福。对了,大骡子,你过去是干什么的,看着可有点像上腿!
魏大骡子哈哈大笑,道,让你说着了,过去我还具是土匪,排行老三,人称魏三儿。当年,山下来了两支队伍,都想招降咱。我留了个心眼儿,去瞅了瞅,一看,长官穿度靴的队伍骨头般,衣服破破烂烂的队伍骨头倒跑。我就跟了骨头硬的队伍了,你看,咱们不是得了天下?
魏大骡子得危地往天上吐了口烟,道,我是胡子出身,谁骨头软,谁骨头蹬,看不出来,但能闻出来。咱们的队伍呢,一身土味儿,但漫怪味儿,长出来的庄稼都是硬挺挺的。老蒋的队伍虽然大,仔细闻,有酒肉味儿,还有股让人硌硬的洋膻味儿,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真到了硬碰硬的关节眼儿上,那就是兵败如山倒啊!
上官富贵猛地翻过身,耳朵朝外伸。魏大骡子一咧嘴,只觉后背上的湿军装变成了冷铁皮。上官富贵狠狠地说,别吭气! 片刻,他又道,公路上有汽车!
【注】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山东省济南市进行的进规模攻坚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以冬夜雪地为背景,写“无名连”的军事行动,准备占领二○九四高地,阻止美军南逃。 B、文中的魏大骡子、老毛驴、李大个子、二斗伢子、穿错鞋等称呼可见志愿军战士大都寂寂无名。 C、文中“无名连”人员复杂,临时拼凑,没有番号,物质匮乏。面对严寒,面对美军,奋勇前进。 D、文中“无名连”战士都经历了饥荒的苦难,不堪的过往,残酷的战争,表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描写白磷弹爆炸时的场景,动静结合,从视觉上表现色彩明暗的对比,从触觉上感知冷热的反差,表现了战场的惨烈。 B、文本选择冬天雪夜高地、密密层层的尸体、结成冰壳的军服、背靠背地取暖等细节,主要以侧面烘托来表现战斗的残酷。 C、文本中魏大骡子“我他娘的”等口头禅以及“跟了骨头硬的队伍”的语言,表现其身份性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出一位战士的形象。 D、文本叙述从容、舒缓,不急于把一场完整的战争讲述出来,而把笔墨集中在一些细节上,侧重表现“无名连”战士的内心世界。(3)、小说中的上官富贵的“没说话”和三处“说道”,分别表现他的哪些内心活动,请简要概括。(4)、小说通过两组人物的对话呈现多重时空的叙述结构,使小说变得丰富厚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