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 ,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 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 2、如图,A为内壁长为2m 的U形框,框内有一小球 B.某时刻开始,小球从框的中点以1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与框右侧挡板碰撞后立刻以相等的速度返回,以后的每次碰撞小球只改变速度方向,且不计碰撞时间.

    (1)、若框始终静止,则4s 内小球与框碰撞的次数为次.
    (2)、若框始终以0.5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3s 末小球与框左侧挡板的距离为m.
  • 3、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 m/s,则汽车的速度为m/s.

  • 4、如图,xOy平面内有一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动点 P 在圆周上沿顺时针方向做速度大小始终为v的圆周运动,另一动点Q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A、B为圆与x轴的交点,某时刻 P、Q在A 点相遇,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 B点相遇,则Q的速度大小为.

  • 5、有一小孩掉进河里后抱住了一根圆木顺水向下漂流,有三条船A、B、C在河岸正对面P 点的地方同时与圆木相遇,但三条船上的船员都没有注意到圆木上的小孩. A、B两船逆水上行,C船顺水下行.相对水的速度,B船是A 船的1.2倍,C船是B 船的1.2倍.当三条船离开 P 点行驶30分钟的时候,船员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圆木上有小孩需要救助的消息,三条船都立即调转船头,驶向圆木,假设船调转方向的时间不计,在离 P 点6千米的地方,小孩被船员救起.则三条船到达小孩和圆木的先后次序是(    ).
    A、船A先到达 B、船 B先到达 C、船C先到达 D、三条船同时到达
  • 6、图象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如图是小华同学描绘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前4s 内运动的路程是;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 7、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m),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v , 经过 ts,甲、乙相距10m.则(   ).

    A、v< v , t一定为10s B、v< v , t可能为30 s C、v= v , t可能为10 s D、v= v , t可能为30 s
  • 8、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在第一个10 s内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B、在第二个10 s内速度大小不变 C、在第三个10 s内前进了300 m D、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
  • 9、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3s 时甲在乙的前方
  • 10、在一年一度的大庆市“黎明湖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舟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两队所走距离相等 B、t1时刻甲队比乙队运动得快 C、t1时刻甲队超过乙队 D、t1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
  • 11、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 P 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他在水面上方喷了一些.
    (2)、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如图丙,他将光沿着AO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光沿着 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角为度。
  • 12、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画出表示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的位置MM'和NN'.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玻璃板的厚度,其读数为 cm.

    (2)、在玻璃板前放一枚棋子A,观察到棋子在玻璃板中有两个像,一个较亮,另一个较暗,较亮的像是光线经(填“MM'”或“NN'”)面反射形成的.
    (3)、为验证“像是虚像”的猜想,小明将一张白卡片放在的位置,(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卡片上有无棋子A 的像.
    (4)、将棋子B(图中未画出)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较亮的像重合,并测量棋子A 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和棋子B 的左端到NN'的距离lB,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1

    2

    3

    4

    lʌ/ cm

    5.40

    7.15

    9.80

    12.50

    lB/ cm

    5.20

    6.96

    9.61

    12.32

    分析数据可得:像到反射面的距离(填“小于”或“大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

    (5)、实验中,像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存在差值.小明对此很感兴趣,他想探究影响这一差值大小的因素.请帮小明提出一条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 13、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②(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③

  • 14、为了连续改变反射光的方向,并多次重复这个过程,方法之一是旋转由许多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面体棱镜(简称镜鼓),如图所示.当激光束以固定方向入射到镜鼓的一个反射面上时,由于反射镜绕竖直轴旋转,反射光就可在屏幕上扫出一条水平线.依次,每块反射镜都将轮流扫描一次.如果要求扫描的范围θ=45°且每秒钟扫描48次,那么镜鼓的反射镜面数目是个,镜鼓旋转的转速是转/分钟.

  • 15、某校新建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线照在池壁上,在S 点形成一光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当水面升至a 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光斑的位置在 P点,当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的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P 点在S 点的(填“上方”或“下方”),Q点在S 点的(填“上方”或“下方”).作出岸上的人看到的亮斑的位置在 Q点的光路图.

  • 16、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 17、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左镜2m,距右镜4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

    A、12m B、16m C、20m D、24m
  • 18、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他在灯前学习的时候(小明用右手写字),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    ).
    A、把台灯换为吊灯 B、把台灯放到正前方 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 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
  • 19、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应是(    ).
    A、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 B、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星 C、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且星星闪烁 D、一片天蓝色,能看见地球和星星
  • 20、以镜正衣冠,如图所示,小红由远及近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周围的同学都能看见小红,是因为光照到小红身上,发生了光的反射.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