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减少了倒车时发生的碰撞次数,下列声的利用,与倒车雷达工作时声的利用方式相同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B、利用地震监测仪监测地震等级 C、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昆虫的位置 D、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 -
2、“参差不齐”这个成语大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意思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或水平不一、很不整齐。但是在古代“参差”还表示一种乐器你知道吗?如图所示,它由许多根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关于这种乐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差”演奏时靠竹管的振动发声 B、竹管长短不一是为了改变“参差”发声的响度 C、该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用力吹同一根竹管可以改变此乐器的音色 -
3、小刚四次测量课本的宽度,记录结果:17.51cm、17.32cm、17.30cm、17.31cm,则课本宽度为( )A、17.33cm B、17.30cm C、17.305cm D、17.31cm
-
4、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200cm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 C、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0s D、一支新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7.5dm
-
5、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假如某一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在5kHz~40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超声波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 。(2)、下列哪种动物能发出与声呐相同的波 ____。A、大象 B、狗 C、蝙蝠 D、猫(3)、在月球上不能利用声呐测距,原因是 。(4)、人耳能够听到该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5)、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k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km。
-
6、汽车刹车之后,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发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下表是一个机警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v(m/s)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8
4.8
8
16
9.7
32
24
14.6
72
32
19.3
128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一位小数)(2)、分析题中所给数据表可知,汽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制动距离 ;当速度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制动距离增加为原来的 倍;(3)、当这辆汽车在路面上以24m/s的速度行驶时,该司机突然发现离车80m远的路中间有一很大的障碍物,立即作出刹车反应并操纵制动器,则该司机 (选填“能”或“不能”)安全停车;(4)、此路况下,制动距离S2与行驶速度v的关系可以用图示坐标系中图线 (选填“a”或“b”或“c”)表示。 -
7、为了监测超速行驶这种违法行为,公路上常常设置有超声波测速仪。如图为某公路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当行驶的小汽车与测速仪距离sOA为45m时(如图甲),测速仪向小汽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追上”小汽车时,小汽车刚好运动到B点(如图乙),测速仪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时0.3s。已知此路段限速为80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求:
(1)、超声波在0.3s内传播的距离;(2)、图乙中小汽车运动的路程s;(3)、小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
8、2023年10月16日,数艘日本船只非法进入中国钓鱼岛领海,中国海警果断出手予以警告驱离,没让日本染指中国领土主权的企图得逞,如图所示,求:(1)、驱离日本船只后,若海警船从钓鱼岛以4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到浙江温州A地,用时9h,浙江温州A地到钓鱼岛的直线路程;(2)、若我国自行研制的某战机从浙江温州A地上空匀速直线飞行0.5h到达钓鱼岛上空,该战机的速度;
-
9、如图是小明“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如图甲中A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选填字母)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放大实验效果图甲中B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开,这一现象既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2)、实验二:利用图乙中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乙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探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④根据以上的实验结论,小明用四个玻璃瓶,水量如图丙所示,用竹筷从左往右依次敲击玻璃瓶,使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发现它们发声的音调依次 (选填“降低”或“升高”)。
-
10、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5s,AC段时间tAC=2.3s,AB段的距离sAB=cm,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m/s。(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5)、实验中测得路程AC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AB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BC的平均速度为v3 ,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 -
1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5,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
12、如图,A图是一物体运动的v﹣t图象,请在B图中作出其对应的s﹣t图象

-
13、我国的高铁里程位列世界第一,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暑期中,小明跟随父母乘坐高铁外出旅游,所乘的复兴号列车长为200m,坐在车厢内座椅上的小明看到车内显示屏上的速度为288km/h,若该高铁以这样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5km的隧道,下列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B、以列车车厢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C、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2.5s D、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60s
-
14、2024年4月21日淮安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淮安站)比赛于7时30分鸣枪起跑,如图是某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t1、t2和t3三个时刻,运动速度分别为v1、v2、v3。请判断v1、v2、v3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v1>v3>v2 B、v1<v3<v2 C、v1=v3=v2 D、无法比较 -
15、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A点到F点小球做减速直线运动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0cm C、小球在BE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DF段的平均速度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
16、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下面是小明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比较合理的是( )A、初中男生的身高约是2.5m B、人正常步行速度为5m/s C、脉搏跳动约60次/min D、手指甲的厚度约为1.0cm
-
17、 下面三个表是小明测得的不同条件下的声速v,根据表中信息填空。
表一:在空气中
介质温度/℃
v/m·s-1
0
330
25
346
30
349
100
386
表二:在气、固、液体中(0℃)
介质种类
v/m·s-1
氧气
316
海水
1500
冰
3160
铁
4900﹣5000
表三:在15℃空气中
频率/Hz
v/m·s-1
2000
340
1000
340
500
340
256
340
(1)、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选填“0℃”“22℃”“2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选填“大”“小”);(2)、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 无关的因素是;(3)、根据表一的信息,归纳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
18、 国庆假期,小明一家自驾去漠河北极村游玩,途中看到如图甲所示的路牌,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用了18min。在进入北极村前的一段路上,他们经过一段神奇的音乐公路,如图乙,这段音乐公路长约 , 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丙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时长约30s。求:
(1)、他们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这段行程中是否超速?(2)、要奏出《我和我的祖国》,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
19、 如题图1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显示时间的格式为“时:分:秒”)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s;小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cm,平均速度m/s;(4)、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为 , 经过中点时速度为 , 则;(选填“>”“<”或“=”)(5)、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选填字母)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6)、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选填“大”或“小”);(7)、如题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A、
B、
C、
D、
-
20、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有关。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如果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左边的塑料球(选填“会”或“不会”)弹起。(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 并由此推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