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吹打(广西八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因使用鼓、锣、钹、笛、箫、弦、琴、人声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关于其中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指拨弹不同的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吹箫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C、鸣锣击鼓,人们能区分锣鼓声是因为锣鼓声的音色不同 D、八音齐奏,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 2、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误差在测量中是不可避免的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 3、甲、乙两辆汽车,他们运动的速度之比为3:2,他们所需的时间之比为4:3,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A、3: 2 B、4: 3 C、7: 5 D、2: 1
  • 4、小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13cm、26.12cm、26.10cm、26.31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
    A、26.116cm B、26.12cm C、26.165cm D、26.17cm
  • 5、关于速度公式 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D、速度会随时间或路程而变化
  • 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丁的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 7、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 8、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B、 C、流水 D、河岸
  • 9、在AI歌手的虚拟演唱会中,工程师通过声纹重组技术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使AI 歌手的原声(频率更高,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乐器

    物理实践活动课上,张老师带来了两种乐器:口琴和水瓶琴,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口琴是用嘴吹气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它上面有气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甲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较长、较厚,而C区的较薄、较短。

    如图乙所示为老师制作的水瓶琴,在八只相同的玻璃杯中注入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击或对瓶口吹气,可以发现声音的音调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1)、在图甲中C区是  音区(选填“高”“中”或“低”) ;往中间的一个气孔用力吹气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用较小的力吹气相比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2)、若依次对图乙中玻璃瓶口吹气,可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编号  玻璃瓶;若用竹筷轻轻拍打瓶身时,也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编号为  的玻璃瓶。
    (3)、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____ ;
    A、这是声音的回声 B、铜片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4)、如下图所示。国庆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去山区旅行,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公路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鸣笛3s后小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鸣笛处汽车离高山有m。

    (5)、交通部门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检测汽车行驶时是否超速。测速原理是同一处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辆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测速仪向汽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又被测速仪接收。已知测速仪每隔1.1s发出一次信号,当一辆匀速直线行驶的小汽车逐步驶离测控区的过程中,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2s,第二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5s。这辆小汽车的速度为m/s?
  • 11、图甲是小王观察某固体熔化的实验装置,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对该固体进行加热时,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其好处是  ;
    (2)、由图乙可以判断,该固体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5分钟,该固体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加热22分钟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其读数为  ℃;
    (4)、分析图乙中的DE段时发现试管中液体未沸腾,小王往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液体沸腾了,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12、在课堂上老师用小纸锅烧水,如图甲所示。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乙,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  ;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需要计时、记录温度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丙中的  (选填“a”或“b”)现象;
    (3)、煮饺子时往锅内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会停止沸腾,原因是  (选填字母“A:水的温度低于沸点”“B:水的沸点降低”或“C:不能继续吸热”)。
    (4)、如果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增加了水的质量,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  。
  • 13、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闹钟铃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在不断变化。
    (3)、如图丙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的  有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若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  变低(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纲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选填“发出声音的响度为0dB”、“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或“发声频率低于20Hz”)。
  • 14、如图所示,常温下,小明取一个不漏水的空易拉罐,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熔点:﹣75.5℃,沸点:﹣57℃)放入易拉罐中,过一会儿干冰变少了,这是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 15、如图,音乐喷泉是利用播放的音乐来控制水柱,达到与音乐同步的效果。音乐声越洪亮水柱就会越高,控制水柱高度的是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达到与音乐同步的效果。喷泉附近会比较凉爽,这是因为喷泉周围大量的小水滴 时(填物态变化名称),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降低空气温度。

  • 16、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冰糖葫芦时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至180℃左右,一段时间后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再把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放出热量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根据上面的信息可知,白糖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 17、一个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标准气压下测得冰水混合物温度为4℃,沸水的温度为94℃,用这个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31℃,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
    A、27 B、37 C、30 D、34
  • 18、如图是一款沙漠取水神器、在自然风的作用下带动上方的叶片旋转、进而把地表上的空气通过软管抽入地下。受上层空气和下层土壤的气温差的影响,水蒸气在流入底部储水箱的过程中会凝结成小水珠,以此不断地进行收集就能达到取水效果了。关于上述取水的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熔化 吸热 B、液化 放热 C、凝华 放热 D、汽化 吸热
  • 19、“冰蝴蝶”是一种自然景观。冬季温度、湿度、风力适宜时,山间枯死的草本植物中的水会流出茎秆,结出“蝴蝶”一样的纤薄冰片,如图所示。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冰蝴蝶”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千里冰封 C、霜满枝头 D、雾绕山峦
  • 20、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小水珠,下列对小水珠的存在位置和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a的上表面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a的下表面出现水珠,是烧杯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b的上表面出现水珠,是烧杯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b的下表面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