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1 建筑的结构与工程 课时作业1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1 建筑的结构与工程 课时作业2
-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计算题
- 浙教版科学三年中考真题和模拟题汇编1:微粒、元素、化合价和化学式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联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科学试卷
- 初中科学新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电路探秘单元卷
- 初中科学新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力和空间探索单元卷
-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4章 能代谢与平衡 专题3 项目化学习
-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4章 能代谢与平衡 专题2 技术、工程与社会
-
1、在今年九三阅兵空中方阵中,我国的首款5代隐身战机歼-20备受关注。在阅兵时,一架歼-20在高空水平飞行,当飞过某人头顶上方10s后,人才听见飞机的轰鸣声,此时飞机已飞到此人前方6800m处,请计算求出:(声速取340m/s)(1)、该飞机飞行高度(2)、这架飞机飞行速度是声速的几倍
-
2、如图甲所示为伽利略彩球温度计,观察发现里面的小球在一天中不同时刻所处的位置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彩球温度计中的特殊液体的密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小球浮沉状态发生变化,当小球悬浮时,液体温度与小球下端吊牌标记的温度相等。小东为探究特殊液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如下实验。
【项目研究】小东用a、b、c、d四个体积不变的小球和特殊液体制成简易温度计,用以研究液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观察记录】在15℃、18℃、21℃、24℃时, a、b、c、d四个小球的浮沉状态如图乙所示。
(1)、 小球b 对应的温度标记为(填“15℃”“18℃”“21℃”或“24℃”)。(2)、液体温度在15~24℃范围内,小球a所受浮力与液体温度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
B、
C、
D、
(3)、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4)、 请对四个小球的密度(ρa、ρb、ρc、ρd)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
3、为探究“质量对惯性的影响”,小明找来电吹风、沙砾、冰盘、刻度尺等物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过程】
将电吹风调至“风力适当”挡位从左边正对沙砾堆,开启电吹风,沙砾被吹入右边的冰盘中。观察比较冰盘中沙砾水平运动的距离。实验现象如图甲所示,结果记录在表中。
沙砾水平运动距离结果记录表
沙砾质量
大
中
小
沙砾水平运动的距离/cm
5.3
8.1
12.5
(1)、【分析论证】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沙砾惯性的大小。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风速的作用下,质量越大的沙砾水平运动的距离越近,其运动状态越(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改变。由此说明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交流评估】小明后续更换不同物体,并且改变风速大小重复上述实验,其目的是。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排除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3)、【生活应用】如图乙所示,将少量碎石(质量大)、谷粒(质量中等)及糠皮(质量小)的混合物(三者大小类似)从农用扬场机进料口倒入,在快速转动的轮和皮带的带动下三者被抛出落地形成了A、B、C三堆,达到分离的目的,其中落在最远处C点的是 。
-
4、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将一束入射角为50°的光斜射入杯中的水里,在底部可形成光斑1。当小明逐渐往杯中加酒精时,发现光斑的位置发生变化,偏折程度不同。为了定量反映这种差异,小明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并根据所学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影响“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偏折比”与液面的高度有关;猜想2:“偏折比”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猜想3:“偏折比”与入射光的颜色有关。
(1)、为验证猜想1,小明的操作是向水中加酒精来探究,认为是液面高度增加改变了偏折比,小华不赞同该结论,请你指出小明错误之处:(2)、纠正过后,小明继续探究猜想一。在介质种类相同时,向图甲中加水多次改变液面高度,发现入射角大小不变时,折射角的大小不变,即“偏折比”不变。请在图乙画出:水面高度增加h后,激光折射光路图,并标明底部光斑2的位置。(3)、为验证猜想2,小明只将图甲中的水换成酒精。如图丙所示,酒精的高度小于水的高度,杯底光斑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的位置重合,对比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酒精对光的“偏折比”(填“等于”或“不等于)水对光的“偏折比”。(4)、为了验证猜想3,小明在图甲装置中先后以相同入射角射入红色和蓝色的激光,杯底光斑位置如图丁所示,则光的“偏折比”大。 -
5、如图甲所示,粗糙水平传送带转动速度为2m/s,将一木块放上传送带后,0~3s内物体运动速度y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在t=3s时,物体受到水平向右拉力F的作用,F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由图像可知:
(1)、在2~3s时间段,木块移动的距离为m,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N。(2)、在3~5s时间段,物体处于(选填“匀速”、“变速”或“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N。 -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甲在测量凸透镜焦距,移动光屏找到最小最亮光斑,可知该透镜焦距为cm。(2)、实验前应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处于。(3)、若用不透明纸片遮住凸透镜中央的1/4,则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A、无影响 B、像的高度变为原来的3/4 C、成上下错位的2个完整的像 D、成完整的像,但像变暗 -
7、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在科学学习中至关重要。
(1)、以下三幅图中可以正确测量力大小的是:。(2)、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手的拉力,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使弹簧伸长的力是(选填“绳拉弹簧的力”或“手拉弹簧的力”)。 -
8、如图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若用甲、乙、丙、丁代表四种声音,则具有相同响度的是 , 具有相同音调的是。

-
9、雨后的夜晚,从不同方向观察水坑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某一处,发现水坑比地面暗,原因是水坑出现了(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当你背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时,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的地方(填“亮”或“暗”)。

-
1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青少年要珍惜眼睛,保护健康视力。
(1)、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可以看见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结构1),这就是;(2)、外界物体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填结构名称)上,形成倒立、缩小实像;(3)、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选填“薄”或“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 -
11、三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的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将烧杯放在同一个水槽中,静止时如图所示,已知ρ杯>ρ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烧杯所受浮力相等 B、乙液体的密度最小 C、丙液体的密度比水小 D、三种液体的密度相等 -
12、如图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直筒形容器中分别盛有A、B、C三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分别从三个容器内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后,剩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
13、“十一”期间,小明和同学们到四明山游玩,当他为一位同学拍摄单人照后,又提议全体同学拍一张合影,则他应( )A、保持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不变,拉长镜头 B、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拉长镜头 C、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保持镜头不动 D、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缩短镜头
-
14、如图,水平桌面上容器内有一块冰,不考虑水分蒸发,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 )
A、桌面受到的压力变大 B、桌面受到的压强变大 C、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变大 D、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变小 -
15、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6cm 和12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12cm、h=5cm B、f=12cm、h=24cm C、f=6cm、h=10cm D、f=6cm、h=12 cm -
16、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小美沿与镜面平行的直线从A 走到D,从平面镜底边两端点向 AD 直线所作垂线的交点分别为B 和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小美在 AB 段或 CD 段行走时,平面镜中无法形成自己的像
②小美只有行走到 BC段才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像
③小美在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所在平面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④此过程中,小美相对于自己的像位置是静止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7、如图所示,用 F=8N 水平向右的拉力匀速拉动物块 A 时,物块 B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则物块A 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 )
A、8N,水平向右 B、8N,水平向左 C、3N,水平向左 D、3N,水平向右 -
18、将一铅球抛出到铅球落地的情景如图所示,选项中能正确反映这一过程中铅球所受重力的是( )
A、铅球在运动过程中重力方向发生改变 B、铅球在最高点时所受重力达到最大 C、铅球在最高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D、铅球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
19、在下列科学实验探究中,实验方法选取非常重要,下列采用“模型法”的是( )A、用乒乓球弹起幅度体现音叉振动幅度 B、用带箭头的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C、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D、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20、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 40° B、折射角等于50° C、MM'的下侧是玻璃 D、MM'是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