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小 B、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C、蜡烛在a 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D、运用蜡烛在b 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 2、在一口枯井的井底正中央 P 点处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所示,一场大雨过后,井中被灌满水,若青蛙仍在 P 点处,则青蛙的视野范围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 3、如图所示为近视、远视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近视及其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分别为(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 4、潜水员潜入水中工作时看见岸上的树梢位置变高了,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A、 B、 C、 D、
  • 5、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放一张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音乐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  ( )
    A、既看不到闪光,也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但能听到音乐 C、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音乐 D、既能看到闪光,也能听到音乐,但音乐声越来越小
  • 6、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 30° B、折射角等于50° C、MM'的右侧是玻璃 D、NN'是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
  • 7、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从侧面看(   )

    A、白纸比较亮,是因为白纸发生了漫反射 B、平面镜比较亮,是因为平面镜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是因为白纸发生了镜面反射 D、平面镜比较亮,是因为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
  • 8、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B、手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红、黄、蓝三原色混合而成 C、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 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会引起皮肤癌
  • 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的操作是    (   )

    A、沿ON 前后转动光屏E B、沿ON 前后转动光屏F C、改变光线OB 的出射角度 D、改变光线AO 的入射角度
  • 10、下列“影”与其形成原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手影——光屏承接的实像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影————光的折射
  • 11、大型的会场、电影院等场所都要用到扩音设备,它主要用来(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音的响度
  • 12、当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时,我们会听到悦耳的琴声。这一现象中的声源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 13、品尝美味的菜肴时,美味的感觉产生在(   )
    A、 B、 C、 D、大脑
  • 14、如图所示,质量为 48 kg的小柯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600 m,所用时间为2m in。假设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人和车总重的 112 (g 取10 N/ kg)

    (1)、求自行车行驶的速度。
    (2)、若自行车的质量为 12 kg,车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 40cm2, , 则小柯骑车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
    (3)、求自行车受到的水平牵引力。
  • 15、小黄在上劳动课时发现,安装锄头时,需要将一块大小合适的木头楔入锄头与锄柄的缝隙里,才能使锄柄和锄头套紧,如图甲所示。使用锄头时,在手上沾点水,可以防止手和锄柄之间打滑。长时间使用后,锄头与锄柄会发生松动,将锄柄向下敲击石头,锄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锄柄上,如图乙所示。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 16、哪些因素会影响铅球的投掷距离呢?小明用弹簧和小球做模拟实验,以相同的力,使小球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投掷出去,测量并记录小球每次的投掷距离,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投掷高度/m

    投掷

    角度/°

    实际测量的投掷距离/m

    理论计算的投掷距离/m

    1

    1.8

    20

    5.17

    5.23

    2

    1.8

    40

    6.13

    6.24

    3

    1.8

    60

    5.53

    5.62

    4

    2.2

    20

    5.25

    5.36

    5

    2.2

    40

    6.35

    6.43

    6

    2.2

    60

    5.66

    5.72

    (1)、该实验中使用的测量工具有量角器和
    (2)、比较第(填序号)次实验数据,可知在投掷力和投掷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当投掷角度为 40时,小球投掷得最远。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测量和计算方法均正确的情况下,我们实际测量的投掷距离始终小于理论计算的投掷距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17、如图所示为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通过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每个钩码重为1 N。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也能保持静止,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小明认为将木块A 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如图乙所示),实验效果会更好,其理由是
    (3)、小明在小车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 18、游泳时,小科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观察压强计的结构,并用大拇指轻压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

    ②将金属盒放入水中5cm 深度处,观察现象,如图甲所示。

    ③将金属盒放入水中10 cm深度处,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轻压橡皮膜,当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时,说明压强计可以正常使用。
    (2)、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3)、小科认为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19、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均为50 N 的压力. F1和F2的作用下,中间重为10 N的木块恰能匀速下滑,则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为N。若保持压力F1和F2 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用一个力竖直向上拉木块,木块恰能匀速向上滑动,则该拉力的大小为N。

  • 20、如图所示为一种快递分拣机器人,它们可以实现扫码、称重、分拣功能三合一,还能自动充电,在物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1)、机器人载着快递件匀速行驶时,快递件相对于机器人是(填“运动”或“静止”)的。
    (2)、向前匀速运动的机器人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方向是的。
    (3)、若行驶中的机器人遇到障碍物,则其上方的快递件会向前掉落,这是由于快递件具有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