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观察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Cl                     H2SO4=2H++SO42−                     HNO3=H++NO3

    (1)、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电离出的相同离子是 , 剩余的阴离子称为
    (2)、写出H2SO4的酸根离子的符号:
    (3)、硝酸、盐酸和硫酸都属于酸,原因是
  • 2、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 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 Mg2+SO42 B、一定含有Cl-、K+ , 可能含有 Mg2+SO42 C、一定含有 Mg2+SO42−,可能含有 Cl-、K+ D、一定含有 K+Mg2+ClSO42−
  • 3、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ClK+SO42Na+ B、K+SO42−Cu2+NO3 C、SO42−Fe3+Na+OH D、Ca2+ClCO32−Na+
  • 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俗名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化学式

    俗名

    用途

    A

    NaOH

    烧碱

    治疗胃酸过多

    B

    Na2CO3

    纯碱

    干燥剂

    C

     Ca(OH)2

    熟石灰

    检验二氧化碳

    D

    CaCO3

    消石灰

    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 5、下列物质中属于氮肥的是( )
    A、KCl B、NH4NO3 C、Ca(H2PO4)2 D、KNO3
  • 6、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 p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 B、将pH 试纸浸在待测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颜色变化 C、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D、测得该溶液的pH为3.4
  • 7、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钙这三种物质都属于碱。这是因为( )
    A、它们电离产生的唯一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 B、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C、它们都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它们都能溶于水
  • 8、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金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
    (3)、了解了小金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金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金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的原因;
    (4)、小金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小金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选填“红光”或“紫光”)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
  • 9、如图所示,一束阳光经窗玻璃反射进入眼睛,请画出图中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 10、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三角形ABC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 11、图中,钟面的指针是9点,请画出指针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12、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3)、实验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____(填字母)。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 13、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增大激光笔与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的现象,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14、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 15、如图是小科“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透明玻璃板竖立放在一块带刻度的木板上,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1)、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需在(填“较暗”、“较亮”)环境中实验;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科学方法是: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在摆放透明玻璃板的过程中,小科不小心将玻璃板绕EF轴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此时像的位置是否变化并说明理由:
  • 16、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f<v<2f,胶片上成的像的特点是_____。
    (2)、【制作】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组内同

    学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有时模糊、小组讨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

    请你指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

    (3)、
    【评价】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
    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作品等级
     优秀合格待改进
    功能完善①能调节像距,
    成像清晰
    ②不能调节像距,
    成像清晰
    结构完整结构完整,能成像结构较完整,能成像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17、芯片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其原理如下: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紫外线光束透过有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膜,经过凸透镜照射下面的硅片,会使硅片上出现清晰缩小的电路图案,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会发生反应,硅片上会出现相应的电路图案。

    (1)、紫外线属于(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
    (2)、下列关于光刻机工作过程中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在硅片上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硅片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 C、在硅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D、缩图透镜为凸透镜,对入射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 18、图中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向下拨动钢尺,可以听到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选填“整把钢尺”或“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而发出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不同。
    (3)、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目的是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的关系;
  • 19、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 入射角等于

  • 20、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它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这种波(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