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沱江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拉纤中即兴创作的号子,一般没有固定的唱词。②他们大多以滩名、地名和眼前的风景为内容,唱出心中的愿望。③旋律来源于民歌、山歌和川剧高腔等音乐元素为融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④其主要演唱方式是一领众和,行腔自由灵活,不受约束。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沱江船工号子所彰显的不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甜城儿女奋楫争先,砥砺前行。 B、内江市第十一届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的开场节目《甜都号子》引爆全场,表演者极富力量的舞姿与节奏鲜明的音乐相得益彰 C、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沱江船工号子面临着寻找下一代传承人的难题,老艺术家们对此忧心忡忡 D、内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川流不息的沱江水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沱江船工号子就是其中之一。
  • 3、以前,内江盛产的甘蔗全靠水路运输,沱江两岸许多人以拉(qiàn)为生。拉纤地段大多不是袒荡如砥的广(mào)原野,而是道阻且跻的急流险滩。江水喧腾,激起一个又一个(xuán)涡。一旦配合不好,纤夫们就有被卷入江水丧命的危险。为避免悲剧发生,朔流而上的船工们需要齐心协力,抖(shù)精神。他们跟着领唱人的节奏,踩着节拍,吼出“嘿哟、嗨哟”的振耳欲聋的吆喝声,后来,这些吆喝声逐渐发展成调,沱江船工号子就这样产生了。

    上述材料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qiàn) 袒荡如砥 B、广(mào) 道阻且跻 C、涡(xuán) 朔流而上 D、(shù) 振耳欲聋
  • 4、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时景物美不胜收。你最喜欢家乡的哪个季节?请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将“我爱家乡的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5、亲爱的同学们,大家进入初中校园、开启中学生活已经两个多月了。这段时间里,你是否经历过成功或失败?你是否体验过感动或心酸?你是否有了新的发现与收获?请以“升入初中后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站台是个洒泪的地方,至少对我和家人来说是如此。仿佛在站台的某个地方藏着一根看不见的针,只要我们一到站台上,这根神秘的针就不知不觉地刺破我们的泪囊,使我们的眼泪像大雨天房檐上的雨水一样哗哗地流下来。

    ②起初几次离家来京,我都是在儿子睡觉时或者在儿子去邻居家玩耍时悄悄走的。虽然事后儿子免不了会哭一两场,甚至睡梦中还哭着要爸爸,但我已经顺利地离开了家。

    ③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则不同,儿子既不睡觉,也不去邻居家玩,而是寸步不离地跟着我。他好像知道我晚上要走。他是怎么知道的无关紧要,关键是他小小的心灵怎样承受这件事,或者说他打算怎样阻止这件事。这是一件他不愿看到的事,又是一件注定要发生的事,同时还是一件他自感无力阻止的事。但,他要阻止,他不能让他亲爱的爸爸远行。他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单人独骑守住关隘——房门,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他的脊背紧紧抵着房门,说:“我不让你走!”神情那么严肃,语气那么坚决!他自己承担了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啊!我的心情既焦急又伤感。站在儿子的角度想一想,我的眼泪就涌出来了。我抱住儿子,把脸埋在他的肩膀上,让他的衣服吸去我的泪水。只有让眼泪流一流,我才能说出话来。

    ④我给四岁的儿子讲道理,讲远行的意义。我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但我清楚他理解了我的行为,或者说他明白了我的远行是不可更改的。也许他认识到他继续阻止会使大家都陷入伤感之中,也许他不想让我也那么痛苦。离别的确是痛苦的,每次都是如此。儿子答应放我走,我答应让他到车站去送我。

    ⑤侄儿专门开车来送我,妻子和儿子坐上车送我到车站。晚上十点多的火车,到车站停车场时大约九点半,乘客还没开始进站。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车位把车停住,下车就站在车边等待。

    ⑥天下起了小雨,细细的雨丝从苍茫的天上织下来,织出更伤感的气氛。我让他们回去,因为下雨了。儿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搂着我的脖子不肯放手,一定要看着我进站。我们站在小雨中。这是夏天很少见的温柔的小雨,也许小雨只是个序曲,大雨还在后边呢。【甲】黑沉沉的天空压得很低,好像是直接压在我们的心头上。

    ⑦开始进站了。在车站大厅,我蹲下来,再次拥抱儿子。我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我们的脸贴在一起。小雨把我们的脸都弄得潮乎乎、凉丝丝的。我感到一大滴雨落下来,落在我脸上,滚烫滚烫的。然后是一股温热的小泉,像虫子一样在我脸上拱,仿佛是在选择道路。我拍拍儿子的脊背,把他抱起来,交给他妈妈,他依偎在妈妈怀里哭着。

    ⑧我拎起行李,加入进站的人群中。我不敢回头,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在队列外与我平行着往前移动。到了进站口,我忍不住回头,发现他们就站在不远处,眼泪顿时冲撞着眼眶。我朝他们挥手。【乙】在这个嘈杂的场所,儿子的哭声像一面旗帜在人群上空飘扬。

    ⑨“爸爸——”这喊声久久回荡在我耳畔,即使隔着辽阔的空间和久远的岁月。

    (作者赵大河,文章有删改)

    (1)、文章记述了去年夏天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一件小事,其中多次写到流泪,读来令人感动。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结构图补充完整。

    (2)、仿照下面示例,从文中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从重音的角度完成朗读设计。

    原文:我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我们的脸贴在一起。

    朗读设计:“紧紧”和“贴”应该重读,体现父子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3)、有同学建议用“依依离别意,浓浓父子情”作为文章的题目,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 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甲】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春》)

    语段二

    推开天窗,倏忽落起雨来,泼响一片黛瓦,敲得瓦楞清响。我伸出脑袋,嗅嗅闻闻,空气中是淡淡的土腥味。惊蛰一过,在雨的召唤下,地上、地下的生命在层层叠叠的瓦隙间蠢蠢欲动。春雨细密,探出纤纤素手抚弄着屋宇上成排的黑键,轻轻地奏,沉沉地弹,徐徐地叩。苍茫的屋顶,从淅淅沥沥的迷离情调渐变到滂滂沱沱的淋漓恣肆。【乙】这雨,卜落卜落弹动屋瓦,飞溅起珠玉,使瓦上生出烟花。纷纷扰扰的击响与滑音罗织成网,铿铿锵锵敲打在屋宇上,从一片瓦吟到万片瓦啸,由远及近,就像古老的琴弦,即兴演奏起只属于中国的原始音律,一直从惊蛰响到清明。雨水沿着“鱼鳞”汇聚成溪,顺斜尖潺潺而下,给所有的屋檐挂上水晶帘幕……

    (取材于申功晶的文章)

    (1)、同样是写春雨,语段一以全景式的镜头选取了雨中的屋顶、雨中的植物、等进行描写,语段二则以特写式的镜头描绘了的景象。两位作者笔下的春雨不乏相似之处,如都具有等特点。
    (2)、请结合文意,分别分析【甲】【乙】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人家屋顶上全着一层薄烟。

    【乙】这雨,“卜落卜落”动屋瓦,飞起珠玉,使瓦上生出烟花。

  • 8、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班级开展了“探秘中轴线,图文大闯关”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甲】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它北起 , 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共计15处遗产点。这些遗产点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材料二【乙】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均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钟鼓楼及周边的街区,其肌理与历史功能形成于13世纪元大都时期并延续至今,为元明清三代北京中轴线位置与走向的延续提供了历史见证;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阳门,都是15世纪明朝迁都北京时建设的结果;再向南至永定门,其规划格局与主要建筑群形成于16世纪中叶。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中的其他建筑为20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但其规划格局依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居中对称的景观形态。

    材料三【丙】

    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中”表达的是不偏不倚,“和”追求的是均衡有序。从选址看,中轴线坚持择中而居的原则,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犹如一条城市脊梁,承担起都城的躯干。从布局看,中轴线两边的建筑,不仅左右对称,而且各个建筑单元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极富中正平衡之美。从各建筑的建造命名看,也处处彰显着“致中和”的理念。如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用“和”字来命名。

    (1)、根据【图1】所示,在材料一的空白处分别填入相应的遗产点名称。

           ②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图1】所示,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建设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核心段——北段——南段 B、核心段——南段——北段 C、北段——核心段——南段 D、南段——核心断——北段
    (3)、请为每则材料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甲】【乙】【丙】处依次是

    A独特的文化内涵   B.壮美的空间秩序 C.持久的生命力

  • 9、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这些人有的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有的带给他情感的慰藉,有的对他精神的成长产生过影响。请从这些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简介。要求写出他(她)与鲁迅的关系,他(她)的个性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情节。(100字左右)
  • 10、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 , 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 , 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 ,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诣:拜见。②进火:烧火。③箅:蒸食物用的竹屉。④釜:锅。⑤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⑥糜:比较稠的粥。⑦识:指收获的知识。⑧更相易夺:互相改正补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友期行 客太丘论议 B、不至            饭落釜 C、尊君在            尔颇有所识 D、而去            俱而窃听
    (2)、文言文因其笔法简洁的特点,往往会有所省略。请根据上下文,为下面两句的(   )处选择省略的内容。

    (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A陈寔     B.家君     C.尊君

    (2)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A元方       B.元方与季方       C.客与太丘

    (3)、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两个语段为我们展现了元方这一人物的不同特点:【甲】文中的“”(用原文回答)体现了他的方正;【乙】文中,从对父亲“炊何不馏”这一责问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而从“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又可以看出他的

  • 11、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起笔借“”“”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的氛围。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字样。
    (2)、本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都是借月抒情,请说说两位作者分别借“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12、默写。

    (1)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古诗中有不少描写秋天景象的诗句,你能想到的连续两句是:

    (3)《〈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面给我们很多启发,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之道

    课文原句

    读书与思考要有机结合

    学习兴趣很重要

    要珍惜时间

    逝者如斯夫, ⑤

  • 13、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引导同学们理解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班级准备开展以“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为主题的校园观察日记征集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准备】

    学习委员查阅资料后撰写了一份《观察指南》供大家参考,请你和同学一起帮他对文稿进行完善。

    观察指南

    观察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如何进行观察呢?首先,要确定观察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如高邈的云宵、澄清的湖水、娇媚的花朵;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人物或场景,如谈笑风生的师生、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等。其次,利用“五感”——看、听、闻、尝、触,观察并感受细节。让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质地等等,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十分深刻。最后,描绘观察所得,记录情感体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文观察日记与生物观察记录不同,它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令人产生身历其境之感。

    【日记交流】

    经过持续一个月的观察,同学们纷纷完成了自己的观察日记。你们小组选出了一篇优秀日记准备在班级分享,请你参与小组成员的讨论。

    在初中的校园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教室旁边的白杨树。它十分独特。你看,它披着带有星点与水纹的外衣,静静地站在那里,显得那样的端庄。它的枝叶葱茏而繁茂。①那厚实的叶片,就像一个个张开的大手掌。②阳光也放弃与它们争抢,总是懒懒地卧在那些阔大的掌心里,于是树下就有了一片阴凉。霜降时节,叶片们蓄了整个秋季的能量,变得灿烂而金黄。③秋风一起,它们就化作一只只蝴蝶,快乐地追逐着风儿和阳光。它还特别包容。④不管是鸟儿的嬉闹,还是虫儿的打扰,它都永远敞开着怀抱,不急不恼,不声不响。这就是我喜欢的白杨树!它陪我淋过初秋的雨,吹过深秋的风,如今,我更期待看到它初雪中的样。

    【活动总结】

    在活动的总结阶段,一位同学准备以PPT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活动感悟。下面是PPT最后一页的文字,请你帮他检查和完善。

    在本次活动中,我学会了多种观察方法。观察植物时,我采用了定点观察法。有时,为了捕捉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我常常会全神贯注地盯着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我采用了跟踪观察法,这让我对于身边的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了然于心。正是通过无微不至的观察与随时记录,我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现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搜索枯肠了。______。

    (1)、学习委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别字。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极高的天空”的意思,所以“云宵”中有错别字。 B、因为表达的是“柔嫩、美丽、可爱”的意思,所以“娇媚”中有错别字。 C、因为表达的是“谈话时高兴而有风趣”的意思,所以“谈笑风生”中有错别字。 D、因为表达的是“亲身到过某个境地”的意思,所以“身历其境”中有错别字。
    (2)、有同学发现画线句的表达存在问题,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想知道文稿题目中“指南”一词的含义。你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的依据 B、观察的准则 C、观察的方法 D、观察的方向
    (4)、几名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产生了分歧,请你作出判断,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蓄(chǔ     zhù)   样(mú   mó)

    (5)、下面是小组同学对文段中几个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及效果的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叶片厚实、阔大的特点,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②句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阳光被叶片遮挡形成阴凉的样子,侧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繁茂。 C、③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写出了树叶在风中纷纷飘落的样子,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④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动作行为及性格,表现了它坚强的特点。
    (6)、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神贯注 B、来龙去脉 C、无微不至 D、搜索枯肠
    (7)、他想在文段的结尾处添加内容,突出写观察日记的重要性。请你用上“观察”“坚持”“基础”3个词写一句话,将文段横线处补充完整。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它有时是狂风暴雪,有时是大雨滂沱。但无论如何,总有云开日出的时刻。太阳的光芒照耀在我们的身上,相信此时此刻,我们一定会由衷地发出感慨:“那天,阳光好暖!”

    请以《那天,阳光好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张西武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早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饴铬面吃哈。”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铬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⑪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月色下,我分明看见了她嘴角漾起的那份笑意,犹如点了一盏灯

    ⑫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⑬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⑭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的母亲。

    ⑮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跌入低谷时,要想让曾经荒芜的田地有生机和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心田,然后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定的信念,浇开生命的花朵。

    (选自《思维与智慧》)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我”,对补种荞麦的态度经历了抵触厌烦到接受并被吸引的过程。 B、文章多次提到“月光下的荞麦”,因为它象征着在黑暗或者困境中依然存在美好和希望。 C、母亲在田间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生活,为家庭默默付出,说明母亲是一位勤劳的人。 D、文中的“我”下定决心重返校园时,此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2)、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

    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⑪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月色下,我分明看见了她嘴角漾起的那份笑意,犹如点了一盏灯。

    (3)、本文以“开在心灵的荞麦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这句话的理解。
  • 1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于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就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这在当时的形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吗?!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特殊时期,能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的动作。凭这些动作,我还能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倡导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三)

    ③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奋发困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奋发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会议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奋发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奋发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⑪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⑫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佳”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有删减)

    (1)、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1)

    语段二

    (2)

    有胆有识

     

    语段三

    讲解“发愤图强”和“奋发图强”的区别

     

    (3)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个事例来组织材料。 B、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C、本文抒发了作者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D、本文和《藤野先生》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3)、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4)、得遇良师,人生有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于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     )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呤鹤唳水响猿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     )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薛萝: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幽岫:幽深的。④重:向往。⑤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B、“天下独绝”的“绝”和“悬崖绝壁”的“绝”意思相同,都是“走不通”的意思。 C、“窥谷忘反”中的“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的意思。 D、乙文语言简洁精美,值得仔细品味,如“森壁争霞”的“争”字把陡峭的壁写活了。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而   则 B、之   则 C、之   于 D、而   于
    (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蝉 呤 鹤 唳 水 响 猿 啼 英 英 相   杂 绵 绵 成 韵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

    (5)、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吴均《与朱元思书》与《与顾章书》皆为山水小品之佳作,尽显自然之妙趣,亦展作者之情志。请结合短文分析两篇文章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8、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黄鹤楼》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B、首联对远古传说的追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 C、颈联描绘了一个昏暗、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D、尾联情景交融,那浩浩烟波和暮色,传递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 19、古诗文默写。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古代文人擅长将情韵诉诸于文,“树树皆秋色,①。”是《野望》中王绩在夕阳余晖晕染下山林中感受到的恬静秋光;“② ,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看到的堤岸春花渐开,旖旎春色而荡生无限爱意;曹操在《龟虽寿》中运用比喻手法,用诗句“ , 志在千里”,表达暮年壮志;“④ , 终岁常端正”,刘桢的诗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寄寓了坚贞的志向;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⑤ , ⑥。”写四季“林”“竹”的葱郁,表达赏景的愉悦之情。

  • 20、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你们班要开展“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文化之“信”】

    (1)请将你收集的有关“信”的成语一个,名言一句和一个故事(书写故事名称即可),写在下面。

    成语:________   名言:________   故事:________

    【行为之“信”】

    (2)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注意语言要简洁、鲜明、生动。(不超过15个字)

    为加强全省科研诚信建设,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制度规范,山东省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专题宣讲活动现场发布了《山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明确了科研诚信管理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了科研失信行为分类,完善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数据汇交流程,为各部门制定本领域、本系统具体操作细则提供了制度依据。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