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古代诗文阅读

    贵州通志(节选)

    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 , 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因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 , 都匀、黎平处粤西之肘腋,少有不靖 , 不免有震邻之虞 , 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

    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

    【注释】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

    (1)、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岭密箐    未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前代皆羁縻勿      巘多生怪柏(郦道元《三峡》) C、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 D、地处十三郡中       一老河兵闻 , 又笑曰(纪昀《河中石兽》)
  • 2、阅读理解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王尘子

    ①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②胸怀大局,就是坚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冬奥建设者倾力打造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办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医疗防疫人员守护参赛各方健康,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赛场上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

    ③自信开放,就是坚持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领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从可爱憨厚的“冰墩墩”“雪容融”,到大街小巷处处装点的中国结、红灯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信,诠释着中华文化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

    ④迎难而上,就是坚持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也面对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体育政治化逆流以及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广大参与者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

    ⑤追求卓越,就是坚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从申办、筹办再到成功举办,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冬奥建设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

    ⑥共创未来,就是坚持协同联动、紧密携手。世界各国绝不是孤立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同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⑦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A、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B、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 C、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D、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3、现代文阅读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意?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会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我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第①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末冬初,地点是天坛。 B、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秋末冬初凋零的紫藤萝形成对比,写出时间对花和人的影响。 C、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作者伤时、悲秋的感情基调。 D、引出下文在天坛画画,偶遇老太太的描写。
    (2)、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 4、名著阅读;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所写书信的片段,此信是保尔写给谁的(    )

    告诉你,我还活着,虽然不是很健康。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大腿,不过医生说没伤着骨头,会好起来的。我可能会放假,所以我出院后就回家一趟。……现在我是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一名战士。我们旅长科托夫斯基的英雄事迹你们一定听到过。像他那样的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我对他是十分敬佩的。……

    A、哥哥阿尔焦姆 B、妻子达雅 C、好朋友冬妮娅 D、导师朱赫来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与现代杂文相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B、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 C、《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他是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D、我国古代对话时有很多敬称,例如“赐教”指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垂青”指对方对自己的爱护、赏识。
  • 6、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 , 亲山亲水有亲人。 (贺敬之《回延安》)
    (2)、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水击三千里,。(庄子《北冥有鱼》)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有博大的胸怀、有济世情怀,有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旷达的胸襟的诗句是: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邻里间有了纠纷,她经常主动去斡旋 , 所以大家都喜欢她。 B、我们要常常检讨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否则,这些缺点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C、又一个春至,爷爷当年在院子里埋下的种子不觉间已经绿意盎然,行将就木 D、无数人默默奉献于探索宇宙奥秘的工作之中,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英雄。
  • 8、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从黔灵山下来,我们到了黔灵湖。黔灵湖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湖,从来都是微波粼粼,两岸山树都倒映在湖面上,yǎn rán①成就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我们漫步在小道上,看到远处的凉亭里有一群老人zài gē zài wǔ② , 周围透过斑驳的阳光,看得人心里也是暖暖的。

  • 9、听力题
    (1)、“时空伴随”的规则是,在方圆(   )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
    A、800米 B、500米 C、600米 D、1 000米
    (2)、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灯笼》中摇曳的暖光守护着夜里的归途,《安塞腰鼓》中震天的鼓声守护着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

    请以“守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主题健康,积极向上;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涉及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等,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记忆中的鼓点

    黄咏梅

    ①对住在西江边的南方人来说,端午节看龙舟大概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了。进入5月,端午节前,冷暖气流激烈交锋,雷声大作,大雨瓢泼。人们纷纷指着天上的“热闹“说——“龙舟水“来啦!人们将这段日子的雨水统称为“龙舟水“,仿佛这一场场澎湃的雨是赛龙舟的排练,阵仗大得很。

    ②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看龙舟,是在父亲的脖子上开始的。赛龙舟那天,找一个离家最近的江岸,父亲早早就带着我们去占据有利地势。渐渐地,岸边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利“的位置最终都因拥挤而失去优势。父亲将我举起来,让我跨坐到他的脖子上。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有利“位置。周围有好些个像我这样“坐“着的小孩子,我们很快就“扎堆“了,在上边交换口袋里的零食,耐心地等着龙舟的身影。

    ③人群里有耳朵尖的人,听到了隐隐的锣鼓声,大声喊“来了,来了“,于是,人们屏住呼吸,朝江水拐弯的地方看去。果然,没过一会儿,江面浮出几个彩色小点,像被水推着挪动过来。锣鼓声仿佛是从水底升上来的,“咚锵、咚锵、咚锵“……那些彩色小点逐渐变粗,变成一条条长梭朝我们飞过来。锣鼓声越来越响,人们开始骚动,纷纷辨认最前头的到底是哪个队伍。龙舟队靠近之后,人们才惊讶于船的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龙舟上的两排划手,按着鼓点的节奏,喊着号子,整齐地将船桨插入水中,又整齐地抽出,水花四溅,船破浪前行。每条龙舟的颜色都不一样,但都很醒目,红黄蓝绿黑,船头上昂起的龙头,气势磅礴,仿佛吐出了浪花。目送龙舟队消失在这片水域,直到声音渐渐地沉入水底。在那些激越的鼓点声中,我的双脚也随着节奏凌空踏步。据父亲后来说,龙舟离我们最近的时候,他用两只手拼命扯着我的两条腿,我才不至于从他肩膀上掉下来。

    ④过去,我们那里赛龙舟的水路都是固定的,起点到终点,约莫10公里的水程。那些不满足站在河岸边看比赛片段的人,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岸追赶龙舟。陆路往往要比水路长,骑车到达终点的人们,如同夺得龙舟赛冠军一样骄傲。有一年,我父亲心血来潮,骑上家里那辆唯一的自行车,加入到了追赶龙舟的队伍当中。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两手紧紧箍着父亲的腰。为了避开河岸密集的人群,我们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土路。河水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始终被龙舟队甩得远远的,父亲只追着前方传来的锣鼓声一路朝前赶。那一次,如果不是我因为屁股被颠簸得太疼,半途嚷着要下车,父亲应该会坚持骑到终点,在那里美美地吃上一碗烧猪肉。

    ⑤去年,我回乡探亲,恰逢端午。在西江岸边的一家茶楼,我早早地预订了二楼靠窗的桌子。我们一边饮茶,一边等龙舟。装修现代的茶楼,窗口像取景器般框住了江面的风景。我让父亲和母亲坐在临窗的椅子上,在这个观龙舟的“有利“位置,我们举着手机,等待龙舟队伍闯入我们的窗口,定格那些激动的瞬间。比龙舟提前到达的是“咚锵、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一如过去每次听到的一样,正是这种节奏指挥着划手划桨前进。十余条五颜六色的龙舟陆续经过我们窗前,很快又划向了下一个窗口。龙舟队消失在我们视野中,水面恢复了平静。我忽然想到,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 , 那些从小到大所观看的龙舟赛,都只是片段。而正是这些节日片段,使得时间不再是一串转瞬即逝的时刻,它们在我的记忆中敲响熟悉又有力的鼓点,如同西江深处传来的心跳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划手们按照鼓点的节奏,故意大声“喊着号子“。 B、运用两个“整齐“,突出划手动作高度一致,反映了他们的齐心协力。 C、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有力,表现了龙舟赛的激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D、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龙舟赛进行描写,生动还原了当时比赛的场景。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坐“在父亲的脖子上看赛龙舟,和小伙伴交换零食,这些细节充满童趣。 B、文中写父亲要“拼命扯着我的两条腿“,侧面表现了“我“看龙舟时的投入。 C、在龙舟赛上,先于龙舟出现的“咚锵“锣鼓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失落与感伤。
    (3)、作者通过回忆看赛龙舟的经历,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2、古代诗歌阅读

    吕从庆

    最爱横溪曲,横流一树梅。藏根惟爱石,落瓣不沾埃。

    腊里孤清节,春间创辟材。调羹还有藉 , 青子百千枚。

    【注】①藉:凭借。②青子:梅树的果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联写梅树喜欢将根扎于石间,飘落的花瓣不会沾上尘埃。 B、第三联写梅花在寒冬孤独地开放,诗人为其没有同伴而遗憾。 C、第四联写梅树的果实可用于调制羹汤,表明梅具有实用价值。 D、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
    (2)、诗人以“最爱“一词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 13、文言文阅读

    豆圌山

    杜光庭

    绵州豆圌山,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冈,犹通车马;东临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百余丈。其顶有天尊宫,不知所制年月。古仙曾笮桥以登览,而桥朽绝已久。里中有言曰:“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咸通中,有道士毛意欢,山下居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攀缘峭险,以绝道为桥焉。山顶多松树,以绳系之,布板于绳上。士女善者随而度焉,行其半,动摇将堕。而其底不测,莫敢俯视。数年绳朽桥坏,无复缉者。意欢每多持灯碗度绳桥,山侧居人视之以为常矣。山多毒蛇猛虎,里中人莫敢独往,意欢夜归亦无所畏焉。常有二鸦,有客将至,鸦必飞鸣,意欢整饰坐榻未毕,客果至矣。

    【注】①豆圌(chuán)山,位于绵阳江油武都镇境内;②笮(zuó)桥,用竹索编成的桥。

    (1)、下列对“行及其半,动摇将堕“中的“及“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比得上 D、追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B、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C、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D、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圌山的西面与长冈相连,车马可通;东面是悬崖峭壁,非常险峻。 B、村民为了能让游人游览山顶的天尊宫,架起了一座竹索桥供其通行。 C、毛意欢常端着灯碗在已朽坏的桥上行走,附近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 D、每有客人将至,山中的两只乌鸦就飞起鸣叫,毛意欢则会据此准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顶多松树,以绳系之,布板于绳上。

  • 14、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的保尔在车站食堂当杂役,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有了一定的认识。 B、朱赫来教保尔技术并引导保尔走上革命道路,朱赫来被敌人抓走之后,保尔冒险营救。 C、冬妮娅受保尔影响,最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一直陪伴保尔,支持他的革命事业。 D、保尔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凭借顽强意志,创作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小说。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里许多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两句是: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天气发生变化,天色开始变得阴沉昏暗的两句是:
    (3)、《桃花源记》中写武陵人顺着先前的路返回,并留下记号的两句是:
  •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绵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的美誉。

    在文化旅游方面,绵阳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绵阳文旅名片。有“天下诗文第一楼“之称的越王楼立在涪江之畔,登楼tiào望,涪江如玉带萦绕。李白诗歌小镇里游人①络绎不绝 , 大家于太白碑林驻足吟诵,千年诗词穿越时空,给人带来直击心灵的zhèn撼。漫步两弹城,追往昔,在那个②风云变幻的年代,无数科研工作者以③叹为观止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保卫民族的安全。

    在生态保护方面,绵阳始终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扎实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绵阳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在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时常能看到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活动的踪迹。

    在科技发展方面,绵阳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____,绵阳依托众多科研院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持续射周边,是④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之城。

    绵阳,正以蓬勃的姿态迈向新的未来!

    (1)、请给材料中加点的字注音。

    (2)、请根据拼音准确写出汉字。

    tiào

    zhèn

    (3)、材料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络绎不绝 B、②风云变幻 C、③叹为观止 D、④名副其实
    (4)、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绵阳始终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不断扎实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B、绵阳始终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C、绵阳始终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D、绵阳始终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不断扎实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5)、下列选项中的语句,最适合填入材料中横线处的一项是(   )
    A、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B、中国绵阳唯一的科技城 C、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 D、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6)、下图是绵阳某景点的购票流程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观该景点既可以“线上购票“,也可以“线下购票“。 B、如果选择“线上购票“,需要关注“官方公众号“。 C、如果选择“线下购票“,需要携带身份证件。 D、以“线上购票“的方式购买门票,到景区可以出示二维码入园。
  • 1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到壶口瀑布,引发对民族性格的感悟;观安塞腰鼓,体会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在“时间的脚印”中,感受自然的伟力……人生如旅,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行走在美妙的艺术之间、行走在生命的春夏秋冬……且行且思,积淀在心的依然是山海情怀,赤子之心。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行走,让生命更丰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表达有新意;②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 18、 夏日读书正当时,莫负年少好时光。八年级某班正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小语同学做的读书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选项

    作品名称

    读书方法

    形象特点

    A

    《海底两万里》

    快速阅读

    尼摩船长: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B

    《骆驼祥子》

    圈点批注

    祥子:起初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后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甘堕落。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摘抄与做笔记

    谢廖沙:做事认真负责,很有主见,沉着冷静,善交朋友,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D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司马迁:善游历,胸襟阔大,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2)、梁启超先生用“自强不息”(《周易》)和“厚德载物”(《周易》)来勉励青年。你认为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主要体现了其中哪一种精神?结合作品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3)、古语云:“修身为本”,儒家学说强调内在的、有意识的道德反省和知识学习;保尔则更多是在残酷的革命实践和劳动实践中锻造自己的品格。这两种修身方式对你的个人成长有哪些启示?
  • 19、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其上为睥睨、梁欐形,其旁出堡坞 ,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是固劳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pì nì):“埤睨”,城上有孔的矮墙。②梁欐(lì):屋的正梁。③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④伎:同“技”,技艺,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⑤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丙】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溪居: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

    其气A之灵B不为伟人C而D独为E是物

    (2)、阅读文言文,可以用不同方法推知词义。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字词

    方法借鉴

    加点字释义

    之无所得

    课内迁移法:向所志——《桃花源记》

    有积石横当其

    成语推断法:无边无

    水尤清

    语境释义法:清:释义为“清澈”

    查词典法:①也许,有时;②某人,有的人;③稍微。

    (填序号)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石    其境过清 B、是固劳无用    潭西南 C、其上为睥睨、梁欐形    汝不惠 D、良久已    悟前狼假寐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5)、【丙】诗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读完三篇作品,你认为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是“苦中作乐”还是“始终痛苦”?请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 2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壁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披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改动)

    (1)、阅读文章,补充作者所至与所见的内容。
    山门山谷石室
    深山秋景图江河奔流图
    (2)、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读有所感,批注凝思。请选取合适的角度为文中画线句子做批注。(提示: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质疑提问、思考感悟等)

    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

    (4)、“所感”是游记的灵魂。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梁衡《壶口瀑布》

上一页 429 430 431 432 433 下一页 跳转